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说刚刚步入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较前三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成熟了许多,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也增强了不少。可是如果因此就在语文的教学方式上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心理上往往是很难承受的。所以第四学段初期的语文教学方式很好地完成过渡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词语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这种过渡的必要。
虽说词语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它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学生的具体写作和口语交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没有问题,但能不能调用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词语的字面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能不能将词语意思理解性地记住,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中及时灵活地运用却是有很大难度的。那么如何解决词语教学中的这一系列难题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教给方法,轻松地探究词语的意思
1. 将文言文解释文言词的加字法、换字法,迁移到对词语的解释中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一文的课后练习中,介绍了加字、换字两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变得轻松而简单。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都源于文言文,所以我们可以将加字法、换字法迁移到对词语的解释中。下面就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头晕目眩”用加字法一解释,就成了“脑袋发晕,眼睛昏花”;“宽恕”用加字法一解释就成了“宽容饶恕”;“呼朋引伴”用加字法一解释,就成了“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很多运用两种方法解释的词语,记忆起来也毫不费力。
2. 抓住关键词理解词语意思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意思,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的意思来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督促学生积累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变得很轻松。而这种抓关键词的意识同样可以迁移到对词语的解释之中。
如“获益匪浅”中,抓住“匪:非,不”的意思后,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获得的益处不浅”;“可歌可泣”中,抓住“可:值得”的意思后,整个词的意思也变得很明白了“值得歌颂,值得为之哭泣”;“鲜为人知”中,抓住“鲜:少”“为:被”的意思后,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很清楚了“很少有人知道”。
同样,“春华秋实”“妇孺皆知”“一反既往”“义愤填膺”“可望不可即”“人迹罕至”等词语,只要记准了关键词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起来都会变得特别简单。
3. 判断词语中的比喻修辞,还原修辞格式,理解词语意思
如“人声鼎沸”中,“鼎沸”的本来意思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这里却用来形容“人声”,很显然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其用比喻的格式还原后意思就很清楚了:“人声像烧开水后发出的声响一样(喧闹)。”
二、联系实际,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喑哑”“嗉囊”“鸟喙”等词,就可密切联系实际来理解它们的意思。下面举一个教学实践中的小例子加以说明:
学习“喑哑”一词时,碰巧赶上我的嗓子发炎。我对学生说:“只要想想这几天早上老师说话时的状况,你就能很明白喑哑一词的意思。”学生笑了,轻轻松松就记住了“喑哑”一词“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的意思。
三、表演实践,快乐地记忆词语的意思
诸如“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等之类能用动作表演出来的词,可以不失时机地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又快又准记住它们的意思。
四、运用对比,准确地记忆词语的意思
例如,学习“呈报”一词的教学实例:
学习“呈报”一词时,我故意随口造了一个句子:“昨天,我把大家的课堂表现情况呈报给了语文课代表。”学生轰然大笑,我问学生大笑的原因,学生纠正说:“呈报的意思是报告上级。语文课代表成了你的上级了!”学生在纠正我故意制造的错误中,牢牢地记准了“呈报”一词的意思。
这样一来,在小小的词语教学的环节中,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词语的学习灵活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知识的融会贯通落到了实处;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得课本的知识有了生命的活力。在小小的词语教学的环节中,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的词语学习变得轻松而又简单。
(临沂沂州实验学校)
虽说词语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它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学生的具体写作和口语交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没有问题,但能不能调用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词语的字面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能不能将词语意思理解性地记住,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中及时灵活地运用却是有很大难度的。那么如何解决词语教学中的这一系列难题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教给方法,轻松地探究词语的意思
1. 将文言文解释文言词的加字法、换字法,迁移到对词语的解释中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一文的课后练习中,介绍了加字、换字两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变得轻松而简单。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都源于文言文,所以我们可以将加字法、换字法迁移到对词语的解释中。下面就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头晕目眩”用加字法一解释,就成了“脑袋发晕,眼睛昏花”;“宽恕”用加字法一解释就成了“宽容饶恕”;“呼朋引伴”用加字法一解释,就成了“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很多运用两种方法解释的词语,记忆起来也毫不费力。
2. 抓住关键词理解词语意思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意思,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的意思来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督促学生积累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变得很轻松。而这种抓关键词的意识同样可以迁移到对词语的解释之中。
如“获益匪浅”中,抓住“匪:非,不”的意思后,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获得的益处不浅”;“可歌可泣”中,抓住“可:值得”的意思后,整个词的意思也变得很明白了“值得歌颂,值得为之哭泣”;“鲜为人知”中,抓住“鲜:少”“为:被”的意思后,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很清楚了“很少有人知道”。
同样,“春华秋实”“妇孺皆知”“一反既往”“义愤填膺”“可望不可即”“人迹罕至”等词语,只要记准了关键词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起来都会变得特别简单。
3. 判断词语中的比喻修辞,还原修辞格式,理解词语意思
如“人声鼎沸”中,“鼎沸”的本来意思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这里却用来形容“人声”,很显然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其用比喻的格式还原后意思就很清楚了:“人声像烧开水后发出的声响一样(喧闹)。”
二、联系实际,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喑哑”“嗉囊”“鸟喙”等词,就可密切联系实际来理解它们的意思。下面举一个教学实践中的小例子加以说明:
学习“喑哑”一词时,碰巧赶上我的嗓子发炎。我对学生说:“只要想想这几天早上老师说话时的状况,你就能很明白喑哑一词的意思。”学生笑了,轻轻松松就记住了“喑哑”一词“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的意思。
三、表演实践,快乐地记忆词语的意思
诸如“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等之类能用动作表演出来的词,可以不失时机地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又快又准记住它们的意思。
四、运用对比,准确地记忆词语的意思
例如,学习“呈报”一词的教学实例:
学习“呈报”一词时,我故意随口造了一个句子:“昨天,我把大家的课堂表现情况呈报给了语文课代表。”学生轰然大笑,我问学生大笑的原因,学生纠正说:“呈报的意思是报告上级。语文课代表成了你的上级了!”学生在纠正我故意制造的错误中,牢牢地记准了“呈报”一词的意思。
这样一来,在小小的词语教学的环节中,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词语的学习灵活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知识的融会贯通落到了实处;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得课本的知识有了生命的活力。在小小的词语教学的环节中,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的词语学习变得轻松而又简单。
(临沂沂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