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药行业2006年的投资机遇将与普及面更为广泛的新的医改方案密切相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朝着基层市场走,降低药价,使患者有其医。这个目标也
许使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成为可能。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巨大的农村普药市场将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国内医药企业警惕的
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一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跨国资本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
医药行业的高附加值环节是药品研发和营销。跨国药企基本上都走过了最初将药品出口进入中国销售,到实现生产本土化。如今,跨国药企的资金将不断流向国内的高附加值环节,走向研发本土化。
近年来,中国新药研发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逐步重视新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趋于严格;国内新药研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中国拥有大量低成本高素质的医药研发人才;中国新药研发临床费用低,病例丰富。而与此同时,专利药品研发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专利药品临床费用高企、成功率低,这都推动跨国药企寻求在有资源的地区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中国作为潜在的药品消费大国,跨国药企针对庞大的需求也非常有必要设立针对性的研发分支机构。从发展趋势看,跨国药企医药产业链最重要的研发环节将逐步落户中国。
许使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成为可能。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巨大的农村普药市场将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国内医药企业警惕的
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一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跨国资本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
医药行业的高附加值环节是药品研发和营销。跨国药企基本上都走过了最初将药品出口进入中国销售,到实现生产本土化。如今,跨国药企的资金将不断流向国内的高附加值环节,走向研发本土化。
近年来,中国新药研发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逐步重视新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趋于严格;国内新药研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中国拥有大量低成本高素质的医药研发人才;中国新药研发临床费用低,病例丰富。而与此同时,专利药品研发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专利药品临床费用高企、成功率低,这都推动跨国药企寻求在有资源的地区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中国作为潜在的药品消费大国,跨国药企针对庞大的需求也非常有必要设立针对性的研发分支机构。从发展趋势看,跨国药企医药产业链最重要的研发环节将逐步落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