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日,由于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的狭窄,今年64岁的鑫女士住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医生帮她装上了血管支架。
这个小小的支架2018年4月在该院的价格为109200元,现在的价格是104000元,降低幅度约为5%。鑫女士告诉本刊记者:“能赶上耗材降价,想都不敢想。”
记者了解到,近一年,京津冀联合采购心内血管支架等六类耗材,价格平均下降15%,节约医用耗材费用约5.5亿元。
10月11日,江苏省55家公立医院抱团,与销售血管介入支架和双腔起搏器的企业谈判。患者告诉记者,原来血管介入支架13400元/个的,现在砍掉一半,仅仅7000元/个,四个支架节省2万多元。
从注射针头、激光胶片到CT检查、核磁、心脏支架,都属于医用耗材。按照过去的政策,医院销售耗材可以加成5%或10%。
6月15日开始,北京市近3700所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7月31日,国务院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取消了医用耗材加成,降低了高值医用耗材虚高价格。
运行5个多月,告别以耗材养医,真的能让医患双方都受益吗?
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等于是切断医院一条曾经的利益链条。
8月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消息,安徽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值医用耗材竞争招采难题,其中,骨科植入(脊柱类)国产品类平均降价55.9%,单个组件最大降幅达到9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告诉本刊记者,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自2019年6月15日起实施,100天以来,近3700所医疗机构服务秩序井然,运行平稳,已完成门急诊量6200多万人次,出院140多万人次。改革总体平稳有序,符合预期,反响良好。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医用耗材的加成是指对500元以上的医用耗材,要按照进价的5%加价,加价以后销售给患者;500元以下的按照10%这样的加价比例销售给患者。改革之后,5%和10%的两个加价比例将全部取消,医疗机构将按照医用耗材的进价也就是按照进货渠道的原价销售给患者。
根据2017年北京地区医用耗材的使用情况,如果取消医用耗材的加价销售机制的话,将为北京地区患者节省20亿元左右的费用。
做不做核磁检查?一道难题摆在贵州患者都女士的面前。
74岁的都女士近几日总是腰疼,去了几家医院检查,拍了断层扫描CT,依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医生建议她做个核磁检查,她犹豫不决:第一,做核磁检查是否很贵?自己担心费用太高;第二,做核磁检查会不会很难受?自己从前没做过,顾虑重重。
侄女替她联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打消了她的顾虑。首先,大夫告诉她,在医耗联动改革之前,腰部核磁检查是每人次850元,医耗联动改革之后,现在只需要每人次400元,降幅大约为50%;其次,做核磁检查,患者几乎没有疼痛感,不需要担心。
都女士终于尝试了核磁检查,排除了疾病的风险。她不知道的是,让她少花钱、少受罪的核磁检查,其实并没有给医院带来更多的收益。
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之后,劳务技术会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张金保表示,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包含中医、病理、精神、康复、手术5类项目,通过价格调整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可促进行业均衡可持续发展。
在高小俊看来,2017年开展医药分开改革时,北京市规范和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只动了一小部分。本次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6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调整规范。北京医学会成立了31个工作组,组织全市70余家医院的300多名医学和管理专家直接参与。历经一年半的调查论证,研究形成规范的专家建议。
方案初步形成后,在3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多轮模拟测算,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此次改革的医疗服务价格有升有降,中医、病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上调,大型医用设备检验项目的价格降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既要补齐取消加成后医疗机构的亏空,还不能加重百姓的看病负担。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记者看到门诊的门口处设有“价格公示”的医疗价格显示器,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服用的药品和使用耗材的费用,所有费用公开透明。显示器的首页就是“北京市价格投诉监督电话:12358”,并且告知患者,从2019年6月15日零时起,医院所有单独收费医用耗材执行零加成政策,北京朝阳医院价格咨询投诉电话:85231633。
张金保告诉记者,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形式下,医院如何行稳致远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医院如何填补取消后的亏空呢?
有“减”就有“增”——在医疗服务方面,医院积极调整服务结构,重视劳动技术服务,尽量提升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金量”,着力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医院以公益性为核心、突出质量效益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正向引导,激励医务人员自觉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改善服务效果。
医耗联动改革,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套综合改革的组合拳。
在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张金保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来,7—10月该院门诊总诊疗人次同比上升4.36%,而门急诊总收入仅上升3.29%,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03%,其中门诊次均药费下降6.21%。
这组数字说明,改革后,医院门急诊接待患者总量上升,但门急诊收入并没有以相同增幅升高,每个门诊患者的平均花费降低了。
出院材料费用下降3.66%,这一费用下降与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有关。
张金保分析称: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五个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一降低”,指降低部分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一提升”,指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一取消”,指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一采购”,指在北京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不含军队所属医疗机构)范围内,组织实施心内血管支架类、人工关节类等六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一改善”,指改善医疗服務,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提升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以来,通过多部门的有效横向协同和央地、军地医疗机构到医务人员的垂直协同,实现了加强公益性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改善医疗服务的目的,促进医疗机构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改革成效良好,较好地适应了公众和患者的需求。
高小俊表示,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放弃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的传统医院发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控制成本,为百姓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这个小小的支架2018年4月在该院的价格为109200元,现在的价格是104000元,降低幅度约为5%。鑫女士告诉本刊记者:“能赶上耗材降价,想都不敢想。”
记者了解到,近一年,京津冀联合采购心内血管支架等六类耗材,价格平均下降15%,节约医用耗材费用约5.5亿元。
10月11日,江苏省55家公立医院抱团,与销售血管介入支架和双腔起搏器的企业谈判。患者告诉记者,原来血管介入支架13400元/个的,现在砍掉一半,仅仅7000元/个,四个支架节省2万多元。
从注射针头、激光胶片到CT检查、核磁、心脏支架,都属于医用耗材。按照过去的政策,医院销售耗材可以加成5%或10%。
6月15日开始,北京市近3700所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7月31日,国务院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取消了医用耗材加成,降低了高值医用耗材虚高价格。
运行5个多月,告别以耗材养医,真的能让医患双方都受益吗?
医疗耗材加成=零
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等于是切断医院一条曾经的利益链条。
8月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消息,安徽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值医用耗材竞争招采难题,其中,骨科植入(脊柱类)国产品类平均降价55.9%,单个组件最大降幅达到9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告诉本刊记者,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自2019年6月15日起实施,100天以来,近3700所医疗机构服务秩序井然,运行平稳,已完成门急诊量6200多万人次,出院140多万人次。改革总体平稳有序,符合预期,反响良好。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医用耗材的加成是指对500元以上的医用耗材,要按照进价的5%加价,加价以后销售给患者;500元以下的按照10%这样的加价比例销售给患者。改革之后,5%和10%的两个加价比例将全部取消,医疗机构将按照医用耗材的进价也就是按照进货渠道的原价销售给患者。
根据2017年北京地区医用耗材的使用情况,如果取消医用耗材的加价销售机制的话,将为北京地区患者节省20亿元左右的费用。
医院亏空怎么补
做不做核磁检查?一道难题摆在贵州患者都女士的面前。
74岁的都女士近几日总是腰疼,去了几家医院检查,拍了断层扫描CT,依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医生建议她做个核磁检查,她犹豫不决:第一,做核磁检查是否很贵?自己担心费用太高;第二,做核磁检查会不会很难受?自己从前没做过,顾虑重重。
侄女替她联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打消了她的顾虑。首先,大夫告诉她,在医耗联动改革之前,腰部核磁检查是每人次850元,医耗联动改革之后,现在只需要每人次400元,降幅大约为50%;其次,做核磁检查,患者几乎没有疼痛感,不需要担心。
都女士终于尝试了核磁检查,排除了疾病的风险。她不知道的是,让她少花钱、少受罪的核磁检查,其实并没有给医院带来更多的收益。
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之后,劳务技术会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张金保表示,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包含中医、病理、精神、康复、手术5类项目,通过价格调整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可促进行业均衡可持续发展。
在高小俊看来,2017年开展医药分开改革时,北京市规范和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只动了一小部分。本次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6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调整规范。北京医学会成立了31个工作组,组织全市70余家医院的300多名医学和管理专家直接参与。历经一年半的调查论证,研究形成规范的专家建议。
方案初步形成后,在3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多轮模拟测算,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此次改革的医疗服务价格有升有降,中医、病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上调,大型医用设备检验项目的价格降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既要补齐取消加成后医疗机构的亏空,还不能加重百姓的看病负担。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记者看到门诊的门口处设有“价格公示”的医疗价格显示器,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服用的药品和使用耗材的费用,所有费用公开透明。显示器的首页就是“北京市价格投诉监督电话:12358”,并且告知患者,从2019年6月15日零时起,医院所有单独收费医用耗材执行零加成政策,北京朝阳医院价格咨询投诉电话:85231633。
张金保告诉记者,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形式下,医院如何行稳致远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医院如何填补取消后的亏空呢?
有“减”就有“增”——在医疗服务方面,医院积极调整服务结构,重视劳动技术服务,尽量提升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金量”,着力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医院以公益性为核心、突出质量效益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正向引导,激励医务人员自觉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改善服务效果。
降价改革
医耗联动改革,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套综合改革的组合拳。
在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张金保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来,7—10月该院门诊总诊疗人次同比上升4.36%,而门急诊总收入仅上升3.29%,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03%,其中门诊次均药费下降6.21%。
这组数字说明,改革后,医院门急诊接待患者总量上升,但门急诊收入并没有以相同增幅升高,每个门诊患者的平均花费降低了。
出院材料费用下降3.66%,这一费用下降与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有关。
张金保分析称: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五个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一降低”,指降低部分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一提升”,指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一取消”,指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一采购”,指在北京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不含军队所属医疗机构)范围内,组织实施心内血管支架类、人工关节类等六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一改善”,指改善医疗服務,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提升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以来,通过多部门的有效横向协同和央地、军地医疗机构到医务人员的垂直协同,实现了加强公益性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改善医疗服务的目的,促进医疗机构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改革成效良好,较好地适应了公众和患者的需求。
高小俊表示,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放弃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的传统医院发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控制成本,为百姓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