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合作学习方式在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学习小组划分随意,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且无相关要求,学生参与不平衡,合作交流的时空受到局限,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的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合作学习动机与合作学习活动是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的。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合作动机时,可以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带有合作性质的学习活动,然后通过活动逐步地引发形成其合作动机。
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数学活动,教师说:“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为你们设计了若干个小商店,商店里有很多玩具,谁愿意当售货员,谁愿意当顾客,咱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商店生意最好。”几句似乎平常而又贴近生活的导语,暗示着合作的含义,小朋友们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合作动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兑换有了初步的体验。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一旦得到激发或形成,它会自始至终贯穿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
案例: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当学生列出算式后,教者就布置學生分组合作研究。笔者听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这一组中,有一位学生很快提出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再进行计算,有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就附和了,只有一位学生提出把它转化成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还有一位学生始终没有发言,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解决方案,合作很快结束了。
本案例中,教者本想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利用群体智慧探究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最佳解题方案,但在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静思默想的过程,致使中等生、差生在合作讨论中没有思考时间,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从而使整个合作交流成了优等生的权威发言场所,这样的合作交流也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
三、优化组合,调动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个体责任心。为了提高合作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好、中、差搭配组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观点不同进行组合。
案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迁移,认为是“邻边×邻边”;有的学生经验比较丰富的或从其他渠道得到信息,认为是“底×高”;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来求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小方格来摆它的面积。教师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分组学习。教师分别给各组提供探究的材料,并提出探究的要求。教者正视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使得其“发表”了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多种设想。对解决问题持相同看法的同学被分在同一小组,学生的每个设想都得到尊重和认可,每个小团体都拧成一股绳,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探究方法各异,探究层次不同,教师利用这些可贵的资源,引导各小组充分展示所思所想,不断暴露认知缺陷,继而在与同伴的“思维共振”中产生“增值效应”,使得错误认识得以改进,正确的认识得以强化,创造性火花得以引燃。
四、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交流与评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交流与评价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的归纳是建立在学生交流与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是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教师最后的总结性的评价,既赞扬小朋友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又概括了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认识的心理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的意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环境下,教师应当时刻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的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合作学习动机与合作学习活动是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的。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合作动机时,可以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带有合作性质的学习活动,然后通过活动逐步地引发形成其合作动机。
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数学活动,教师说:“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为你们设计了若干个小商店,商店里有很多玩具,谁愿意当售货员,谁愿意当顾客,咱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商店生意最好。”几句似乎平常而又贴近生活的导语,暗示着合作的含义,小朋友们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合作动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兑换有了初步的体验。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一旦得到激发或形成,它会自始至终贯穿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
案例: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当学生列出算式后,教者就布置學生分组合作研究。笔者听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这一组中,有一位学生很快提出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再进行计算,有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就附和了,只有一位学生提出把它转化成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还有一位学生始终没有发言,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解决方案,合作很快结束了。
本案例中,教者本想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利用群体智慧探究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最佳解题方案,但在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静思默想的过程,致使中等生、差生在合作讨论中没有思考时间,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从而使整个合作交流成了优等生的权威发言场所,这样的合作交流也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
三、优化组合,调动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个体责任心。为了提高合作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好、中、差搭配组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观点不同进行组合。
案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迁移,认为是“邻边×邻边”;有的学生经验比较丰富的或从其他渠道得到信息,认为是“底×高”;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来求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小方格来摆它的面积。教师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分组学习。教师分别给各组提供探究的材料,并提出探究的要求。教者正视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使得其“发表”了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多种设想。对解决问题持相同看法的同学被分在同一小组,学生的每个设想都得到尊重和认可,每个小团体都拧成一股绳,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探究方法各异,探究层次不同,教师利用这些可贵的资源,引导各小组充分展示所思所想,不断暴露认知缺陷,继而在与同伴的“思维共振”中产生“增值效应”,使得错误认识得以改进,正确的认识得以强化,创造性火花得以引燃。
四、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交流与评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交流与评价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的归纳是建立在学生交流与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是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教师最后的总结性的评价,既赞扬小朋友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又概括了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认识的心理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的意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环境下,教师应当时刻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