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优势、挑战及对策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它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升,并对宁德、南平、三明、莆田、漳州、龙岩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起拉动和推动作用。福建“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态势、基本格局,进一步强调了三大城市的功能,提出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以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的发展壮大闽西南一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
  
  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优势
  
  (一)闽南三角区已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1985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座谈会,同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1994年12月,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五市在厦门召开了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通过了《闽西南五地市区域经济合作章程》,共同发起成立了闽西南五市经济合作区。2003年6月,闽南地区三个设区市规划局局长齐聚漳州,宣告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城市联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区域合作中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城市联盟与产业联盟、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四对矛盾统一体关系。
  
  (二)与台湾相邻的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祖国大陆对台经贸合作的桥头堡与中介地,拥有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的区位优势。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得天独厚。从空间形态横向考察,福州、泉州、厦门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东面,如果将它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上,这三市一线延伸至浙南、粤东,正处在环台湾海峡经济圈的中线上,二者结合,既可以有效带动三市一线以西的均衡发展,又可积极对接海峡东岸,为将来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共同构建海峡两岸经济体打下良好基础。
  
  (三)可利用“扩散效应”,实现三大板块联动
  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间的海西曾面临边缘化的挑战,这正是区域经济学“回浪效应”(又称“极化效应”)的体现,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优先发展,产生“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把周边优质要素都吸附到其周围,海峡西岸滞后崛起。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将两大三角洲经济区连接后,这三大板块会结为一体形成强烈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资源、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际间得以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会显著提高,促使整个东部经济协调发展。
  
  (四)突破行政约束的难度相对较小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建为主体,在同一省内相对容易协调联动。这一点可从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对比中得到认识。而海峡西岸城市群除了浙南、粤东、赣东南的少数城市外,其他部分都处于一省范围内,各地区不仅在产业协调上,就是在行政区划上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容易形成一个地方一个品种,强化专业化生产。既提高效率,又避免重复建设。
  
  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城市规模小、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
  海西的城市化不仅落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甚至不如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福建9个地级市中,只有2个人口上500万的大城市(福州、泉州),包括厦门在内的其它7个城市除漳州(常住人口为474.74万,2007年数据)外,均只刚刚迈入100~500万这一等级城市行列。从GDP看,也明显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与全国其它城市比较,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规模明显偏小。在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方面,福州在全国26个省会(不包括4个直辖市和拉萨)中居第20位;厦门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泉州在全国地级市中,市区经济实力不强,与无锡、苏州、淄博、东莞等有相当差距。由于上述差距,福建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很大影响。虽然三个中心城市各有特色,但不如长三角有超大城市上海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还有超大城市南京、杭州及经济活跃的苏州、无锡、宁波等;也不像珠三角有香港、深圳、广州等超大城市的积聚和扩散效应。
  
  (二)城镇体系不完善
  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即海西内各城市未形成大中小等级分布、比例合理、配套衔接的城镇体系。城市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城市的集中度明显偏低,城市群的积聚效应得不到发挥;中小城市(地级市和县域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各城市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还是一种中心地模式,未形成网络化城市,从而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难于突破壮大,辐射带动功能受到限制。在功能结构方面,城市的定位分工不够明确突出。虽然各城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有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但还未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
  
  (三)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关联度低
  由于海西区域各城市在历史基础、资源结构、社会文化、市场基础、地方制度等因素决定了该区相关区域形成“重合”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结构雷同较突出,同质竞争现象明显;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性高,就使区域内产业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背离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客观要求,损害了地区间的合理产业分工,牺牲了区际比较利益,成为产业合作的重大障碍;由于缺乏大城市和主导产业,福建省内并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区,产业功能较弱,城市间产业链条短,基本是各自配套,产业群体也几乎是各自发展,关联效应不尽人意,很难形成资源整合效应和互动发展效应,影响城市群的竞争力。台资北上昆山就是对这一劣势问题的挑战。
  
  (四)与东岸产业的承接不紧密
  固然,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双方在合作上具有内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先天性优势,但是,两岸的合作要进一步深入拓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障碍。相对于资源配置条件、资源配置成本、产业链、消费市场等构成的台商投资环境,海西由于经济规模的制约,显得相对落后。海西现有的产业聚集能力相对薄弱,产业配套及服务相对滞后。并且,在已实行的合作中,在互补发展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决海西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问题。否则,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中容易陷入“世界工厂”的被动。
  
  发展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对策
  
  (一)完善城镇体系,发挥城市功能竞争力
  城市功能竞争力的提高,来源于城镇体系的完善。即各城镇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组成网络式空间开放模式,形成合理的等级体系,带动各自经济腹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
  首先,要做大做强三大中心城市。必须以福州、泉州、厦门等中心城市为重点,福州要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跨越式、组团式发展,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厦门要着力构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航运物流中心、旅游商贸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建设成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泉州则要突出集聚、提升、拓展,实施港城联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其次,要发挥六大次中心城市的骨干作用。漳州要打造两岸经贸合作、新兴制造业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建成与厦门特区互动、对台合作紧密、对外开放领先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三明要优化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发展布局,建设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基地、生态旅游胜地,成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莆田要依托湄州湾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湄州湾港口城市。南平要积极推进向建瓯—建阳—武夷山和顺昌—邵武两翼高速公路沿线拓展,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腹地、南接北连战略通道、中国南方生态绿谷。龙岩要以闽粤赣边交通枢纽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要素,以生态型产业集聚与扩展为支撑,建设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宁德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连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出海口和海峡西岸东北翼富有竞争力的新增长区域。
  
  (二)促进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提高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强化区域产业分工与整合。从纵向,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关系,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形成产业链;从横向,按照水平分工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加快现有产业集群的扩展和整合,实行产业错位“集群化”发展。从而在整个区域内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产业化分工体系。根据海西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分工合作体系;要本着发挥优势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和积极提升海西制造业技术水平,使区域重点产品制造和产业发展合理分工;从总体上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考虑采取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以福州、厦门、泉州为区域发展核心,以宁德、南平、莆田、三明、漳州、龙岩等为区域发展节点,以闽江、九龙江、滨海一线(沿海岸带)及区域内各大干道为基本轴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网络型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要确定好各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点。福州应把电子信息、机械工业、轻工业、纺织、化工、医药列为重点产业;厦门要建设科技研发、对台工作“两个基地”、旅游会展、金融贸易、航运物流、文化教育“四个中心”;泉州则可依托五大传统优势、三大主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孵化、民生产品制造、石油化学工业、农业特色产业、生产要素集散五大基地,从而改变过去产业结构趋同和无序竞争造成的效率低下、竞争力低下状况。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实质性协调与合作。当前,必须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经验,大力推进海西产业集群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体系。要重点招商引进产业链上的龙头大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积极鼓励其就地配套生产,或从外地吸引企业到本地办配套厂,或直接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扩散关系;分类引导和培养本地产业集群,对现在已有一定雏形的产业集群给予政策特殊扶持,加以培养,形成一批产业链联系紧密的企业群体,以壮大本地和区域产业经济。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基础配套能力
  针对福建基础设施建设通达性不高、港口总量、质量及集疏运配套能力弱、路网功能低下等情况,必须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省级干线公路,东出西进、南连北接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要加快能源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要把电力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大力推进电力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电源点,加强区域电网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与海峡东岸经贸合作,提升整体合力
  构建和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未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对统筹我国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加强与海峡东岸的经贸合作,借以提升区域整体合力。
  当前重点是大力推进深化产业合作,拓展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如电子信息、光电、生化等高新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方面加强合作,信息、物流、分销、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方面的合作,为两岸制造业合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积极、主动吸引符合鼓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在海峡西岸城市群落户,更好地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完善产业配套,并进一步承接台湾产业集群和集团化投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台商投资区,有意识把单纯的加工区深化、引向产业合作区或综合改革试验区之类,使台资参与海西产业发展进程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使海西不仅仅成为“世界工厂”,而更多的要创“世界品牌”。
  在进行项目合作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两岸合作组织的作用。如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等,通过他们牵线搭桥,更好地抓住台湾主要工商团体并与之建立密切的互动,吸引台湾大规模产业集群的落户,推进两岸产业深层融合,互动发展,进而提升海峡经济区整体实力。
  (作者分别系厦门市委党校副教授,厦门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2008年,相对全球汽车工业日渐低迷的形势,FPT菲亚特动力科技却在中国旋风般地完成了几个高调亮相的动作。FPT菲亚特动力科技创立于I2005年3月,是菲亚特集团旗下专营动力总成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