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而且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考场作文,就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身负重任,要如何翩翩起舞,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呢?
一曰开宗明义,引人注目。
(2018-2019学年度武汉市9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4日,猎豹移动CEO傅盛为入职本公司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作了一次演讲,他分享了年轻人成长的四个关键词:目标和梦想、原则、学习、行动。
对此,正处在成长路上的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先来看两篇考场作文的开头:
“成长的路上,我已经行走了许多路程,一些前辈的指点,往往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成长路上》)
“美好青春的开始,是成长的关键阶段,短短几年内,人格、品质、思想都在逐步塑造、逐步成型,所以对于成长的理解尤为重要。”(《长路漫漫,始于足下》)
上述文字显示小作者在审题立意时发生了偏差:前者论述“前辈的指点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后者论述“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成长的理解尤为重要”。尽管每一次的评分细则都强调,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但在实际评判过程中,阅卷老师大多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了“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不准,就是写作能力不高的表现”的认知。如上述考生,开宗明义,此“义”却并非题意,这样的作文要进入一类卷,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作文初始,能准确审题、明确立意,是抓住阅卷老师这个特殊读者的第一步!此即开宗明义,引人注目。
二曰独出机杼,引人入胜。
作为戴着镣铐的舞者,开场亮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后面——做一个有灵魂的舞者!毋庸置疑,即便考试时间有限,考生也应作出“我”的独特风采。“我”对作文题目独特的理解、看法、思考以至于联想,应该一一展现在阅卷老师的面前。但如果展现的是这样的文章呢?
“当我们处于成长路上时,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成长。
一、目标和梦想。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了目标和梦想,我们才有方向……
二、行动。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如果仅仅只有目标和梦想,而不去行动,那我们绝不会成长……
三、学习。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我们势必会有许多疑惑,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这时我们就要向他人学习……
四、原则。……”(《成长关键词》)
这是前文提到的武汉9月调考中的一篇低分作文,文章逐一谈及成长的四个关键词,貌似面面俱到,实则言之无物。很显然,我们的考生,于书写“灵魂”一途,尚需上下求索。生活单调、兴趣单一、视野狭窄、思想狭隘……作文恐怕也只能像上文一般无病呻吟,开中药铺,又何谈独出机杼,引人入胜呢?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六国论》学习。北宋苏洵父子三人均写过《六国论》,一起来看看:苏洵开门见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直陈六国之“弊”;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则抓住一个“势”字,指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戰。显而易见,苏氏父子就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三篇《六国论》各自书写了“我”之独特“思想”——有思想,才有灵魂;因独特,而有魅力——所以才能成为传诵不衰的经典。
如此,树立读者意识,不妨广泛阅读经典,接受书香濡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关注时事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心有责任品自高。
总之,考生能旁征博引,能高屋建瓴,能独出机杼,以“我”之独特见解、“我”之深刻思想,与阅卷老师对话,才更容易吸引这个特殊的读者,从而使自己从千文一面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三曰与“时”俱进,引人回味。
这里还要说说“三苏”的《六国论》。三篇文章虽然观点不同,特色各异,但入选教材、屡编不废的只有苏洵的这一篇,究其原因,就在于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就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这个做法使他的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因而也更富有生命力。
事实上,我们学过的很多经典篇章都以其突出的现实性而倍受肯定:贾谊“过秦”而鉴汉,杜牧赋阿房而刺唐,韩愈以“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而作《师说》,柳宗元“为官戒”而“传”种树郭橐驼其人其事……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响亮的口号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其实已经体现在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当中,2018年的全国Ⅰ卷要求“世纪宝宝”切身感受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2017年的全国Ⅰ卷则需选择“中国关键词”撰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当然,它更应体现在我们的考生作文中,从而体现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考场作文画时人,论时事,写时评,评古论今,与“时”俱进,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亦可增加文章的厚度。让自己的文章为“时”“事”而作,言之“及义”,耐人寻味,也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重要方法,树立读者意识不可不由此入手。
苏轼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考场作文,有如戴着镣铐跳舞,舞姿翩跹,欲迷人眼,考生须树立读者意识:平日里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深入思考,考场上背负作文重任,面对阅卷老师这个特殊读者,方能以精准的判断力、缜密的思维力、强大的爆发力,跳出一支灵动的舞蹈!
临场起舞,倘若人人都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文如其人”,那我们的青年会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又将是怎样的面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考场作文,就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身负重任,要如何翩翩起舞,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呢?
一曰开宗明义,引人注目。
(2018-2019学年度武汉市9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4日,猎豹移动CEO傅盛为入职本公司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作了一次演讲,他分享了年轻人成长的四个关键词:目标和梦想、原则、学习、行动。
对此,正处在成长路上的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先来看两篇考场作文的开头:
“成长的路上,我已经行走了许多路程,一些前辈的指点,往往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成长路上》)
“美好青春的开始,是成长的关键阶段,短短几年内,人格、品质、思想都在逐步塑造、逐步成型,所以对于成长的理解尤为重要。”(《长路漫漫,始于足下》)
上述文字显示小作者在审题立意时发生了偏差:前者论述“前辈的指点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后者论述“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成长的理解尤为重要”。尽管每一次的评分细则都强调,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但在实际评判过程中,阅卷老师大多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了“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不准,就是写作能力不高的表现”的认知。如上述考生,开宗明义,此“义”却并非题意,这样的作文要进入一类卷,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作文初始,能准确审题、明确立意,是抓住阅卷老师这个特殊读者的第一步!此即开宗明义,引人注目。
二曰独出机杼,引人入胜。
作为戴着镣铐的舞者,开场亮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后面——做一个有灵魂的舞者!毋庸置疑,即便考试时间有限,考生也应作出“我”的独特风采。“我”对作文题目独特的理解、看法、思考以至于联想,应该一一展现在阅卷老师的面前。但如果展现的是这样的文章呢?
“当我们处于成长路上时,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成长。
一、目标和梦想。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了目标和梦想,我们才有方向……
二、行动。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如果仅仅只有目标和梦想,而不去行动,那我们绝不会成长……
三、学习。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我们势必会有许多疑惑,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这时我们就要向他人学习……
四、原则。……”(《成长关键词》)
这是前文提到的武汉9月调考中的一篇低分作文,文章逐一谈及成长的四个关键词,貌似面面俱到,实则言之无物。很显然,我们的考生,于书写“灵魂”一途,尚需上下求索。生活单调、兴趣单一、视野狭窄、思想狭隘……作文恐怕也只能像上文一般无病呻吟,开中药铺,又何谈独出机杼,引人入胜呢?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六国论》学习。北宋苏洵父子三人均写过《六国论》,一起来看看:苏洵开门见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直陈六国之“弊”;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则抓住一个“势”字,指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戰。显而易见,苏氏父子就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三篇《六国论》各自书写了“我”之独特“思想”——有思想,才有灵魂;因独特,而有魅力——所以才能成为传诵不衰的经典。
如此,树立读者意识,不妨广泛阅读经典,接受书香濡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关注时事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心有责任品自高。
总之,考生能旁征博引,能高屋建瓴,能独出机杼,以“我”之独特见解、“我”之深刻思想,与阅卷老师对话,才更容易吸引这个特殊的读者,从而使自己从千文一面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三曰与“时”俱进,引人回味。
这里还要说说“三苏”的《六国论》。三篇文章虽然观点不同,特色各异,但入选教材、屡编不废的只有苏洵的这一篇,究其原因,就在于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就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这个做法使他的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因而也更富有生命力。
事实上,我们学过的很多经典篇章都以其突出的现实性而倍受肯定:贾谊“过秦”而鉴汉,杜牧赋阿房而刺唐,韩愈以“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而作《师说》,柳宗元“为官戒”而“传”种树郭橐驼其人其事……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响亮的口号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其实已经体现在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当中,2018年的全国Ⅰ卷要求“世纪宝宝”切身感受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2017年的全国Ⅰ卷则需选择“中国关键词”撰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当然,它更应体现在我们的考生作文中,从而体现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考场作文画时人,论时事,写时评,评古论今,与“时”俱进,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亦可增加文章的厚度。让自己的文章为“时”“事”而作,言之“及义”,耐人寻味,也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重要方法,树立读者意识不可不由此入手。
苏轼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考场作文,有如戴着镣铐跳舞,舞姿翩跹,欲迷人眼,考生须树立读者意识:平日里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深入思考,考场上背负作文重任,面对阅卷老师这个特殊读者,方能以精准的判断力、缜密的思维力、强大的爆发力,跳出一支灵动的舞蹈!
临场起舞,倘若人人都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文如其人”,那我们的青年会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又将是怎样的面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