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般年份,蛞蝓不是主要害虫,但长江流域在2015年的春季和夏季由于雨水偏多,导致蛞蝓发生和为害较为严重,而一般的杀虫剂和杀虫方法对蛞蝓难以起到灭杀作用,很多农民不仅不认识蛞蝓,而且对其为害更是束手无策。现将我们摸索出的一套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形态特征
蛞蝓俗称鼻涕虫,身体长梭形、柔软,体表光滑、无外壳,体表颜色有的为暗黑色、有的为暗灰色、有的为淡褐色、有的为灰红色、有的为黄白色,绝大部分背面有斑点,腹面均为白色,腹足扁平;体形像脱了壳的蜗牛。蛞蝓成虫身体长度为3~6厘米,身体宽度为4~6毫米;头部前端有2对可自由伸缩的触角,前方下边1对触角长约1毫米,后方上边1对触角长约4毫米,触角顶端各有1个眼。
2. 生活习性
蛞蝓生活于阴暗、潮湿之处,阴暗潮湿的环境和有机垃圾多的环境可促进其大发生。蛞蝓耐饥饿能力较强,怕强光,一般在较强的太阳光照下2~3小时就会被晒死:因此,在晴朗和多云的白天常潜伏于阴暗处或土壤中,夜间和阴雨天外出活动,咬食植物的嫩叶和嫩芽。雌雄同体,既可相互交尾产卵,也可同体受精繁殖,1年只繁殖1代,5~7月份产卵于潮湿隐蔽的土缝中,每只蛞蝓每年产卵量400多粒。蛞蝓以成体和幼体在住宅周边阴暗处、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以及其他潮湿阴暗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至7月中旬大量活动为害;7月中旬至9月上旬高温炎热,活动为害减弱;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气候凉爽后,又开始大量活动为害。
3. 为害特点
蛞蝓的食量较大,主要为害蔬菜作物,其次为害果树、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可将作物叶片咬食成孔洞,尤其是作物的幼苗、嫩叶受害严重。由于其身体表面经常分泌黏液,在作物叶片上爬过之处会留下光亮透明的黏液痕迹,黏液还会严重污染作物的果实。由于分泌的黏液能抵御药物进入,以致常规杀虫剂对它难以起到灭杀作用。再加上蛞蝓一般携带大量有害病菌,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灭杀。
4. 综合防治
①农业防治。一是采取及时清洁田园,中耕除草,铲除耕地周边杂草,排干积水,深耕夏炕冬垡,应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农业措施,造成不利于蛞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食物来源条件。二是能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物,要尽量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避免蛞蝓爬到地上部为害。三是清除耕地周边的垃圾、砖头、石头、瓦片等杂物,以减少蛞蝓躲藏和越冬场所。四是作物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灌水进行淹杀。
②食盐水灭杀。在附近无法购买到灭杀蛞蝓的农药时,用较浓的食盐水灭杀最为简单、快捷、有效,其原理是使蛞蝓脱水而死。灭杀方法是在傍晚蛞蝓出土以后或者清晨入土之前,用浓度1%~2%食盐水对作物和地面进行全方位喷雾,每隔5~7天进行1次,连续喷雾3~5次。
③诱捕。在作物播种之前或幼苗移栽之前,可用新鲜的菜叶、树叶、杂草于傍晚在耕地堆放成若干小堆,以引诱蛞蝓集中取食,在天亮前捕捉,然后投入到放有生石灰或食盐的桶内或盆内,使蛞蝓脱水死亡,如此连续诱捕3~5天基本可消灭耕地的蛞蝓。
④毒饵诱杀。每亩用麦麸或菜饼、豆饼、棉饼3~4千克炒香后,拌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或48%地蛆灵乳油,或6%蜗牛净颗粒剂的20倍液150~200克,于晴朗天气的傍晚撒在蛞蝓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诱杀。
⑤人工捕杀。在作物生长期间,一旦发现蛞蝓为害,利用其在雨后、阴天、浇水后、清晨、傍晚爬出土壤取食为害的习性,可用粗钢丝或竹签配合大镊子进行人工串捉捕杀。
⑥撒生石灰灭杀。每亩用生石灰或茶枯粉(压榨野山茶油后留下的粉渣)6~10千克,于晴朗天气的傍晚在作物行间或苗床、沟边撒若干条10厘米左右宽的生石灰带或茶枯粉带,蛞蝓爬过之后就会粘上生石灰或茶枯粉而脱水死亡。
⑦喷药灭杀。蛞蝓为害初期,可首先选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800~1000倍液,或8%灭蜗灵颗粒剂800~1000倍液,或70%贝螺杀(百螺杀、灭螺杀)颗粒剂800~1000倍液,或硫酸铜晶体800~1000倍液,或五氯酚钠晶体100倍液,在傍晚蛞蝓出土以后或者清晨入土之前进行喷雾灭杀。在没有上述农药的情况下,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l500倍液,或48%地蛆灵乳油1500倍液,或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傍晚蛞蝓出土以后或者清晨入土之前进行喷雾灭杀。喷药灭杀须每隔5~7天进行1次,连续喷药3~5次。
⑧药土灭杀。蛞蝓为害初期,每亩可选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1千克,或10%多聚乙醛(蜗牛敌)颗粒剂2千克,或6%除蜗灵2号2千克,拌细土或细沙15~20千克,于晴天傍晚在耕地按50~100厘米的间距条施或点施,可有效灭杀蛞蝓,但施药后不要给耕地浇水,也不要踩踏施药处。
(作者联系地址:杨和平
1. 形态特征
蛞蝓俗称鼻涕虫,身体长梭形、柔软,体表光滑、无外壳,体表颜色有的为暗黑色、有的为暗灰色、有的为淡褐色、有的为灰红色、有的为黄白色,绝大部分背面有斑点,腹面均为白色,腹足扁平;体形像脱了壳的蜗牛。蛞蝓成虫身体长度为3~6厘米,身体宽度为4~6毫米;头部前端有2对可自由伸缩的触角,前方下边1对触角长约1毫米,后方上边1对触角长约4毫米,触角顶端各有1个眼。
2. 生活习性
蛞蝓生活于阴暗、潮湿之处,阴暗潮湿的环境和有机垃圾多的环境可促进其大发生。蛞蝓耐饥饿能力较强,怕强光,一般在较强的太阳光照下2~3小时就会被晒死:因此,在晴朗和多云的白天常潜伏于阴暗处或土壤中,夜间和阴雨天外出活动,咬食植物的嫩叶和嫩芽。雌雄同体,既可相互交尾产卵,也可同体受精繁殖,1年只繁殖1代,5~7月份产卵于潮湿隐蔽的土缝中,每只蛞蝓每年产卵量400多粒。蛞蝓以成体和幼体在住宅周边阴暗处、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以及其他潮湿阴暗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至7月中旬大量活动为害;7月中旬至9月上旬高温炎热,活动为害减弱;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气候凉爽后,又开始大量活动为害。
3. 为害特点
蛞蝓的食量较大,主要为害蔬菜作物,其次为害果树、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可将作物叶片咬食成孔洞,尤其是作物的幼苗、嫩叶受害严重。由于其身体表面经常分泌黏液,在作物叶片上爬过之处会留下光亮透明的黏液痕迹,黏液还会严重污染作物的果实。由于分泌的黏液能抵御药物进入,以致常规杀虫剂对它难以起到灭杀作用。再加上蛞蝓一般携带大量有害病菌,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灭杀。
4. 综合防治
①农业防治。一是采取及时清洁田园,中耕除草,铲除耕地周边杂草,排干积水,深耕夏炕冬垡,应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农业措施,造成不利于蛞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食物来源条件。二是能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物,要尽量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避免蛞蝓爬到地上部为害。三是清除耕地周边的垃圾、砖头、石头、瓦片等杂物,以减少蛞蝓躲藏和越冬场所。四是作物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灌水进行淹杀。
②食盐水灭杀。在附近无法购买到灭杀蛞蝓的农药时,用较浓的食盐水灭杀最为简单、快捷、有效,其原理是使蛞蝓脱水而死。灭杀方法是在傍晚蛞蝓出土以后或者清晨入土之前,用浓度1%~2%食盐水对作物和地面进行全方位喷雾,每隔5~7天进行1次,连续喷雾3~5次。
③诱捕。在作物播种之前或幼苗移栽之前,可用新鲜的菜叶、树叶、杂草于傍晚在耕地堆放成若干小堆,以引诱蛞蝓集中取食,在天亮前捕捉,然后投入到放有生石灰或食盐的桶内或盆内,使蛞蝓脱水死亡,如此连续诱捕3~5天基本可消灭耕地的蛞蝓。
④毒饵诱杀。每亩用麦麸或菜饼、豆饼、棉饼3~4千克炒香后,拌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或48%地蛆灵乳油,或6%蜗牛净颗粒剂的20倍液150~200克,于晴朗天气的傍晚撒在蛞蝓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诱杀。
⑤人工捕杀。在作物生长期间,一旦发现蛞蝓为害,利用其在雨后、阴天、浇水后、清晨、傍晚爬出土壤取食为害的习性,可用粗钢丝或竹签配合大镊子进行人工串捉捕杀。
⑥撒生石灰灭杀。每亩用生石灰或茶枯粉(压榨野山茶油后留下的粉渣)6~10千克,于晴朗天气的傍晚在作物行间或苗床、沟边撒若干条10厘米左右宽的生石灰带或茶枯粉带,蛞蝓爬过之后就会粘上生石灰或茶枯粉而脱水死亡。
⑦喷药灭杀。蛞蝓为害初期,可首先选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800~1000倍液,或8%灭蜗灵颗粒剂800~1000倍液,或70%贝螺杀(百螺杀、灭螺杀)颗粒剂800~1000倍液,或硫酸铜晶体800~1000倍液,或五氯酚钠晶体100倍液,在傍晚蛞蝓出土以后或者清晨入土之前进行喷雾灭杀。在没有上述农药的情况下,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l500倍液,或48%地蛆灵乳油1500倍液,或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傍晚蛞蝓出土以后或者清晨入土之前进行喷雾灭杀。喷药灭杀须每隔5~7天进行1次,连续喷药3~5次。
⑧药土灭杀。蛞蝓为害初期,每亩可选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1千克,或10%多聚乙醛(蜗牛敌)颗粒剂2千克,或6%除蜗灵2号2千克,拌细土或细沙15~20千克,于晴天傍晚在耕地按50~100厘米的间距条施或点施,可有效灭杀蛞蝓,但施药后不要给耕地浇水,也不要踩踏施药处。
(作者联系地址:杨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