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人文化管理的构想与实践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管理形态,是学校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总结和升华。简单来说,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靠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间所形成的文化互动来实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经验表明,学校实施人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取得卓然实效的关键。
  
  一、导入人文化的科学管理理念
  
  实施人文化管理,首先要导入生活管理的理念。管理即生活的存在形式,生活即管理的理念实践。人文化的管理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境界,即管理是“悄悄”发生的,呈现出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于个体来说,这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角色的统一是自然的。在这种角色统一的过程中,没有人格上的压迫和分裂。因而,这种管理虽然悄然发生,但融入心田、行之有效。生活管理理念能极大地淡化统治、压制、束缚的强制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对话和沟通。
  管理要成功,必须让被管理者感到心情愉快,所以,要导入快乐工作理念。学校应以“快乐源于工作”“工作着是美丽的”的观念积极引导教职工,在校园内大力倡导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的理念,努力达成教师理解学校、学校理解教师、师生相互理解的境界。如开展“我最敬佩的同事”“我家人心中的老师”演讲活动,让相互理解带来团结,带来宽容,带来快乐;创设平等竞争的擂台,让每位老师自己设立三年规划,每学期教导处指导鼓励并核实统计,为老师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获取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微笑是凝聚人心、拉近距离的法宝,因此要导入微笑管理的理念。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充满人间温情的,是可以到处看到笑脸、听到笑声的。理想的管理,应该要求不苛求,宽容不纵容。只有让教师获得精神自由,才能实现教育创新。让教师拥有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就是对教师最好的信任和尊重。微笑是透过理智折射出的感性之光。当教师偶有过失的时候,校长的微笑可以让他努力改正。当教师遇到困难的时候,校长的微笑可以激发起他的潜能。微笑能使教师成长的舞台更大,平台更高。
  
  二、构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气、神”。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人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人文化管理离不开优良的物质文化的营造。为此,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校园物质环境,设立规划图、宣传栏、伟人像、荣誉窗等,营造书香书韵氛围。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没有领导的照片和豪言壮语,有的是教师充满生活情趣的图册和富含真情实感的心声。例如:“用信心塑造自我,用智慧改变学生,用创造开创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培育出有水平的学生”“要学生好学,教师自己首先要乐学、善学”“创意,应从改善学生身边的生活做起”“与同学共成长,让学习更精彩”等。此外,在厕所内摆放花草,墙上张挂世界名胜地图等。在温馨的校园中,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情,每一个景点都富含教育意义、充满文化品位。
  合理的制度文化可以省时高效地推动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由于学校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校,教师存在许多旧思想旧观念,缺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精神。为此,学校大力借鉴外地外校宝贵经验,制定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开展“金点子”收集活动,实行决策报告制度,设立校长信箱,让教职工参与学校重大目标的制定、发展前景的规划、重要制度的拟订、重要事件的决策、重要活动的策划,使教职工参与管理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的过程,使学校目标实现的过程成为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些制度不仅约束人、规范人,更激励人、关心人、发展人,从而让老年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合规范。
  学校总是会呈现出一定的风格和规律,这是学校心理文化的折射。一所学校要持续发展,一定得培育某种稳固的心理文化。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以新东瑶、新模式、新理念、新精神来整合教师的文化心理和思想认识。同时开展校训和学园人精神征集活动,几经筛选,确立了“敦品、励学、乐群、毅行”的校训,“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源于能力”的校风,“爱生孜业”的教风等。这些活动拉近了教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推动了师生心理的融合、教师间工作的配合、学校资源的整合。
  
  三、创设多层次的教师发展空间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最宝贵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注意提供学习机会,为教师们建设精神家园。学校因此始终把教师发展的需要放在最高位置,努力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如采用宣传导学、群体互学、个体悟学等方式,使教师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首先是宣传导学。学校为每个教研组订阅各种教育教学报刊,为每位教师配备专业书籍,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和优秀文章。同时鼓励老师征订有关书刊,每学期可凭票报销200元。每个月学校还编印校内刊物,专门辟出“向你推荐”一栏,由科研室精选学习内容向全校教师推荐。其次是群体互学。学校每个月组织“科研沙龙”“教师教学思想研讨会”,让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学习,切实提高教师学习的实效性。再次是个体悟学。教师集体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更多地进行个体悟学,让学习变成自己的内需与自觉行动。学校专门开辟“学习栏”,将教师的学习体会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自觉地在工作之余安排好每周的自学时间和内容,并按要求做好读书笔记。此外,学校还可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各类培训。例如:开展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训,对确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领头羊”采取专家引领式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尝试以“教师成长记录袋”为载体的个别化培训,从而鼓励教师在纵向比较中不断自我实践、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校要以科研为龙头,让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以科研求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必然举措。学校应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正确审视和定位学校发展与科研的关系;应努力营造学习和科研氛围,使大家都在学习的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管理者、全体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创造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研兴校,创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思想会变得鲜活,生命会变得更有活力,每一天的教育实践都将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学校应大力转变激励方式,打造团队精神。以往教师有了进步,学校总会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事实上,要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快乐,就要让他们对生活有所感悟,要有因人而异的综合评价。比如可以组织类似“我看生活”“什么是幸福”的小论坛,让领导带头讲述学校工作以外的生活体验,然后让教师们也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喜悦、幸福倾吐出来。再从中发现和捕捉有价值、敏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使教师更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于优秀教师,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学校的“教学之星”“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班主任新秀”等切实可行的评比激励机制,充分运用榜样的导向作用,使凝聚在先进教师身上的品格成为激励其他教师不断提高的动力资源。为打造团队精神,还应推行学习教研组的评选活动,使激励的效应辐射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评价是管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管理者要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进步,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成功和欢乐。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区东瑶小学
  福建厦门361027)
  责任编辑余志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