应用行为分析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主义的重要分支应用行为分析多被应用于孤独症等问题孩子的行为干预上,有着比较好的效果。这里将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中,在心理课堂中,针对个别上课行为不良的学生和团体,用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科学系统地干预,改善心理课的课堂纪律,改善学生的课堂表现。
  〔关键词〕应用行为;课堂不良行为;强化,区别性强化;红利反应代价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27-03
  应用行为分析是致力于了解及改善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它强调客观地定义社会所重视的各项行为,积极介入并改善所研究的行为。行为主义是行为科学的哲学思维,基础的研究是行为的实验分析,而应用行为分析,简称ABA,所关心的则是发展技术并设法去改善行为。应用行为分析的特点包括:应用的,行为的,分析的,技术的,概念系统化的,有效的,有能力产生适当类化的成果,以上所提及的七个方面是定义和判断应用行为分析价值的主要标准。目前应用行为分析多应用在孤独症等特殊儿童行为建立或消除不良行为等方面,帮助了很多有需要的家庭。
  应用行为分析不止可以帮助孤独症等特殊孩子,对普通学生的行为问题也是有很好的干预效果。比如在《应用行为分析杂志》中曾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显示正增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这里的研究对象是六名经常出现干扰或闲荡行为的小学生,因变量是学习行为,因为上课的内容不同,分别定义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大体而言是指坐在座位上,面向适当的人或物和上课参与度,自变量是老师给予的关注。由一位观察者给予提示,此观察者手上拿一张小方形彩色纸片,目标学生并不会注意到那张小纸片,如果观察者出示彩色纸片,上课老师就给予目标学生注意,比如走到学生的桌旁,给予口头上的评语,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老师给予全部六位学生的后效注意,产生极显著的效果。其中一个叫Robbie的学生,在干预前的记录中平均只有25%的观察时距中出现学习行为,在得到老师的后效注意之后,他的学习行为平均增加到71%。当老师停止后效注意之后他的学习行为平均降低到50%,但当老师再次注意他的学习行为时,他的学习行为又可以维持在70%到80%的水平,在终止对老师提示后,实验结束14个礼拜后的追踪观察结果显示,Robbie的学习行为仍旧维持在79%的水平。其他五名学生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此研究显示,老师对学生好行为的后效注意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可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视为正常行为进行忽视,斥责或者试图惩罚那些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这个实验可知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科学规律。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有幸学习了应用行为分析相关的课程,发现它的理论和技术在行为改变方面非常有效。所以就在工作中有意应用在课堂教学里。发现它可以方便、自然而且有效地改善班级的课堂秩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听讲行为。

一、针对个别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


  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个到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上课喜欢说话,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不經允许下座位走动,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纪律,影响老师的教学。我的心理课在初二年级开设,作为一门副科很多时候学生是怀着放松的心理来听课的。在我教的一个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个大男生。上了几节心理课后,我发现每一节课他都要干扰课堂纪律,几乎总是不经允许大声说话,屡次说他,让他停止,但之后他还是再犯。我算了一下,平均一节课40分钟,他打断老师平均多达3~4次。
  在一节课后,我走到他的座位旁(虽然个子挺高但他坐在第一桌)蹲下来,抬着头诚恳地跟他说:“你是上所有课都这样么?”他有点不好意思:“除了语文都这样。”语文老师是他的班主任。“你一定也不想这样,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不太好吧?”他“嗯”了一下。“那咱俩一起合作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改变一点,你愿意么?老师帮你,不难的。”他没多想就同意尝试。其实学生面对真诚的帮助是不会拒绝的。接下来我们定了一个简单的小约定,内容如下:
  一节课分成4份,每份10分钟,只要这10分钟内学生没有出现不良的上课行为(包括不经允许大声说话,下座位,东张西望等行为),教师就在黑板的边缘画一个1,一节课学生最多可以获得4个1。每节课后教师在小本子上记录黑板上1的数量,累计1学生可以换取强化物。6个1可以换一杆笔,10个1可以换一个本子,15个1可以换画笔。最后我们拉钩确定。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不会告诉其他同学。
  这里面的10分钟是我和学生商量确定的,如果他觉得10分钟太长,有困难我们可以缩短,但他认为10分钟他可以做到,这些兑换的强化物也是我们一起商量的,标准是我能提供,他也喜爱。
  接下来的心理课,我在每个10分钟后在黑板上画个1,不论讲什么讲到哪,这个约定我都记得,他第一节课安静地听讲,得了4个1,第二节课依然,第三节课依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持续三周0次不良行为。他已经换走了一杆笔,现在准备为图画笔做准备了。
  这个案例中包括了几个应用行为分析的技术:
  区别性强化其他行为(DRO):在某一特定时段(10分钟内)学生没有出现问题行为则给予强化,在黑板上画一个1,承认学生的努力强化他的好行为。在好行为得到认可和强化后这一好行为会再次出现。持续出现。
  正强化:行为之后立即呈现某一刺激,在未来相似的情境下会增加该行为未来的发生频率。在课堂上他的听讲行为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听讲行为在未来会更容易出现。
  行为契约:教师和学生就某个行为有什么结果进行约定,这里是口头约定,也可以是更加正式的书面约定,书面签字。
  代币:在这里1就是代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好的表现获得代币,并收集积累代币,用它们来兑换自己想要的礼物,这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和奖励。在这里代币由老师帮忙收集。
  基线期和干预期的对比:从最开始学生的表现平均一节课40分钟,他打断老师平均多达3~4次,到后面干预期一节课40分钟他不良行为发生率是0。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这个干预是效果明显的。

二、针对班级的秩序处理办法


  为了上课班级保持较好的课堂秩序,我也尝试使用应用行为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比如在开学时跟各班级同学们约定:每个班级每个月有44分钟奖励时间,这个时间同学们在月末可以用来要求做大家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一部电影,或去外面进行团体活动。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奖励。但是如果在这一个月中心理课上有同学比较严重地干扰了课堂秩序,或者这节课班级纪律比较乱,老师会提醒一遍,如果提醒之后再次发生,老师会从44分钟之中减去1分钟,再次出现纪律问题再次提醒一遍,如果再次发生纪律混乱就再减去1分钟,如果一个班级减到少于40分钟也就是一节课的时间,那这个班的奖励时间就取消。老师会在一个本子上专门记录每个班级的所剩时间和日期。在每节心理课上,会把每个班的数字写在黑板上,如果有比较干扰纪律的情况教师就指一指这个数字,几乎不用减分,同学们就会比较自觉地安静下来认真听讲。大家还会相互监督。当然,学生们会在一个月的最后一节心理课上得到自己喜爱的电影或活动。
  这个案例中使用的应用行为分析中的技术有:
  红利反应代价:为个体或团体提供额外的强化物,专门使用该强化物来执行反应代价的后效结果。在这里老师提供一个月后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是电影时间也可以是活动时间。
  反应代价是不适当行为发生之后,个体会失去已经拥有的特定强化数量。在这里如果班级的纪律变差,班级学生就会失去44分钟里的1分钟,一旦失去5分钟,整个活动时间就会被剥夺。
  这里44分钟的奖励时间是教师额外提供的,如果班级课堂纪律变差影响老师讲课,(这里不容易确定目标行为,所以这个标准由教师感觉决定)老师就会从这额外提供的时间中减去一部分。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惩罚时间要立即执行,而且要确保强化物的储备量,不能全部减去4分钟,不能让学生们“破产”,否则他们就会破罐破摔,故意表现很差。
  应用行为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的行为科学,如果能够科学地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对我们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产生很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实验学校,北京,100037)
其他文献
〔关键词〕心理效应;小学数学;教学  在从教22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担心: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受?是参与的真正主体还是旁观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教育。为此,我努力学习心理学并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回顾这两年的学习与实践,静心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正悄然改变。  以前,我关注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
〔编者按〕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是人大附中在北京之外承办的第一所公办学校,年轻、充满朝气而富有潜力。它立足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倚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心育文化底蕴,在王华校长的带领下,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创立并打造了“鲲鹏计划”特色心育品牌,将教师、家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个突破又立体结合,服务于全体师生和家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该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效果?对此,本刊记者
摘要:一个15岁的女孩在学校心理筛查中被发现有严重心理危机,主要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思维方式造成的,后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共情释放学生的消极情绪,整合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帮助学生驳斥并放下不合理信念,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心理危机;抑郁症;接纳承诺疗法;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W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MHT为测验工具,对W中学1555名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目前W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比较好,但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等维度上检出率比较高;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突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高中生;一些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最后提出了对W中学学生心理问题
〔摘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绘画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技术被普遍运用于学生心理筛查、情绪宣泄、心灵内省、危机干预等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淡化了教育和辅导的角色,提供了更隐私、低防御性的表达平台。同时绘画作为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具有操作条件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特点。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预防发展性辅导为主,以矫治性辅导为辅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尽管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的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增加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开心学英语教材story 版块的内容,结合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对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材;故事;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4
[关键词]课例研究;分享;细节;生态课堂  【课例产生背景】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中国知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  而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实践;运用  二十年前,在华南师大校园里,我“结交”了孔子、陶行知和叶圣陶先生;为了完成教育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图书馆里,我初次与杜威先生“交流”。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教育生涯,使我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学习资源、大数据随时随地可得,“翻转课堂”不再遥远,课堂教学究竟还有何价值?  广州市“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培训令我重新审视个
关键词:利他行为;教育戏剧;绘本故事;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47-04  【活动理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艾森伯格(Eisenberg)[1]就发现,儿童在小学期间,享乐主义倾向逐渐消失,而7~8岁的儿童已经逐渐能以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处理面临的问题,利他主义行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郑健成、潘洁和李伯黍[2]研究发现,
内蒙古大兴安岭卫生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求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如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特点,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达到“开发潜能、行为良好、道德高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兴安岭卫生学校在科学的观念引领下、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校长亲自挂帅、专职心理教师具体负责、全员参与的以编写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为主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