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国度里的宗教信仰

来源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ianp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打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而世界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不少教徒,成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数接近9亿,占人口的80.5%。印度教大致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几乎与印度的历史一样长。与其它宗教不同:印度教没有单一创建者,没有完整的神学体系和道德体系,也没有中央组织。目前,印度教由于受到其它宗教的影响,在形式上更接近于现代意义的宗教。
  
  印度教的神
  
  印度教的神实在是太多,没人能说得清究竟有多少。但是,印度教中的大神主要有三个:创造之神梵天、破坏之神湿婆和保护之神毗湿奴,围绕这三大神又衍生出很多其它的神。
  梵天的形象有时是一个英俊的成年人,有时又是个白胡子老人。他身有四头,坐骑是一只白天鹅。梵天被认为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据说他的妻子萨拉斯瓦蒂是掌管教育与文化的女神,是从他的大拇指上生出来的。
  梵天有十多个儿子,都不是他妻子所生,而是他自己生出来的。随后他儿子的儿子们一代接一代生出了世界万千生灵。梵天创造世界后,大地动摇不止,他命蛇神在地下支撑,世界才算平稳。
  破坏之神湿婆的形象十分可怕,他头长三只眼,颈绕眼镜蛇,四只手分拿三叉戟、手鼓,水罐和念珠,坐骑是一头白牛,头顶一弯新月。湿婆能降妖伏魔,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威力无穷,曾把印度教中的爱神烧成灰烬,因而印度教中的爱神有“无形”之称。湿婆神善舞,传说他创造了刚,柔两种舞蹈,是人间舞蹈的开端,所以,印度人也奉他为舞神。
  保护之神毗湿奴有四只手,分别拿着神螺,神盘、神杵和莲花。他还有一张神弓和一把神剑,其坐骑为大鹏金翅鸟伽鲁达。
  毗湿奴居住在迷卢山顶的天国韦孔塔,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和大地女神昔弥是他的神妃。毗湿奴下凡救世的故事在印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全国共有一千多座庙宇供奉他。
  
  印度教起源与教义
  
  古代印度由于地居温带,因而物产丰饶,使人民富于玄想。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里安民族侵入北印度,他们最初带给西北部五河地区的宗教文化是“四吠陀典笈”,这时期宗教思想的特点是崇拜他们陆续塑造出来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时代的思想逐渐由西北方转向于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并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梵天信仰”的确立与传播,他们又创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说,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毗舍(平民),首陀(奴隶)阶级制度,掌握政权的是刹帝利阶级,内部重要决策及宗教大事要听命于婆罗门阶级。“梵天生四姓”之说在当时的印度已占统治地位,但不满这一理论者仍大有人在,于是诸派哲学都应运而生,如数论,胜论、瑜伽,吠槽多……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主张。后来,吠槽多派既远承古籍又有所发展,对分歧的各派哲学作了调和,成为印度宗教思想的正统,称为印度教。
  随着历史不断的前进,印度教的各派修行方法也向两个极端分别转化:一是纵情的享受,他们认为人是“梵天”所生的,既成为人,就必须纵情享乐,不计因果。二是修极端的苦行,如赤身、拔发、投渊、绝食……妄图用这些苦行以求得死后的“快乐”。
  印度教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而终,而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行为所决定。动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这个链条中的环节。一个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恶则能令他来世堕为畜类。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终期。虔诚的印度人的愿望是获得解脱,在那种不变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称为梵和涅。
  
  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代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他被佛人。
  由于印度教兴盛,佛教内部派系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9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到13世纪几乎消亡。现在印度的佛教徒很少,绝大部分集中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地区。
  当今印度不是佛教国,佛教在印度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今天佛教只能说是印度这个宗教王国中的一个教派。
  
  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纳那克祖师于15世纪创建。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反对其它宗教的偶像崇拜和妇女歧视。规定教徒必须蓄胡须、加发梳,右手腕戴铁镯,佩剑。锡克教徒绝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亚纳邦。
   锡克教颇具特色
  
  在电视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印度人中有一族人的男子体型彪悍、头裹长巾、胡子很长,有着英伟的男子气概,这就是锡克人,他们信奉锡克教。
  锡克教教徒在印度这个人口大国中,相对来说人数不算多,大概有2000多万人,主要生活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锡克教尽管教徒不是很多,但从它的教义、教规、教庙以及教徒的穿戴等方面来看都极富特色,因而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教派。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下半叶,鼻祖是纳那克,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现实,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还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闰以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繁琐的祭礼。从这一点来说,锡克教的确是一大进步,
  蓄长发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他们认为留长发是古代圣贤或有学问者的习惯,因而终生不得理去毛发。蓄长发,长须既表示害智,博学,也象征大胆,勇猛。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同时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是为了培养永恒无限的锡克教精神,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牢不可破。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剑也是尚武精神的体现。穿短衣裤是为了有别于印度教教徒所穿的长衫,表示与旧的传统彻底决裂,同时也具有一种豪爽的骑士风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锡克教男子在平时就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了。但蓄发、加发梳和戴钢手镯的锡克教男子还是极为普遍,尤其是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绝对是锡克人的象征。
  锡克教颇为独特,锡克教的庙也很有特色。锡克教的庙一般都是金庙,最著名的是印度北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城的一座通体鎏金的寺庙。这是一座兼具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庙宇,但它既非清真寺,也不是印度教庙,而是“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是锡克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阿姆利则金庙圣殿上为圆顶,下呈方形,圆顶和四面墙体全部镏金。圣殿位于一汪碧水中央,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蓝天白云之下,金庙光芒四射,碧水熠熠生辉,无疑是一派“金殿水中来”的美景。圣殿里不设任何神像,只供奉着锡克教圣典《阿迪·格兰特》。金庙平时向公众开放,进入金庙前,必须在庙前的大理石水池中洗脚。非锡克教教徒也要戴上帽子,没有帽子,就需头顶一块毛巾或是手帕。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人中很少有乞丐。据说,锡克人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教庙往往就是本教的慈善中心。
  
  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该教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操行和贞洁会修成解脱之路,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当代耆那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纳塔克邦。耆那教余影不断
  耆那教也是印度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教派。耆那教的产生时间大约与佛教相同,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传说耆那教的创始人筏达摩那出生于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吠舍离附近,和佛祖释迎牟尼一样,也是刹帝利种姓的子孙。筏达摩那30岁才出家修行,云游各地1 2年,最后得道成为“耆那”,创建了耆那教。
  “耆那”是“胜利者”之意,教徒尊称筏达摩那为“大雄”。耆那教教义主张万物有灵,因而严禁杀生,其教徒要绝对素食,苦行,以求减轻罪孽,得到解脱。耆那教最初传播于恒河地区,得到过掌握军政大权刹帝利种姓的支持,教徒人数不断增加。一世纪时,者那教分为天衣和白衣两派。天衣派主张严守戒律,苦行修炼,身外之物皆为轻,因而裸体才是至上境界,白衣派则稍有变通,允许教徒穿白衣进行修行。到12世纪,耆那教已发展为一个遍及印度各地的宗教。但在13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并排挤异教,耆那教和其它宗教一样,受到了重压削减,但它并未隐形灭迹,而是一脉相传,延续至今。
  在今天,耆那教巨大的大雄像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都新德里南郊不远就有一个很大的大雄裸体石像,坐西朝东,庄严肃穆。身临其境,静思默想,真会有一种欲念全消、万物皆空的感觉。耆那教教徒中现今仍有人祟尚裸体至上。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数仅次于印度教徒人数,约1亿人。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一种严格的一神论教,只相信一个真主(安拉),主张该教信仰者亲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无种姓等级的社会。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宇宙万物之真主,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由于印度在地域上与伊斯兰教的发祥地相对较近,因而早在712年,伊斯兰教就在印度的信德地区立足,随后其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 2世纪和13世纪,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几乎是无坚不摧。到14世纪,伊斯兰教更是登峰造极,成为惟我独尊的国教。当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不仅全力扩张伊斯兰教势力,而且还打压其它宗教的发展,以刀枪和税收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8世纪初,伊斯兰教成为地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世界性宗教。
  悠久的印度历史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许多古代建筑都呈现出伊斯兰风格,伊斯兰教派的力量在印度独立运动中也起过重要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与印度国大党携手合作,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印度人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在世界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把宗教完全当作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把宗教当作生活目的和依靠。他们生活很俭朴,但对于庙宇的建筑则非常讲究,各种雕塑都精致无比,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敬神和建庙宇上。此外,印度多数人是素食主义者,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印度人把创造力献给了神庙和神像,没有在饮食上下功夫。在印度,素食者占很大比例,全国到处都是素食餐厅。中印文化专家帕兰杰毗(中文名:白春晖)曾对中印文化进行过比较,他认为中国人生活在世俗世界,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里。
  (编辑王琳琳)
其他文献
当你打开心中紧闭的窗,就会发现,彩虹一直在。  ——题记  倾盆大雨中奔跑的我,心中别提有多无助,再加上那红色醒目的分数……  今天英语成绩出来了,我考了82分,相比之前的成绩,退步不止是一点点。刚回到家,妈妈根本不管我衣服是否濕透,急切地问:“上次英语考试成绩出来没?”她的语气里好像透露了什么信息。“还没。”我简单回了一句,便回了房间。刚关上门,门外就传来妈妈的叫声:“还撒谎?你当我不知道你考了
秦腔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发展历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
身为军旅作家,他将崇高精神寄情于文字,身为“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他将崇高精神付诸行动。在执着于崇高研究与弘扬的过程中,贺茂之将军为崇高精神加注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贺茂之,笔名:东方鹤,1947年出生,山东省枣庄市人。曾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办公室秘书、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现任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  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武将文官》、《纯金的金婚》,诗集《我站在岁末年
校长 牟作林 牟作林,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甘肃省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西固区领衔名师,有40余篇教育管理、民风民俗类论文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报纸,主持或参与过20多项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类省市级课题研究,现任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校长。  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始建于1964年,占地1015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9个,学生1388名,教职工76名。学校以“玉润”为核心理念,以“走在玉润路上,创造如玉人生
2018年上半年卡通画大赛的获奖名单已经揭晓,现公布如下。2018年下半年的卡通画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主题依旧是“我想我画”。编辑大朋友准备了精美的奖品等你来拿,快来参加我们的卡通画大赛吧!  最佳色彩奖:  山东济宁 刘羽宸 福建福州 周欣妤 安徽芜湖 周天奕 浙江丽水 卢科颖甘肃兰州 李依阳 甘肃兰州 李午强 安徽安庆 方欣悦 北 京 赵嘉乔河北石家庄 褚佳瑶  最佳构图奖:  河南安阳 刘翌
夜色阑珊,海风徐徐,泰国的众多娱乐场所灯火炫烂,舞乐震耳,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一个个打扮得艳丽夺目的人妖夸张地扭动身躯、疯狂起舞。不由让人联想到在烈火中舞蹈的飞蛾,那瞬间的炫丽烟花是燃烧生的凄烈。  说起泰国,就不能不说起人妖,这是泰国的特产,也是泰国的一大支柱产业,数量超过八万的泰国人妖,构成了泰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资源。人妖是泰国的国宝之一,与千手佛大象齐名,有着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身材
编辑大朋友想买一个冰箱贴,在某宝上都挑花眼了,灵机一动,自己做一个吧!非常简单,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材料:不织布、干辣椒、磁铁工具:热熔胶、剪刀  1. 用不織布做成一个信封式的袋子,用热熔胶粘好。  2. 准备好磁铁。  3. 用热熔胶把磁铁粘在不织布上。  4. 在袋子里放入几颗家里的干辣椒(其他东西也可以),粘上“福”字作为装饰,一个简单的冰箱贴就做好了,很不错吧!
近年来,睢宁县高度重视性别比失衡问题治理,加大工作力度,打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组合拳,紧紧围绕“知、防、强、导”做文章,全县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成效凸显,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    一、打好教育拳,念响“知”字经,编织打击“两非”的天罗地网     1.抓好阵地宣传。结合“新农村新家庭·幸福工程”、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建设,利用乡村计划生育公开栏、人口文化宣传栏进行宣传,使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