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是我国农业发达的省区之一,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当前要使江苏的农业快速发展,更上一层楼,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重中之重。现代高效农业仅仅停留在种养殖业是不够的,必须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从中让利于民,才能真正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仍处于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阶段,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也具备鲜明的资源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有“雨润”、“维维”、“富安茧丝绸”、“南京奶业”等。在加工企业带动下,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上比较稳定,加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在10%-15%之间,2005年实现1479.8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7∶1,已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但是也要看到,我省农产品加工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总体水平也落后于沿海兄弟省份。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左右。如美国是2.7∶1,日本是2.4∶1,英国是3.7∶1,而江苏仅为0.5∶1。发达国家的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有2%-6%。江苏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6%-7%,蔬菜为4%,果品为3%。我省虽是出口大省,但农产品出口仍是“短腿”,仅排全国第六位,2005年江苏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初级及深加工产品占主体)虽然突破10亿美元大关,上了一个台阶,但总量仍然偏小,仅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5.7%。这样的规模显然和建立全国性农产品加工基地差距甚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加工专用品种;二是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三是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资金投入少;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五是产加销严重脱节,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低。
为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我省应抓住机遇,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构建农产品加工高地,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顺应市场趋势,企业要发展优势产业,推出具有江苏特色、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品牌产品。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江苏特色蔬菜和果品加工,提高果蔬的保鲜、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果蔬产品季节性缺陷,减少果蔬鲜食比例,赋予产品较高的附加值,增加果农的实际收入。二是着力发展我省的优势产业——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构建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基地,引入优良品种,吸纳先进技术,建立从基地到加工的全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优质化、安全化及可追溯化,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加大品牌的宣传度,带动基地农户致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群。三是扩大发展粮油棉等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研制出多种粮油加工专业品种,扩大江苏品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重大技改项目,进一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价战略向优质低价并举的国际营销战略转变。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城。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域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就地加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而且可以使农民更容易了解市场的需求,迅速地根据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对其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域应根据我省优势农业区域情况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农业资源、产品品种等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形成国内外竞争优势为目标,以持续增效为目的,形成具有各地特色和相当加工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区域。
提升农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从农产品加工率看,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以上,而我省不足30%。不论是粮食还是果蔬大多以销售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成品较少。创建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美国、日本等国都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新的生长点,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经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广泛应用高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才刚刚起步。创建我省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应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并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使科研项目一开始就瞄准市场需求,注重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科研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从资金上确保“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实现。要鼓励和创造条件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或组建科技型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科技型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包含农业、轻工、食品、粮油、畜牧、生物、化学、机电等多学科的行业。我省应在相关高等院校中增加系统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和课程,增加和完善农产品加工的试验条件,使学生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建立农户与企业间稳定的利益关系。由于在我省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着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严重脱节的现象,企业难以拥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因此要进行产业结构化调整,促进农户与企业间建立一种利益和风险共存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保证企业原料的稳定优质供应。引导企业与农户、基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延长整个产业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带动农户走向市场,使农民分享到加工环节的利益,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企业通过加强对农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将新技术和新知识传授给农户,强化农户的科学生产技能,提高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安全化生产,使得企业和农户为共同的利益履行各自的责任。
加大政策扶持,提供一整套政府服务、协调体系。农产品加工业不是单纯的工业,附带有农民增收功能,而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广泛,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和协调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出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全面有效的协调和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和协调管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管理体制,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统一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工作,利用行业协会提高相关技术、信息等的服务和协调,为企业做好市场预测,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供求情况和市场动态的最新信息。使企业快速了解行情、及时调整决策和投资方向。三是政府应建立建全农产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为农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保障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等,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和运营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系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雯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有“雨润”、“维维”、“富安茧丝绸”、“南京奶业”等。在加工企业带动下,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上比较稳定,加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在10%-15%之间,2005年实现1479.8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7∶1,已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但是也要看到,我省农产品加工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总体水平也落后于沿海兄弟省份。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左右。如美国是2.7∶1,日本是2.4∶1,英国是3.7∶1,而江苏仅为0.5∶1。发达国家的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有2%-6%。江苏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6%-7%,蔬菜为4%,果品为3%。我省虽是出口大省,但农产品出口仍是“短腿”,仅排全国第六位,2005年江苏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初级及深加工产品占主体)虽然突破10亿美元大关,上了一个台阶,但总量仍然偏小,仅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5.7%。这样的规模显然和建立全国性农产品加工基地差距甚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加工专用品种;二是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三是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资金投入少;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五是产加销严重脱节,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低。
为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我省应抓住机遇,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构建农产品加工高地,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顺应市场趋势,企业要发展优势产业,推出具有江苏特色、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品牌产品。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江苏特色蔬菜和果品加工,提高果蔬的保鲜、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果蔬产品季节性缺陷,减少果蔬鲜食比例,赋予产品较高的附加值,增加果农的实际收入。二是着力发展我省的优势产业——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构建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基地,引入优良品种,吸纳先进技术,建立从基地到加工的全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优质化、安全化及可追溯化,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加大品牌的宣传度,带动基地农户致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群。三是扩大发展粮油棉等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研制出多种粮油加工专业品种,扩大江苏品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重大技改项目,进一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价战略向优质低价并举的国际营销战略转变。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城。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域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就地加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而且可以使农民更容易了解市场的需求,迅速地根据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对其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域应根据我省优势农业区域情况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农业资源、产品品种等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形成国内外竞争优势为目标,以持续增效为目的,形成具有各地特色和相当加工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区域。
提升农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从农产品加工率看,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以上,而我省不足30%。不论是粮食还是果蔬大多以销售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成品较少。创建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美国、日本等国都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新的生长点,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经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广泛应用高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才刚刚起步。创建我省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应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并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使科研项目一开始就瞄准市场需求,注重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科研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从资金上确保“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实现。要鼓励和创造条件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或组建科技型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科技型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包含农业、轻工、食品、粮油、畜牧、生物、化学、机电等多学科的行业。我省应在相关高等院校中增加系统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和课程,增加和完善农产品加工的试验条件,使学生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建立农户与企业间稳定的利益关系。由于在我省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着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严重脱节的现象,企业难以拥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因此要进行产业结构化调整,促进农户与企业间建立一种利益和风险共存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保证企业原料的稳定优质供应。引导企业与农户、基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延长整个产业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带动农户走向市场,使农民分享到加工环节的利益,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企业通过加强对农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将新技术和新知识传授给农户,强化农户的科学生产技能,提高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安全化生产,使得企业和农户为共同的利益履行各自的责任。
加大政策扶持,提供一整套政府服务、协调体系。农产品加工业不是单纯的工业,附带有农民增收功能,而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广泛,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和协调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出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全面有效的协调和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和协调管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管理体制,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统一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工作,利用行业协会提高相关技术、信息等的服务和协调,为企业做好市场预测,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供求情况和市场动态的最新信息。使企业快速了解行情、及时调整决策和投资方向。三是政府应建立建全农产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为农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保障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等,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和运营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系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