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经贸企业就业的门槛儿较高,一般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我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本文立足本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对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人才需求;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
我校自1993年就开设了外经贸专业,到1998年,因生源原因停招。2001年12月11日,因中国入世,外贸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亦出现激增,我校又恢复招收商务英语专业(现更名为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外贸人才。
但在外贸人才缺口增大的同时,就业门槛儿也随之提高。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实践型人才,特别对动手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般都要求求职者掌握外贸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技能,最好能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则需要有一定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并且通过国家外经贸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为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我们必须反思现有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寻找不足并思考改进方法。
一、我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存在“重理轻实”的弊端
我校以往的教学注重的多为外贸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得较多,讲得较深,专业实践课程则基本没有开设。直至2004级商务英语专业,才在四年级时开设了外贸单证这一门实践性课程。但由于前后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学生存在着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普遍问题,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同时,师资及教辅人员的相对短缺,也使大量的实践性课程无法开出。其实,除单证外,像货代、报关、报检等这些岗位的人才需求都十分旺盛,就业前景也很好。但这些课很难在现有的师资力量下开出,或者虽然开出,也存在着没有合适的教师去教的难题。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必要的教辅人员
我校外贸专业课教师大都毕业于1993~1996年。当时高校的外贸专业基本没有实践性教学,所以输送出来的只能是理论型教师。而且,不少外贸专业教师并非长期专业从事外贸专业教学,大都兼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如营销、财会)或干脆转行(如改教英语)。由于课务量大,课程门类多,精力过度分散,教师基本上没有时间钻研“主业”,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的要求。
(三)实践性教学设施投入较少
实践性教学安排较少也是我校国际商务类教学的又一弊端。我校在2010年之前专门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设备投资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全无。这样,专业的学生只能停留在讲、演示和少量的练习层面上,学生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动手机会。
(四)实践性教学方法还不够多样化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大量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而由于上述分析原因,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入研究实践性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在授课时大力推行实践性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二、关于外贸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一)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课程的设置应为就业作准备,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并密切联系考证需要。所以,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结合用工需求和技能考证的需要。
当前国际商务专业全国统一组织考证,且课程内容相对集中,容易通过的有“跟单员”和“单证员”。所以我们在课程开设时应优先考虑考证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其中理论性课程不一定要讲得多深,但求实用。比如,对于国际金融可以结合制单结汇和汇率风险规避,重点讲解外汇和外汇交易部分,其余较深较难的内容可以少讲一些,而与考证直接对接的课程则要开设足量课时,讲清、讲透。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和抱负的不同,还可以开设报关、报检等课程,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将来参加报关员、报检员等执业资格的考试,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拓展其就业渠道。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将外贸专业教师送出去进修或培训,也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寻找进修途径,学校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
其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分析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同时,可相互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共同提高。
第三,引进新鲜血液。现在不少高校里都很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开设了与考证相关的专业或组织专门培训。不少学生也都通过了相关的资格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引进这样的人才,来了就能用,短期内就能获得产出。
另外,可以考虑聘请专业外贸人员来我校兼职授课,或者是进行专项训练。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
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校基地安装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报关、电子商务、ERP管理等多个专业软件,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料和大量的动手机会,为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教学和训练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训练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障。对于各专业软件,一般都要有教学功能和练习功能。平时教师上课用的练习功能比较多,但其实教会学生利用软件的教学功能,其意义更为重大。
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大小之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而老师课上讲的东西,也不可能要求学生一次性全部理解并牢记在心。往往学生是在听的时候,感觉听得懂,记得住,一旦练习起来就发现这也不确定,那也没记住。而大部分同学并不会主动问老师。这时候,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观看软件上的文字资料和动画演示,阅读相关案例教程,或播放广播教学等手段,进行“一对一”的自主性学习,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倡导并深入推进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应用
(1)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性学习。采用模块化教学,就是要打破课程设置相互割裂的旧框框,将与外贸活动相关的各科知识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学会综合、灵活应用知识。
以合同的签署这一活动,其中的报价、磋商、签约要综合应用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汇兑实务、外贸单证这几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
类似的一个专题的授课内容,要涉及多门学科的多个章节知识,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模块教学法”应该作为专业教学的惯常方法。
(2)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企业工作内容搬到学习的课堂,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思考并动手操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国际贸易单证、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和内容、探索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通过相互间的分工、协商和合作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既完成了学习目标,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与社会、用工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办学
(1)可以请一些外贸行业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能了解到真实的外贸工作。
(2)加强与我市外贸企业的联系,订立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把学生放到企业里让其接触“真刀真枪”,让其感受外贸工作环境,锻炼其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关键词:人才需求;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
我校自1993年就开设了外经贸专业,到1998年,因生源原因停招。2001年12月11日,因中国入世,外贸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亦出现激增,我校又恢复招收商务英语专业(现更名为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外贸人才。
但在外贸人才缺口增大的同时,就业门槛儿也随之提高。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实践型人才,特别对动手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般都要求求职者掌握外贸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技能,最好能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则需要有一定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并且通过国家外经贸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为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我们必须反思现有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寻找不足并思考改进方法。
一、我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存在“重理轻实”的弊端
我校以往的教学注重的多为外贸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得较多,讲得较深,专业实践课程则基本没有开设。直至2004级商务英语专业,才在四年级时开设了外贸单证这一门实践性课程。但由于前后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学生存在着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普遍问题,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同时,师资及教辅人员的相对短缺,也使大量的实践性课程无法开出。其实,除单证外,像货代、报关、报检等这些岗位的人才需求都十分旺盛,就业前景也很好。但这些课很难在现有的师资力量下开出,或者虽然开出,也存在着没有合适的教师去教的难题。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必要的教辅人员
我校外贸专业课教师大都毕业于1993~1996年。当时高校的外贸专业基本没有实践性教学,所以输送出来的只能是理论型教师。而且,不少外贸专业教师并非长期专业从事外贸专业教学,大都兼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如营销、财会)或干脆转行(如改教英语)。由于课务量大,课程门类多,精力过度分散,教师基本上没有时间钻研“主业”,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的要求。
(三)实践性教学设施投入较少
实践性教学安排较少也是我校国际商务类教学的又一弊端。我校在2010年之前专门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设备投资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全无。这样,专业的学生只能停留在讲、演示和少量的练习层面上,学生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动手机会。
(四)实践性教学方法还不够多样化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大量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而由于上述分析原因,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入研究实践性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在授课时大力推行实践性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二、关于外贸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一)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课程的设置应为就业作准备,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并密切联系考证需要。所以,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结合用工需求和技能考证的需要。
当前国际商务专业全国统一组织考证,且课程内容相对集中,容易通过的有“跟单员”和“单证员”。所以我们在课程开设时应优先考虑考证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其中理论性课程不一定要讲得多深,但求实用。比如,对于国际金融可以结合制单结汇和汇率风险规避,重点讲解外汇和外汇交易部分,其余较深较难的内容可以少讲一些,而与考证直接对接的课程则要开设足量课时,讲清、讲透。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和抱负的不同,还可以开设报关、报检等课程,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将来参加报关员、报检员等执业资格的考试,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拓展其就业渠道。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将外贸专业教师送出去进修或培训,也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寻找进修途径,学校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
其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分析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同时,可相互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共同提高。
第三,引进新鲜血液。现在不少高校里都很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开设了与考证相关的专业或组织专门培训。不少学生也都通过了相关的资格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引进这样的人才,来了就能用,短期内就能获得产出。
另外,可以考虑聘请专业外贸人员来我校兼职授课,或者是进行专项训练。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
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校基地安装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报关、电子商务、ERP管理等多个专业软件,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料和大量的动手机会,为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教学和训练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训练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障。对于各专业软件,一般都要有教学功能和练习功能。平时教师上课用的练习功能比较多,但其实教会学生利用软件的教学功能,其意义更为重大。
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大小之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而老师课上讲的东西,也不可能要求学生一次性全部理解并牢记在心。往往学生是在听的时候,感觉听得懂,记得住,一旦练习起来就发现这也不确定,那也没记住。而大部分同学并不会主动问老师。这时候,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观看软件上的文字资料和动画演示,阅读相关案例教程,或播放广播教学等手段,进行“一对一”的自主性学习,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倡导并深入推进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应用
(1)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性学习。采用模块化教学,就是要打破课程设置相互割裂的旧框框,将与外贸活动相关的各科知识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学会综合、灵活应用知识。
以合同的签署这一活动,其中的报价、磋商、签约要综合应用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汇兑实务、外贸单证这几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
类似的一个专题的授课内容,要涉及多门学科的多个章节知识,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模块教学法”应该作为专业教学的惯常方法。
(2)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企业工作内容搬到学习的课堂,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思考并动手操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国际贸易单证、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和内容、探索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通过相互间的分工、协商和合作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既完成了学习目标,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与社会、用工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办学
(1)可以请一些外贸行业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能了解到真实的外贸工作。
(2)加强与我市外贸企业的联系,订立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把学生放到企业里让其接触“真刀真枪”,让其感受外贸工作环境,锻炼其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