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探讨一种新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让研究性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本文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飞扬学生开放的思维、积极评价,鼓励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 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研究探讨、融入自我、读活作品。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要做好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创设研学的氛围
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文章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马上就有同学反对,提出:作者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无味呢?……我则站在一旁微笑的听着,给学生研究探讨的空间和时间,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创设了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
二、启迪思维,各抒己见,让学生课堂飞扬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些作品也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或写作特色来概括,许多时候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突出地讲解一下重点与难点,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或探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决不能以此来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常常将小弗朗士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传授给学生,因为他在文中能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用它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但也有同学指出,韩麦尔也可作为中心人物。这是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它无法用严格的定理公式来证明。因而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就是文学理论上阐述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施教过程中意识不到这种特性,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失去课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他们思维的火花与文学审美的创新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的心理结构,审美趣味,性格爱好的差异而造成的阅读体验也会大有不同。语文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任课教师事先做了细致的备课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查阅了许多文献,预先设想了学生可能提到的些许问题,以为成竹在胸,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很好。殊不知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会对教师的分析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如学生在学习课文《愚公移山》时提出“移山”还是“移屋”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中问题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师教参更丰满,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不把教参捧作圣经来教学生,让学生培养开放的思维。
三、创设情境,“授之以渔”,教学生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让思想去想作者所想。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安塞腰鼓》这一课,可先放录像展现文中所描绘的场面,或放录音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的内容,然后对词、句、段进行细致地分析,学生就找到感觉了。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需要体验成功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就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观点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研究探讨、融入自我、读活作品。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要做好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创设研学的氛围
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文章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马上就有同学反对,提出:作者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无味呢?……我则站在一旁微笑的听着,给学生研究探讨的空间和时间,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创设了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
二、启迪思维,各抒己见,让学生课堂飞扬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些作品也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或写作特色来概括,许多时候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突出地讲解一下重点与难点,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或探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决不能以此来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常常将小弗朗士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传授给学生,因为他在文中能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用它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但也有同学指出,韩麦尔也可作为中心人物。这是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它无法用严格的定理公式来证明。因而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就是文学理论上阐述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施教过程中意识不到这种特性,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失去课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他们思维的火花与文学审美的创新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的心理结构,审美趣味,性格爱好的差异而造成的阅读体验也会大有不同。语文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任课教师事先做了细致的备课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查阅了许多文献,预先设想了学生可能提到的些许问题,以为成竹在胸,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很好。殊不知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会对教师的分析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如学生在学习课文《愚公移山》时提出“移山”还是“移屋”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中问题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师教参更丰满,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不把教参捧作圣经来教学生,让学生培养开放的思维。
三、创设情境,“授之以渔”,教学生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让思想去想作者所想。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安塞腰鼓》这一课,可先放录像展现文中所描绘的场面,或放录音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的内容,然后对词、句、段进行细致地分析,学生就找到感觉了。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需要体验成功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就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观点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