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展品是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中实现教育目的的核心要素。如何基于展品设计教育活动,是众多科技馆转型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科技馆“观众为中心”观念转向的现状进行解剖,明确展品在科技馆中的价值和地位;同时,针对现有教育活动仅基于展览设计成品进行“缝补式设计”,具有滞后性等特点,导致难以发挥展览教育功能等问题,构建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重新审视展品的教育价值,进而将模型落实于实践活动中。
关键词 科技馆 展品教育价值
0 引言
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1年6月3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纲要目标[1]。全民科学普及是科学素质建设的核心要义,而现代科技馆(下文简称为科技馆)作为政府和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公益性设施,必定是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纲要》中提出实体科技馆建设应当关注科普展教品的创新研发,使其成为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等[2]。这一表述突出了展品的教育价值。
从参观科技馆的过程来说,观众进入科技馆首先会就展品展开交流,对展品背后蕴含的“故事”进行解读,可以说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展品体现的。因此,科技馆在利用本馆资源发挥教育功能时,首先会考虑人和展品的教育信息交互问题。本项目团队走访十省,对27所不同级别科技馆进行了前期調研,并在后续对湖北省、市、县(区)级科技馆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科技馆已认识到展品设计的重要性,有条件的科技馆也致力于进行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但现有的展品设计和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否深入诠释展品教育价值?展品的教育价值应当如何体现?这些问题还有待讨论。
本文尝试从展品自身与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角度讨论上述问题,重新审视展品自身具备的教育价值,搭建“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希望可以为尚未建成的科技馆和已建成科技馆的科学普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 “以展品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
在物人关系转换背景下[3],“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萌发,对应的“以展品为中心”的观念逐步消退。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馆引入“以观众为中心”观念,主张科技馆研究的是“人”而非“物”。随后,这一观念迅速在我国科技馆体系中生根发芽,最先体现在科技馆的公共服务人性化上。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科技馆应为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包含饮食、娱乐、休闲和参观指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4]。随着观念的深入,“以观众为中心”逐步体现在展品选择和陈列方式上:展品类型从静止展品到互动展品,展览设计时不再仅仅考虑藏品的收藏价值,而更注重展示展品背后的教育价值,以贴近观众的方式进行互动;展品陈列方式从静态陈列、动态陈列、演示陈列到体验陈列的变革[5],让参观者更深刻地理解展览的主题性,了解展品的教育价值。
科技馆面向全民的教育功能逐渐凸显,“以观众为中心”观念逐步渗透到对于展品所承载信息的研究和转化[6],这意味着展品的教育性需要深入挖掘,具体体现为从陈列展览走向包含教育活动设计的展览,满足观众的教育需求。《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 2019》中归纳了目前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主要基于“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等理念,依托馆内得天独厚的珍藏展品资源,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等内容进行设计[7]。从调研结果看,不管是省级市还是地级市科技馆,“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已经较为充分地落实在展品选择和陈列方式上,有条件的省级场馆逐步开发出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
基于文献综述和实际调研,笔者认为目前科技馆在理解“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体现展品教育价值时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1.1 局限于展品形式设计的实用性
一般而言,科技馆中展品的外观造型大多只考虑安全性、耐磨性、实用性,即工艺能够展示展品的科学原理即可。展陈台和展板的教育价值主要依托交互功能,即为观众展示互动操作和科学原理,但展品环境空间预留和展陈台操作空间设计十分有限,只能满足一部分观众。当科技馆节假日遇人流高峰时,无法满足众多观众自主学习的需求。展品是否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发挥自身教育价值,是激发观众探索热情的关键,因此,通过提高与融合展品外形和环境造型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发挥展品自身的教育价值。
在调研过程中,黄石科技馆馆长谈及目前绝大部分的展品形式设计已经能够满足展品基本功能需要,但在审美心理、文化品位和人体工程学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不足。笔者在和湖北省科技馆布展施工方项目管理者的访谈中,了解到存在由于布展公司人员专业不同,对科技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理解不足,对展品教育价值定位不准确,导致展品形式设计与展品内涵产生割裂,而且这并不是少数科技馆存在的问题。展品形式设计是让“人”真真切切地融入展品必不可少的设计环节,展品外形与环境造型在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关注除实用功能之外的因素,在符合展教功能的基础上,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预留一定的空间。
1.2 局限于展品多样的外在展示形式
随着“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深入,科技馆在展品外在展示形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多数科技馆现有展品以游戏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形式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展品和观众之间的交流。然而,这种方式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从静止陈列到多种形式展示的互动体验参观展览,展品的教育价值还未被完全设计开发。以武汉科技馆生命科学展厅的互动性展品“免疫系统”为例,该展品主体为一个电子展陈设备,通过动画展示和游戏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参与体验、学习。但在展品实际运行过程中,绝大多数参观的青少年直接将其当作“植物大战僵尸”类型的游戏进行操作,很少顾及“免疫细胞解决病毒入侵”这一科学内容。 从参观主体观众——青少年角度分析,如果他们只是基于游戏的趣味性或者由于同伴的邀请参与展品互动,认为妙趣横生的现象背后包含着绚烂的“特技”,并未对其科学素养提升形成一定的帮助;或者确实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但由于无人辅助,可能只留下“科学真好玩”的简单想法,对于展品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体现的科学观念感受不深,而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1.3 局限于展品多形式的单向讲解
部分省或直辖市科技馆根据观众需求,衍生出电子导览辅助讲解和科技辅导员集中讲解服务,缓解无人辅助的困境。电子导览辅助讲解是传统“知识灌输”讲解的单向传播形式,无法和科技馆多样化人群的需求相适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观众对于展品的理解,并不能起到关键性的教育作用。此外,科技辅导员的讲解形式和一般陈列馆讲解员的讲解形式并无差别,并不能充分展现展品背后包含的教育价值。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会辅以高校志愿者机制,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辅助讲解服务和操作辅助工作来缓解困境,但效果并不佳。与此同时,科技馆人流量大、受众层次多,志愿者大多仅作为秩序维护者、展品守护者。
1.4 侧重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但设计具有滞后性
在“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支撑下,科技馆为更好地体现展品教育价值,逐步摸索出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国家级、省级科技馆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往往会依托馆内资源,利用馆校结合的方式,基于一定的理念展开教育活动。目前开展的教育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依托科技馆内其他空间,如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场所實施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科学表演、科普日等活动[8],同时包含不同人群区分的活动类型如亲子系列;二是将展厅展品作为教育活动主要资源,辅以中小学教案、教材、教辅、教具等资源进行设计,得到和正式教育相挂钩的教育活动;三是展品进入科技馆运行,由专业团队研发的配套教育活动。前两种教育活动设计形式较多存在于科技馆,第三种教育活动形式则较少出现。
前两种教育活动属于后期的弥补性教育活动,它的设计十分有限。首先,活动开展需要一定空间,不能仅围绕一个展品开展,同时展品自身的主题、知识架构、结构外形设计都会影响活动设计的深浅和活动设计的范围。其次,对于市、县(区)级科技馆而言,科技馆的空间结构建设与展览设计往往已占用较多资金,后期常常出现因为展品物理限制和前期架构限制,如空间不够、外形设计不符合,而无法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再者,相对于科技馆只有互动型展品的局面,教育活动的出现虽然能更好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但单纯基于现有展品的“缝补性工作”,而不从展品设计自身过程角度考虑,这种举措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
2 明确展品在科技馆的地位和价值
科技馆是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其展览功能依托于展品工艺水平和展览设施现代化水平[9]。下面将从科技馆发展历史和科技馆展览设计过程角度出发,对展品与科技馆的关系进行定位。
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天然与展品密不可分。早期的科学博物馆收藏或展出著名、有价值的科学物品,是展品的“储藏室”。以1937年法国发现宫的建成为标志,出现了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现代科学博物馆,交互式展览方式的出现是其最大标志,因而也称作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与传统科学博物馆相比,科技馆将科学实验仪器、生产工具和自然、生活现象“展品化”[10],成为观众参与、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基地”。
展品设计是科技馆展览设计流程中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科技馆常设展览设计的流程可以分为三类,即按展品的阶段性设计任务加以划分,具体表现为:调研为基础,从“编制展品目录到展品设计”的流程;调研为基础,从“展览规划到编制展品目录到展品设计”的流程;理念和文献研究为基础,从“展示内容设计到展示方式(含展品和环境)设计”的流程。[11]可以发现,有关展品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成为三类流程必须涉及的一部分,如果缺乏有关展品的设计,科技馆常设展览设计定然无法推进。
因此,展品设计从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出发,对展品所承载信息进行研究和转化,是科技馆实现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展品的教育性应当在科技馆建立与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科技馆的特色固然体现在展品设计上,但要充分实现科学普及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必然要借助与展品设计同步的教育活动设计,这也是进一步挖掘展品教育价值的重要环节。朱幼文通过将展品的科学原理、发明制作过程、对自然社会的影响等三层信息与当代科学教育三层次教学目标对比[13],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出科技馆展品完全具备三层次教学目标条件的结论。关注展品的设计过程,能落实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教育价值,但落实展品的第二层信息,须得基于展品设计教育活动。
不仅如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十三五”期间针对“科技场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项目”进行了调研,表明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最具有资源优势、最具有自身特色、最有利于发挥科技馆展品的特长,不应该成为目前大多数科技馆最为薄弱、争议最多、发展方向也最不明确的环节[14]。
在上述背景下,严建强针对整个科技馆系统构建了“博物馆的信息通信过程模型”[15],王梦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馆校结合中科技藏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16](如图1),表明可以抓住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开发藏品的内容和教育活动,进而提升科技馆藏品教育价值策略。而本文拓宽了展品面向的受众,面向展览设计核心环节——展品过程性开发,认为信息通道1应该聚焦于展品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而为了深入解读展品第二层教育价值,信息通道2应注重于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搭建了“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如图2)。 3 发挥展品教育价值的设计
从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出发,我们从展品设计和基于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两个角度重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
3.1 展品设计是展现教育价值的应有之义
展品设计包括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内容设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可以表述为“展览选题与主题→总体框架→内容大纲→内容脚本”四个部分,是展厅、展览、展品等的设计细化,也是教育活动的设计细化。形式设计包含外观造型设计、功能与结构设计、选材要求、工艺要求、视觉形象设计(包含色彩、尺寸等)、光环境设计等方面。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共同作用,凝结为展品的内在教育价值。
3.1.1 内容设计
以观众为非正式科学教育对象,展品的教育价值贯穿于展品内容的设计。展品作为展览的重要呈现载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内容设计中表现为“展览→展品→展览”。为明确重点展品清单、展品风格与效果等展品内容,内容设计始于对展览、展区选题与主题的确定,终于展品为核心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
为避免展品内容的碎片化、无序化,科技馆展品内容往往围绕某一选题、某一主题进行划分,形成了相应的展区、展厅。选题是策划者从观众需求角度出发,对于展览题材的选择。选题涉及科学技术的知识、成果和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科学技术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的关系。[17]常见的选题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既涵盖人类科学技术知识领域,也符合国际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要求。主题则是展品所表达的核心科学思想和科学概念[18],往往能够将展品串联,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是科技馆关注展览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的体现。依据主题的不同,同一展厅选题往往有多样的展览内容选择。
例如以生命科学为选题,武汉科技馆拥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多彩的生命世界、奇妙的人体等展览主题。选题与主题的确定,以观众的非正式教育需求为出发点,聚焦于观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直接作用于展品内容的整体性确立,同时有内涵教育属性,旨在以观众为展品设计对象,实现展品的内容与教育价值的同步构建。选题与主题确定之外,展品的内容设计同样与教育活动同步调,在确定展品故事线以及与故事线相符合的重点展品清单的同时,设计与故事线相一致的教育活动总体方案,最终落实为翔实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教育活动总体规划与推荐方案完整文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馆仍旧存在展教分离的情况,仅有中国科技馆为代表的少数科技馆在建设时能够实现展教同步。中国科技馆理论研究组对中国科技馆开展需求分析、供给研究与形势及特定环境研究,在此基础上凝聚为中国科技馆新馆的理念体系。在中国科技馆理念体系下开展的常设展览设计,明确了“展览设计和相关教育活动设计同步设计,并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
3.1.2 形式设计
展品的形式设计不应仅体现于展品的实用价值,而应着重关注观众的舒适度、色彩心理和活动范围等需求,满足观众自主参观的行为方式、安定感和舒适度,使观众融入展品中,激发观众参观的兴趣,成为科学探究的参与者。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满足观众的色彩需求,在注重交互体验和交互感受的同时也注重图形和色彩的搭配,产生视觉美学[19],将展品的教育性更大程度地设计出来。例如在儿童区的展品外形颜色设计应该更加活泼,交互式电子显示屏的互动应该更加符合儿童颜色喜好,不建议使用冷色调或者视觉冲突特别强的颜色。光环境设计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部分,不应只是照明采光的功能性设计,而应为展品外形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灯光渲染,增强展览效果,成为展品和观众之间信息传递的助推力量,并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人体工程学设计主要是满足观众的舒适度需求,从“人体科学”“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三者融合角度出发[20],主要体现为展陈台和说明牌的设计,在参与教育活动或者互动体验环节时,营造观众自身行为的自然性,与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科技馆作为公共服务场所,需要接待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展陈台和说明牌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区分,包含尺寸、高度等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如儿童展区展品操作杆的高度应适宜,操作杆要满足儿童一边操作一边观察现象的需求,不应让儿童低头弯腰或者踮起脚尖进行操作。
总之,展品的形式设计应该配合展品内容设计包含的主题表达、展教功能实现和观众的色彩需求;灯光设计需要满足展品的主题渲染,配合展品信息传递和观众体验教育活动功能需求;符合观众的舒适度需求,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满足实际的教育功能需求。
3.2 教育活动设计为展现展品教育价值锦上添花
展品的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展品设计中,而且体现为教育活动设计与展品的统一、融合,以展品为核心教育资源,开展拓展性的教育活动设计。
科技馆教育活动设计不是对单一展品的讲解活动,也不是孤立于某一展品的设计。依据单一展品设计而成的科技馆教育活动,往往无法真正落实展览教育目的。正如某一课程包含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三者呈现的是逐步明确、具体、细致的倾向。同时,对于该课程来说,三者均是落实其理念、内容所必不可缺的。为此,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设计应立足于单一展品之上,以整体展览教育目的为引领,围绕展览故事线,构建体系化、层次性的教育活动方案。
此外,教育活动设计应考虑展品的展示范围及观众的活动范围,从宏观角度而言就是科技馆的展品密度[21],目前科技馆主要存在四类展品:一是公共空间标志性展品,如武汉市科技馆的“天问”之树;二是特效展品,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技術展示科学现象的展品,如光展区中展示光的衍射等现象的展品;三是重点展品,以其较大的体积比和面积占据较大空间,主要是科技馆展览的“镇馆之宝”或者开展较大型活动的展品;四是一般展品,符合展示主题和逻辑,并未有特定教育活动的展品。在这四类展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四类,这一类展品在设计过程中的教育性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沦为参观者看看、摸摸的展品。拓展教育活动设计应当结合展品现有的预留活动空间,使得活动实施和观众体验可以得到保证,并提高该展品的教育展示效率。 总体而言,为实现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教育活动设计需要兼顾展品内容设计(如故事线)和形式设计(如展览空间)等,设计与展品、展览环境相适应的拓展教育活动,实现科技馆的教育功能需求。
4 基于展品教育价值的设计实践
“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不仅适用于即将建成的科技馆,也适用于已建成科技馆的展品展厅展区的翻新。本节结合目前科技馆做得较好的展品以及实地调研科技馆展品,运用本模型对凸显展品教育价值的问题做出梳理和总结。
从设计层面出发,国内外科技馆为更好地发挥展品的教育价值,将基于展品开发相关教育活动作为在场馆建设、展厅展区改造时的关注重点。天津科技馆在对“电磁之趣”展区的改造过程中,格外关注展品的教育价值发挥。
以“雅各布天梯”展品为例(如图3),在内容设计上,该展品由两个电极组成,上宽下窄,在对电极施以高压电时,电极最窄的位置首先发生电弧放电并上升,当电弧运动到一定高度时,由于电极间的距离增加,电弧就熄灭,形成了电弧的自下而上运动的现象。通过显著的展品现象展示,能够很好地展现展品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同时,该展品与“特斯拉线圈”“辉光放电”等其他展品相联系,促使观众在展区的整体性浏览中逐步发掘“电磁之趣”,并在趣味现象的观察中有所收获。在形式设计上,为符合“天梯”的象征意义,该展品高度达3米,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与震撼力。同时,该展品作为大型展品置于展区靠墙一侧,周围无临近展品,为观众的观察预留充足的空间。此外,该展品未使用多彩的外部装饰包裹展品,而是使用透明罩,直观地展现展品内部结构,以促进观众对展品原理的自主阐释,提高展品教育价值的发挥。
■
以笔者实际参观某科技馆旧馆经历为基础,浅析“光柱图形”展品如何从展品设计过程和基于展品教育角度更好地利用展品的教育价值。“光柱图形”展品(图4)由亚克力棒和一面透光彩洞的墙体组成,该展品通过机械互动的方式展示了光与色彩、像素与位图的关系。
该展品主要由“光沿直线传播”“光是可见电磁波”和“像素和图形”等原理构成。某科技馆将该展品置于面向3~10岁儿童开放的展厅,位于展区出口靠墙处,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针对儿童身高特点,将亚克力棒摆放在光墙的下方,便于拿取;教育活动主要是儿童拼图形,即儿童将不同颜色亚克力棒插入墙体圆孔,光穿透亚克力棒,形成亮光的光点, 便可形成图案,直观地展示了像素与位图的关系。机电交互的“一插一亮”新方式使得儿童产生了兴趣,“一黑一亮”颜色的变化使得儿童观察到了光,整体图形拼搭使得儿童感受到光点形成图案。如果在该展品的设计中关注以下内容,可以更加凸显其教育价值: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增强展区与展品、展品与展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整体设计的规划性、逻辑性,引发儿童针对该展品的深入思索,激起共鸣。在认识社会环境时,儿童是积极的行为者,只有在频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这个环境的认知[22],只有通过反复刺激才可以实现相关的社会认知发展。因此,单一的展品往往无法引起儿童的深刻感受,展品内容设计需要从对展览、展区选题与主题的确定出发,再依据“知识教学”类展示、“主题”类陈列、“讲故事”类陈列内容等更加系统的展品内容组织形式对展品进行内容组织[23],最终设计以展品为核心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这样的设计不仅更加符合儿童学习特点,也更有利于进行相关教育活动设计。
在形式设计上,由于3~10岁儿童的身高差距较大,依据人体工程学提及的舒适度要求,应根据儿童身高划分取拿亚克力棒的展陈台,而不仅仅是简单区分儿童游客和成年游客;并且说明牌的语言风格要与儿童语言习惯相适应,不应该过于复杂和隐晦。避免以上不必要的外在因素干扰儿童体验展品,提高展品教育价值的利用。
在教育活动设计上,首先可以将该展品设定为重点展品,增大展品密度,扩展其教育活动空间;其次,为实现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教育活动设计可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活泼的展览环境,提供不同形式的介入式展览教育活动。如:针对低学段的儿童,科技辅导员可采取拼搭简单几何图形如点、线、三角形等,让儿童观察光、色彩和图形的变化,在倾听、观察中获得经验;针对中高学段的儿童,让其自己摸索和拼搭较为复杂图形,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探究光、图像和像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设计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光的反射、折射等活动,开展体验式学习,引导儿童进入探究过程,在与展品和展览教育服务人员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5 结语
展品作为科技馆的重要资源,对于教育活动的设计有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与教育活动设计深度不足、内容单一、中心偏离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科技馆应当注重展教设计,注重科技馆建设过程中展品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将教育活动设计摆在展览展品设计的同等地位,实现二者内容设计的同步性与融合性,形式设计的统一性与服务性,以促进科技馆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落实科技馆教育功能,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03). 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3]朱幼文.教育學、传播学视角下的展览研究与设计——兼论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创新的方向与思路[J].博物院,2017(06):70-80.
[4][6]周婧景.对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再理解[J].中国博物馆,2021(01):28-36 127.
[5]黄洋.博物馆展览“窄播”与“广播”的双向转换——《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推介[J].东南文化,2019(06):119- 121. [7]王挺主編,李秀菊副主编.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1.
[8]龙金晶,陈婵君,朱幼文.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现状、定位与发展方向[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02):5-14.
[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10]朱幼文.我国科技博物馆所需要的高端展教人才及其专业素质与技能[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S1):125- 137.
[11]“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赵洋,齐欣,朱幼文,等.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A].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C].{4}: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55-8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13]朱幼文.科技博物馆展品承载、传播信息特性分析——兼论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传播/教育产品开发思路[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3(03):161-168.
[14]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龙金晶,陈婵君,廖红,等.科技场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项目调研报告[C].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172-200.
[15]严建强.博物馆媒介化:目标、途径与方法[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03):5-15.
[16]王梦倩,刘伟男,崔鸿.基于科技藏品的馆校结合教育效果提升策略[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5(03):35- 41 100-101.
[18]朱幼文.科技博物馆主题展览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3(04):43-51.
[19]项迪燕.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及其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林产工业,2020,57(04):106-108 112.
[20]裴继刚.设计艺术中的人体工程学定位[J].包装工程,2004(03):87-88 91.
[21]张凯.浅议展品密度理论在我国现代科技馆建设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S1):85-89.
[22]林崇德,张文新.认知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1):50-55.
[23]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性元素及内容结构析[J].东南文化,2016(02):111-118.
作者简介:吴巧丽(1998—),女,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E-mail: 1623111806@qq.com。
Review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cience Center Exhibits——from Design to Practice// WU Qiaoli, YANG Yiman
First-Author’s Addres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1623111806@qq.com
Abstract Exhibits are the core element of exhibition education in science cente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visitors.How to carry out exhibition education is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y science centers. The paper dissects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version to the Visitor- Centered conception in science centers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 value and status of exhibits in science centers. As for existi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xhibition for that they only carry out a patchwork design based on finished exhibits, which comes with problems such as information lag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science center exhibits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put it into effect, reviewing exhibits educational value.
Keywords science center; the educational value
关键词 科技馆 展品教育价值
0 引言
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1年6月3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纲要目标[1]。全民科学普及是科学素质建设的核心要义,而现代科技馆(下文简称为科技馆)作为政府和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公益性设施,必定是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纲要》中提出实体科技馆建设应当关注科普展教品的创新研发,使其成为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等[2]。这一表述突出了展品的教育价值。
从参观科技馆的过程来说,观众进入科技馆首先会就展品展开交流,对展品背后蕴含的“故事”进行解读,可以说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展品体现的。因此,科技馆在利用本馆资源发挥教育功能时,首先会考虑人和展品的教育信息交互问题。本项目团队走访十省,对27所不同级别科技馆进行了前期調研,并在后续对湖北省、市、县(区)级科技馆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科技馆已认识到展品设计的重要性,有条件的科技馆也致力于进行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但现有的展品设计和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否深入诠释展品教育价值?展品的教育价值应当如何体现?这些问题还有待讨论。
本文尝试从展品自身与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角度讨论上述问题,重新审视展品自身具备的教育价值,搭建“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希望可以为尚未建成的科技馆和已建成科技馆的科学普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 “以展品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
在物人关系转换背景下[3],“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萌发,对应的“以展品为中心”的观念逐步消退。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馆引入“以观众为中心”观念,主张科技馆研究的是“人”而非“物”。随后,这一观念迅速在我国科技馆体系中生根发芽,最先体现在科技馆的公共服务人性化上。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科技馆应为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包含饮食、娱乐、休闲和参观指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4]。随着观念的深入,“以观众为中心”逐步体现在展品选择和陈列方式上:展品类型从静止展品到互动展品,展览设计时不再仅仅考虑藏品的收藏价值,而更注重展示展品背后的教育价值,以贴近观众的方式进行互动;展品陈列方式从静态陈列、动态陈列、演示陈列到体验陈列的变革[5],让参观者更深刻地理解展览的主题性,了解展品的教育价值。
科技馆面向全民的教育功能逐渐凸显,“以观众为中心”观念逐步渗透到对于展品所承载信息的研究和转化[6],这意味着展品的教育性需要深入挖掘,具体体现为从陈列展览走向包含教育活动设计的展览,满足观众的教育需求。《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 2019》中归纳了目前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主要基于“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等理念,依托馆内得天独厚的珍藏展品资源,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等内容进行设计[7]。从调研结果看,不管是省级市还是地级市科技馆,“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已经较为充分地落实在展品选择和陈列方式上,有条件的省级场馆逐步开发出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
基于文献综述和实际调研,笔者认为目前科技馆在理解“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体现展品教育价值时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1.1 局限于展品形式设计的实用性
一般而言,科技馆中展品的外观造型大多只考虑安全性、耐磨性、实用性,即工艺能够展示展品的科学原理即可。展陈台和展板的教育价值主要依托交互功能,即为观众展示互动操作和科学原理,但展品环境空间预留和展陈台操作空间设计十分有限,只能满足一部分观众。当科技馆节假日遇人流高峰时,无法满足众多观众自主学习的需求。展品是否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发挥自身教育价值,是激发观众探索热情的关键,因此,通过提高与融合展品外形和环境造型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发挥展品自身的教育价值。
在调研过程中,黄石科技馆馆长谈及目前绝大部分的展品形式设计已经能够满足展品基本功能需要,但在审美心理、文化品位和人体工程学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不足。笔者在和湖北省科技馆布展施工方项目管理者的访谈中,了解到存在由于布展公司人员专业不同,对科技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理解不足,对展品教育价值定位不准确,导致展品形式设计与展品内涵产生割裂,而且这并不是少数科技馆存在的问题。展品形式设计是让“人”真真切切地融入展品必不可少的设计环节,展品外形与环境造型在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关注除实用功能之外的因素,在符合展教功能的基础上,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预留一定的空间。
1.2 局限于展品多样的外在展示形式
随着“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深入,科技馆在展品外在展示形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多数科技馆现有展品以游戏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形式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展品和观众之间的交流。然而,这种方式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从静止陈列到多种形式展示的互动体验参观展览,展品的教育价值还未被完全设计开发。以武汉科技馆生命科学展厅的互动性展品“免疫系统”为例,该展品主体为一个电子展陈设备,通过动画展示和游戏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参与体验、学习。但在展品实际运行过程中,绝大多数参观的青少年直接将其当作“植物大战僵尸”类型的游戏进行操作,很少顾及“免疫细胞解决病毒入侵”这一科学内容。 从参观主体观众——青少年角度分析,如果他们只是基于游戏的趣味性或者由于同伴的邀请参与展品互动,认为妙趣横生的现象背后包含着绚烂的“特技”,并未对其科学素养提升形成一定的帮助;或者确实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但由于无人辅助,可能只留下“科学真好玩”的简单想法,对于展品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体现的科学观念感受不深,而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1.3 局限于展品多形式的单向讲解
部分省或直辖市科技馆根据观众需求,衍生出电子导览辅助讲解和科技辅导员集中讲解服务,缓解无人辅助的困境。电子导览辅助讲解是传统“知识灌输”讲解的单向传播形式,无法和科技馆多样化人群的需求相适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观众对于展品的理解,并不能起到关键性的教育作用。此外,科技辅导员的讲解形式和一般陈列馆讲解员的讲解形式并无差别,并不能充分展现展品背后包含的教育价值。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会辅以高校志愿者机制,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辅助讲解服务和操作辅助工作来缓解困境,但效果并不佳。与此同时,科技馆人流量大、受众层次多,志愿者大多仅作为秩序维护者、展品守护者。
1.4 侧重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但设计具有滞后性
在“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支撑下,科技馆为更好地体现展品教育价值,逐步摸索出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国家级、省级科技馆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往往会依托馆内资源,利用馆校结合的方式,基于一定的理念展开教育活动。目前开展的教育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依托科技馆内其他空间,如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场所實施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科学表演、科普日等活动[8],同时包含不同人群区分的活动类型如亲子系列;二是将展厅展品作为教育活动主要资源,辅以中小学教案、教材、教辅、教具等资源进行设计,得到和正式教育相挂钩的教育活动;三是展品进入科技馆运行,由专业团队研发的配套教育活动。前两种教育活动设计形式较多存在于科技馆,第三种教育活动形式则较少出现。
前两种教育活动属于后期的弥补性教育活动,它的设计十分有限。首先,活动开展需要一定空间,不能仅围绕一个展品开展,同时展品自身的主题、知识架构、结构外形设计都会影响活动设计的深浅和活动设计的范围。其次,对于市、县(区)级科技馆而言,科技馆的空间结构建设与展览设计往往已占用较多资金,后期常常出现因为展品物理限制和前期架构限制,如空间不够、外形设计不符合,而无法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再者,相对于科技馆只有互动型展品的局面,教育活动的出现虽然能更好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但单纯基于现有展品的“缝补性工作”,而不从展品设计自身过程角度考虑,这种举措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
2 明确展品在科技馆的地位和价值
科技馆是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其展览功能依托于展品工艺水平和展览设施现代化水平[9]。下面将从科技馆发展历史和科技馆展览设计过程角度出发,对展品与科技馆的关系进行定位。
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天然与展品密不可分。早期的科学博物馆收藏或展出著名、有价值的科学物品,是展品的“储藏室”。以1937年法国发现宫的建成为标志,出现了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现代科学博物馆,交互式展览方式的出现是其最大标志,因而也称作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与传统科学博物馆相比,科技馆将科学实验仪器、生产工具和自然、生活现象“展品化”[10],成为观众参与、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基地”。
展品设计是科技馆展览设计流程中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科技馆常设展览设计的流程可以分为三类,即按展品的阶段性设计任务加以划分,具体表现为:调研为基础,从“编制展品目录到展品设计”的流程;调研为基础,从“展览规划到编制展品目录到展品设计”的流程;理念和文献研究为基础,从“展示内容设计到展示方式(含展品和环境)设计”的流程。[11]可以发现,有关展品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成为三类流程必须涉及的一部分,如果缺乏有关展品的设计,科技馆常设展览设计定然无法推进。
因此,展品设计从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出发,对展品所承载信息进行研究和转化,是科技馆实现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展品的教育性应当在科技馆建立与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科技馆的特色固然体现在展品设计上,但要充分实现科学普及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必然要借助与展品设计同步的教育活动设计,这也是进一步挖掘展品教育价值的重要环节。朱幼文通过将展品的科学原理、发明制作过程、对自然社会的影响等三层信息与当代科学教育三层次教学目标对比[13],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出科技馆展品完全具备三层次教学目标条件的结论。关注展品的设计过程,能落实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教育价值,但落实展品的第二层信息,须得基于展品设计教育活动。
不仅如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十三五”期间针对“科技场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项目”进行了调研,表明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最具有资源优势、最具有自身特色、最有利于发挥科技馆展品的特长,不应该成为目前大多数科技馆最为薄弱、争议最多、发展方向也最不明确的环节[14]。
在上述背景下,严建强针对整个科技馆系统构建了“博物馆的信息通信过程模型”[15],王梦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馆校结合中科技藏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16](如图1),表明可以抓住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开发藏品的内容和教育活动,进而提升科技馆藏品教育价值策略。而本文拓宽了展品面向的受众,面向展览设计核心环节——展品过程性开发,认为信息通道1应该聚焦于展品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而为了深入解读展品第二层教育价值,信息通道2应注重于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搭建了“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如图2)。 3 发挥展品教育价值的设计
从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出发,我们从展品设计和基于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两个角度重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
3.1 展品设计是展现教育价值的应有之义
展品设计包括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内容设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可以表述为“展览选题与主题→总体框架→内容大纲→内容脚本”四个部分,是展厅、展览、展品等的设计细化,也是教育活动的设计细化。形式设计包含外观造型设计、功能与结构设计、选材要求、工艺要求、视觉形象设计(包含色彩、尺寸等)、光环境设计等方面。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共同作用,凝结为展品的内在教育价值。
3.1.1 内容设计
以观众为非正式科学教育对象,展品的教育价值贯穿于展品内容的设计。展品作为展览的重要呈现载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内容设计中表现为“展览→展品→展览”。为明确重点展品清单、展品风格与效果等展品内容,内容设计始于对展览、展区选题与主题的确定,终于展品为核心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
为避免展品内容的碎片化、无序化,科技馆展品内容往往围绕某一选题、某一主题进行划分,形成了相应的展区、展厅。选题是策划者从观众需求角度出发,对于展览题材的选择。选题涉及科学技术的知识、成果和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科学技术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的关系。[17]常见的选题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既涵盖人类科学技术知识领域,也符合国际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要求。主题则是展品所表达的核心科学思想和科学概念[18],往往能够将展品串联,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是科技馆关注展览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的体现。依据主题的不同,同一展厅选题往往有多样的展览内容选择。
例如以生命科学为选题,武汉科技馆拥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多彩的生命世界、奇妙的人体等展览主题。选题与主题的确定,以观众的非正式教育需求为出发点,聚焦于观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直接作用于展品内容的整体性确立,同时有内涵教育属性,旨在以观众为展品设计对象,实现展品的内容与教育价值的同步构建。选题与主题确定之外,展品的内容设计同样与教育活动同步调,在确定展品故事线以及与故事线相符合的重点展品清单的同时,设计与故事线相一致的教育活动总体方案,最终落实为翔实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教育活动总体规划与推荐方案完整文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馆仍旧存在展教分离的情况,仅有中国科技馆为代表的少数科技馆在建设时能够实现展教同步。中国科技馆理论研究组对中国科技馆开展需求分析、供给研究与形势及特定环境研究,在此基础上凝聚为中国科技馆新馆的理念体系。在中国科技馆理念体系下开展的常设展览设计,明确了“展览设计和相关教育活动设计同步设计,并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
3.1.2 形式设计
展品的形式设计不应仅体现于展品的实用价值,而应着重关注观众的舒适度、色彩心理和活动范围等需求,满足观众自主参观的行为方式、安定感和舒适度,使观众融入展品中,激发观众参观的兴趣,成为科学探究的参与者。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满足观众的色彩需求,在注重交互体验和交互感受的同时也注重图形和色彩的搭配,产生视觉美学[19],将展品的教育性更大程度地设计出来。例如在儿童区的展品外形颜色设计应该更加活泼,交互式电子显示屏的互动应该更加符合儿童颜色喜好,不建议使用冷色调或者视觉冲突特别强的颜色。光环境设计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部分,不应只是照明采光的功能性设计,而应为展品外形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灯光渲染,增强展览效果,成为展品和观众之间信息传递的助推力量,并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人体工程学设计主要是满足观众的舒适度需求,从“人体科学”“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三者融合角度出发[20],主要体现为展陈台和说明牌的设计,在参与教育活动或者互动体验环节时,营造观众自身行为的自然性,与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科技馆作为公共服务场所,需要接待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展陈台和说明牌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区分,包含尺寸、高度等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如儿童展区展品操作杆的高度应适宜,操作杆要满足儿童一边操作一边观察现象的需求,不应让儿童低头弯腰或者踮起脚尖进行操作。
总之,展品的形式设计应该配合展品内容设计包含的主题表达、展教功能实现和观众的色彩需求;灯光设计需要满足展品的主题渲染,配合展品信息传递和观众体验教育活动功能需求;符合观众的舒适度需求,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满足实际的教育功能需求。
3.2 教育活动设计为展现展品教育价值锦上添花
展品的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展品设计中,而且体现为教育活动设计与展品的统一、融合,以展品为核心教育资源,开展拓展性的教育活动设计。
科技馆教育活动设计不是对单一展品的讲解活动,也不是孤立于某一展品的设计。依据单一展品设计而成的科技馆教育活动,往往无法真正落实展览教育目的。正如某一课程包含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三者呈现的是逐步明确、具体、细致的倾向。同时,对于该课程来说,三者均是落实其理念、内容所必不可缺的。为此,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设计应立足于单一展品之上,以整体展览教育目的为引领,围绕展览故事线,构建体系化、层次性的教育活动方案。
此外,教育活动设计应考虑展品的展示范围及观众的活动范围,从宏观角度而言就是科技馆的展品密度[21],目前科技馆主要存在四类展品:一是公共空间标志性展品,如武汉市科技馆的“天问”之树;二是特效展品,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技術展示科学现象的展品,如光展区中展示光的衍射等现象的展品;三是重点展品,以其较大的体积比和面积占据较大空间,主要是科技馆展览的“镇馆之宝”或者开展较大型活动的展品;四是一般展品,符合展示主题和逻辑,并未有特定教育活动的展品。在这四类展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四类,这一类展品在设计过程中的教育性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沦为参观者看看、摸摸的展品。拓展教育活动设计应当结合展品现有的预留活动空间,使得活动实施和观众体验可以得到保证,并提高该展品的教育展示效率。 总体而言,为实现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教育活动设计需要兼顾展品内容设计(如故事线)和形式设计(如展览空间)等,设计与展品、展览环境相适应的拓展教育活动,实现科技馆的教育功能需求。
4 基于展品教育价值的设计实践
“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不仅适用于即将建成的科技馆,也适用于已建成科技馆的展品展厅展区的翻新。本节结合目前科技馆做得较好的展品以及实地调研科技馆展品,运用本模型对凸显展品教育价值的问题做出梳理和总结。
从设计层面出发,国内外科技馆为更好地发挥展品的教育价值,将基于展品开发相关教育活动作为在场馆建设、展厅展区改造时的关注重点。天津科技馆在对“电磁之趣”展区的改造过程中,格外关注展品的教育价值发挥。
以“雅各布天梯”展品为例(如图3),在内容设计上,该展品由两个电极组成,上宽下窄,在对电极施以高压电时,电极最窄的位置首先发生电弧放电并上升,当电弧运动到一定高度时,由于电极间的距离增加,电弧就熄灭,形成了电弧的自下而上运动的现象。通过显著的展品现象展示,能够很好地展现展品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同时,该展品与“特斯拉线圈”“辉光放电”等其他展品相联系,促使观众在展区的整体性浏览中逐步发掘“电磁之趣”,并在趣味现象的观察中有所收获。在形式设计上,为符合“天梯”的象征意义,该展品高度达3米,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与震撼力。同时,该展品作为大型展品置于展区靠墙一侧,周围无临近展品,为观众的观察预留充足的空间。此外,该展品未使用多彩的外部装饰包裹展品,而是使用透明罩,直观地展现展品内部结构,以促进观众对展品原理的自主阐释,提高展品教育价值的发挥。
■
以笔者实际参观某科技馆旧馆经历为基础,浅析“光柱图形”展品如何从展品设计过程和基于展品教育角度更好地利用展品的教育价值。“光柱图形”展品(图4)由亚克力棒和一面透光彩洞的墙体组成,该展品通过机械互动的方式展示了光与色彩、像素与位图的关系。
该展品主要由“光沿直线传播”“光是可见电磁波”和“像素和图形”等原理构成。某科技馆将该展品置于面向3~10岁儿童开放的展厅,位于展区出口靠墙处,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针对儿童身高特点,将亚克力棒摆放在光墙的下方,便于拿取;教育活动主要是儿童拼图形,即儿童将不同颜色亚克力棒插入墙体圆孔,光穿透亚克力棒,形成亮光的光点, 便可形成图案,直观地展示了像素与位图的关系。机电交互的“一插一亮”新方式使得儿童产生了兴趣,“一黑一亮”颜色的变化使得儿童观察到了光,整体图形拼搭使得儿童感受到光点形成图案。如果在该展品的设计中关注以下内容,可以更加凸显其教育价值: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增强展区与展品、展品与展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整体设计的规划性、逻辑性,引发儿童针对该展品的深入思索,激起共鸣。在认识社会环境时,儿童是积极的行为者,只有在频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这个环境的认知[22],只有通过反复刺激才可以实现相关的社会认知发展。因此,单一的展品往往无法引起儿童的深刻感受,展品内容设计需要从对展览、展区选题与主题的确定出发,再依据“知识教学”类展示、“主题”类陈列、“讲故事”类陈列内容等更加系统的展品内容组织形式对展品进行内容组织[23],最终设计以展品为核心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这样的设计不仅更加符合儿童学习特点,也更有利于进行相关教育活动设计。
在形式设计上,由于3~10岁儿童的身高差距较大,依据人体工程学提及的舒适度要求,应根据儿童身高划分取拿亚克力棒的展陈台,而不仅仅是简单区分儿童游客和成年游客;并且说明牌的语言风格要与儿童语言习惯相适应,不应该过于复杂和隐晦。避免以上不必要的外在因素干扰儿童体验展品,提高展品教育价值的利用。
在教育活动设计上,首先可以将该展品设定为重点展品,增大展品密度,扩展其教育活动空间;其次,为实现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教育活动设计可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活泼的展览环境,提供不同形式的介入式展览教育活动。如:针对低学段的儿童,科技辅导员可采取拼搭简单几何图形如点、线、三角形等,让儿童观察光、色彩和图形的变化,在倾听、观察中获得经验;针对中高学段的儿童,让其自己摸索和拼搭较为复杂图形,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探究光、图像和像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设计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光的反射、折射等活动,开展体验式学习,引导儿童进入探究过程,在与展品和展览教育服务人员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5 结语
展品作为科技馆的重要资源,对于教育活动的设计有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与教育活动设计深度不足、内容单一、中心偏离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科技馆应当注重展教设计,注重科技馆建设过程中展品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将教育活动设计摆在展览展品设计的同等地位,实现二者内容设计的同步性与融合性,形式设计的统一性与服务性,以促进科技馆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落实科技馆教育功能,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03). 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3]朱幼文.教育學、传播学视角下的展览研究与设计——兼论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创新的方向与思路[J].博物院,2017(06):70-80.
[4][6]周婧景.对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再理解[J].中国博物馆,2021(01):28-36 127.
[5]黄洋.博物馆展览“窄播”与“广播”的双向转换——《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推介[J].东南文化,2019(06):119- 121. [7]王挺主編,李秀菊副主编.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1.
[8]龙金晶,陈婵君,朱幼文.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现状、定位与发展方向[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02):5-14.
[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10]朱幼文.我国科技博物馆所需要的高端展教人才及其专业素质与技能[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S1):125- 137.
[11]“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赵洋,齐欣,朱幼文,等.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A].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C].{4}: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55-8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13]朱幼文.科技博物馆展品承载、传播信息特性分析——兼论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传播/教育产品开发思路[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3(03):161-168.
[14]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龙金晶,陈婵君,廖红,等.科技场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项目调研报告[C].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172-200.
[15]严建强.博物馆媒介化:目标、途径与方法[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03):5-15.
[16]王梦倩,刘伟男,崔鸿.基于科技藏品的馆校结合教育效果提升策略[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5(03):35- 41 100-101.
[18]朱幼文.科技博物馆主题展览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3(04):43-51.
[19]项迪燕.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及其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林产工业,2020,57(04):106-108 112.
[20]裴继刚.设计艺术中的人体工程学定位[J].包装工程,2004(03):87-88 91.
[21]张凯.浅议展品密度理论在我国现代科技馆建设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S1):85-89.
[22]林崇德,张文新.认知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1):50-55.
[23]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性元素及内容结构析[J].东南文化,2016(02):111-118.
作者简介:吴巧丽(1998—),女,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E-mail: 1623111806@qq.com。
Review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cience Center Exhibits——from Design to Practice// WU Qiaoli, YANG Yiman
First-Author’s Addres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1623111806@qq.com
Abstract Exhibits are the core element of exhibition education in science cente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visitors.How to carry out exhibition education is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y science centers. The paper dissects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version to the Visitor- Centered conception in science centers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 value and status of exhibits in science centers. As for existi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xhibition for that they only carry out a patchwork design based on finished exhibits, which comes with problems such as information lag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science center exhibits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put it into effect, reviewing exhibits educational value.
Keywords science center; the educational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