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延数公里的海岸虾塘连片,黄色的沙化地与蔚蓝的海水界线分明。海风裹挟着灼人的热浪不断向海岸席卷,只有零星的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耷拉着树枝散落四处,这抹残存的绿色试图保护身后的农田和村落。
9月21日,古朴的天津大学活动中心,在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首席专家,廖宝文,为来自林业、环境科学等领域的100多位科技工作者展示沿海红树林遭到破坏后的场景。
“海岸卫士”红树林之殇
这个被公认的“绿色的海岸卫士”,不仅是渔船的避风港,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保护海岸,减少强热带风暴和其它极端气候所带来的灾害。
在2004年底的东南亚海啸中,泰国Ranong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千米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
“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的40多年间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了68.7%,导致海岸环境不断恶化。”廖宝文介绍说,虽然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红树林的种植面积有所恢复,但依然不容乐观,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城镇化导致了红树林的面积急剧减少。
任重道远的生态屏障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地方是以牺牲生态换来的。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巡视员丁付林说,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已经是我国最为短缺的
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涉及到1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竞争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一个区域,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各种自然灾害,比如:台风、风暴潮、灾难型海浪、赤潮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也经常发生,受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区域。”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良平介绍说,沿海生态林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层次单一、标准偏低、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功能低下,一些地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破坏森林和自然湿地,围湖造田、挖池养殖、非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依然存在。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丁付林语重心长的说,没有沿海地区林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林业的现代化。
攻坚中的科技支撑
“科技在防护林沿海的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希望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来关心防护林建设。”
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建设高效防护林体系,既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又有利于经济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主任虞木奎认为,不仅要尽早完成沿海基干林带合笼和梯次配置,而且要加强内陆地区防护林建设。
“当前我们的沿海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强化科技支撑。”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良平满怀希望的说,学会也想通过这次研讨会,聚集生产管理科研的专家同仁们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攻克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探索一些对策,因为构筑沿海生态屏障已经刻不容缓。(李安安)
(中国科协 信息中心)
9月21日,古朴的天津大学活动中心,在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首席专家,廖宝文,为来自林业、环境科学等领域的100多位科技工作者展示沿海红树林遭到破坏后的场景。
“海岸卫士”红树林之殇
这个被公认的“绿色的海岸卫士”,不仅是渔船的避风港,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保护海岸,减少强热带风暴和其它极端气候所带来的灾害。
在2004年底的东南亚海啸中,泰国Ranong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千米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
“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的40多年间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了68.7%,导致海岸环境不断恶化。”廖宝文介绍说,虽然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红树林的种植面积有所恢复,但依然不容乐观,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城镇化导致了红树林的面积急剧减少。
任重道远的生态屏障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地方是以牺牲生态换来的。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巡视员丁付林说,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已经是我国最为短缺的
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涉及到1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竞争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一个区域,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各种自然灾害,比如:台风、风暴潮、灾难型海浪、赤潮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也经常发生,受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区域。”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良平介绍说,沿海生态林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层次单一、标准偏低、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功能低下,一些地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破坏森林和自然湿地,围湖造田、挖池养殖、非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依然存在。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丁付林语重心长的说,没有沿海地区林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林业的现代化。
攻坚中的科技支撑
“科技在防护林沿海的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希望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来关心防护林建设。”
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建设高效防护林体系,既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又有利于经济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主任虞木奎认为,不仅要尽早完成沿海基干林带合笼和梯次配置,而且要加强内陆地区防护林建设。
“当前我们的沿海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强化科技支撑。”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良平满怀希望的说,学会也想通过这次研讨会,聚集生产管理科研的专家同仁们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攻克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探索一些对策,因为构筑沿海生态屏障已经刻不容缓。(李安安)
(中国科协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