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瓷艺术来源于本心归宿,更是与生活生命力的存在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归鸿之道意在表达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回归的心愿。梳篦则带着常州历史非遗文化沉淀的美感,文章探索在生活陶艺视域下,归鸿之道与常州梳篦特色的融合与碰撞,以当代设计与美学为立脚点,走近这两者融合下对于生活陶艺独特的审美体验,探索由旧化新的艺术生命与情怀。
关键词:归鸿之道;梳篦特色;生活陶艺;美学设计
对于生活陶艺的理解与诠释,简而言之离不开其实用性与审美体验。生活陶艺视域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与装饰色彩是丰富独特的。正是对于归鸿之气韵的探索,以及家乡梳篦特色的结合,使生活陶艺的审美体验从内容与形式上更增添了一份回归之意。
一、生活陶艺的理念维度
从生活中体味并接触陶瓷世界,离不开理念维度,更离不开它所包含的功能性。生活的经历与情感成为生活陶艺设计的基础,设计生活陶艺时离不开对于其理念维度的认知与思考。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陶瓷也用其独特的语言各地生花,如茶具的清雅、香器的隽永、花器的妙言、酒器的迷离[1]。许多人将美感寄托在形式外在的表现美感上,外在设计过分追求与众不同导致偏离设计的基础是不可取的。在生活陶艺设计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便是在使用过程中,它的理念维度是否可以与现实空间功能维度相融合。因此,从理念意义上讲,生活陶艺设计在不失去实用意义的基础上,诠释了一种强有力的表达和倾诉,是一种个人信念寄托承载的表现方式。
生活陶艺的创作是从空洞到可实行的探索,从细小延展到偌大的空间的过程。应用陶瓷新彩的特征为色彩装饰,继承传统陶瓷彩绘技法的精华,又对陶瓷装饰形式加以发展,成为与传统釉上彩绘有所差异的工艺制作方法[2]。综上所述,生活陶艺的设计从理念维度上来讲,需要考虑到设计的美学,以及情感思绪的宣泄、深层次表达多方面的延展性。运用一定的虚无的转变,以及所包含的实用功能,在设计与创作中将作者的信念激发出来,使其用自己的语言去告诉大众。在生活陶艺工艺的发展中,精神文化内涵演变也是丰富多样的。由于生活陶艺的生产制作所采用的材料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生活陶艺制作保留着人们朴素的造物思想。人们在传统手工技艺上孜孜以求,因而质朴的感官感受和“大巧若拙”的气息也就油然而生了。当代艺术所反映的是与这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思维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形态[3]。艺术的魅力在于不予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生活陶艺的美学设计不仅仅在形象美的基础之上,创作更是离不开心中所想所思,因此承载的精神力量是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
二、归鸿之道的艺术表现及处理方法
在中国文化中归鸿之道有它独特的文化意蕴。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鸿”,乃飞鸟鸿雁之意,加一“归”字,则联系到归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4]嵇康隐居时和阮籍、山涛、向秀等友人常聚集在竹林之下肆意酣饮游乐,因此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在思想上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直情任性,顺应自然。“目送归鸿”所表现的是怡然自得的情趣和闲适旷达。
(一)归鸿之道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目光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而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化身飞鸟,神游辽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何等逍遥,其中蕴含着生活里最平凡的理想。
(二)归鸿之道在陶瓷艺术表现中的处理方法
通过生活陶艺的专业学习,探索精神层面的归鸿之道,加以常州非遗梳篦特色,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日用审美融合创新在一起[5]。通过拉坯成型、注浆翻模和釉上彩的工艺手法相结合,将陶瓷新彩作为釉上绘制的手法,通过拉坯制作然后将烧好的素瓷入窑低温烤成。用乳香油和樟脑油调出的色料进行勾线,表现出深浅明暗。倘若色彩和明暗没达到预想效果,可加色再烧这是新彩的优点。归鸿之道是化无形于有形,将承载的精神力量融入归鸿的形象中,衬托出画面的意象美感。选取鸿雁的形象是希望通过形象化的表达与色彩的创造性来表现一种传递信息的意义。而运用釉上彩的方式使得这种表达更加地靠近欣赏者的眼光与心灵。归来与远去是和而不同的气韵。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便是归鸿意蕴的坚定传承与陶瓷艺术的恰当融合,创新贯通。而生活陶艺更是值得我们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日用审美融合创新在一起创作的领域。
三、常州非遗之梳篦特色与生活陶艺的结合探索
(一)梳篦的发展历史
梳篦是常州的特色非遗。在社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弘扬。梳篦,在古又称栉,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栉,梳篦之总名也。”[6]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梳与篦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齿距的疏密程度。光绪年间开始,因为常作为御用品送进宫廷,所以常州的梳篦享有“宫梳名篦”之美誉。对外交往中,常州的梳篦也常作为国礼。制作梳篦的工序,包括开齿、锯背、打磨、抛光、剔齿。工艺复杂且精细。常州梳篦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在制作梳篦的过程中,老手艺人们常常有着工匠之心,这份工匠之心,就是淳朴的初心。“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木梳、篦箕,充满趣味,讲述了常州梳篦的别样魅力。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都是篦梳作坊,形成了木梳街、篦箕巷。
常州梳篦的传统工艺是工匠们一代一代言教手传下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果实。工匠们的个性也融于手艺里,通过手中的工艺来表达每个人的爱与憎、苦与乐。
(二)将梳篦特色与陶瓷达成融合装饰效果的处理方法
常州梳篦在涓涓历史长河中,凝聚着劳动百姓的才智,与常州的地方经济和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常州梳篦是地方民间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间性最强的民间工艺,是具有代表性的常州特产。常州梳篦作为常州世代沿袭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常州梳篦也是一种民族遗产,伴随着民生、民习和民风,为乡土文艺增光添彩。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梳篦上的彩绘可以与陶瓷的彩绘技法结合运用。描绘、雕刻是梳篦的主要装饰手法,而这些在陶瓷的手工技法上也有一定的体现。梳篦的造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并在不断与当代的美感设计融合创新,可以与生活陶艺设计中的器皿相互联系取其精华,在具有美观性的同时能够不失实用之本。梳篦的齿轮模样更是与雕刻分不开,立体化的呈现效果能在陶瓷的载体上发挥出更加有风味的归宿印记。在归鸿与陶瓷融合的同时加上梳篦的装饰元素作为辅助,增加画面表现力,促进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感官体验与设计创作是与生活中的追求与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尝试创新,将生活与独特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提升生活品位。陶瓷艺术也是人们在沉默中发出属于自己内心声音的一种方式,热爱初心,热爱泥土,热爱火焰,热爱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献:
[1]廖宝秀.历代茶器与茶事[M].3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8:234.
[2]马兰英.陶瓷新彩在景德镇的发展[J].艺术市场,2012(19):139-140.
[3]高名潞.立场模式语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10.
[4]潘知常.游心太玄:关于中国传统美感心态札记[J].文艺研究,1988(1):36-42.
[5]万越.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在艺术设计中的交融与创新[J].大家,2010(8):63-63.
[6]吴琼,陈璐,张福昌.梳篦的形态演变[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2(3):42-43.
[7]段笔耕.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常州梳篦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6(3):46-47.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归鸿之道;梳篦特色;生活陶艺;美学设计
对于生活陶艺的理解与诠释,简而言之离不开其实用性与审美体验。生活陶艺视域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与装饰色彩是丰富独特的。正是对于归鸿之气韵的探索,以及家乡梳篦特色的结合,使生活陶艺的审美体验从内容与形式上更增添了一份回归之意。
一、生活陶艺的理念维度
从生活中体味并接触陶瓷世界,离不开理念维度,更离不开它所包含的功能性。生活的经历与情感成为生活陶艺设计的基础,设计生活陶艺时离不开对于其理念维度的认知与思考。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陶瓷也用其独特的语言各地生花,如茶具的清雅、香器的隽永、花器的妙言、酒器的迷离[1]。许多人将美感寄托在形式外在的表现美感上,外在设计过分追求与众不同导致偏离设计的基础是不可取的。在生活陶艺设计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便是在使用过程中,它的理念维度是否可以与现实空间功能维度相融合。因此,从理念意义上讲,生活陶艺设计在不失去实用意义的基础上,诠释了一种强有力的表达和倾诉,是一种个人信念寄托承载的表现方式。
生活陶艺的创作是从空洞到可实行的探索,从细小延展到偌大的空间的过程。应用陶瓷新彩的特征为色彩装饰,继承传统陶瓷彩绘技法的精华,又对陶瓷装饰形式加以发展,成为与传统釉上彩绘有所差异的工艺制作方法[2]。综上所述,生活陶艺的设计从理念维度上来讲,需要考虑到设计的美学,以及情感思绪的宣泄、深层次表达多方面的延展性。运用一定的虚无的转变,以及所包含的实用功能,在设计与创作中将作者的信念激发出来,使其用自己的语言去告诉大众。在生活陶艺工艺的发展中,精神文化内涵演变也是丰富多样的。由于生活陶艺的生产制作所采用的材料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生活陶艺制作保留着人们朴素的造物思想。人们在传统手工技艺上孜孜以求,因而质朴的感官感受和“大巧若拙”的气息也就油然而生了。当代艺术所反映的是与这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思维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形态[3]。艺术的魅力在于不予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生活陶艺的美学设计不仅仅在形象美的基础之上,创作更是离不开心中所想所思,因此承载的精神力量是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
二、归鸿之道的艺术表现及处理方法
在中国文化中归鸿之道有它独特的文化意蕴。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鸿”,乃飞鸟鸿雁之意,加一“归”字,则联系到归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4]嵇康隐居时和阮籍、山涛、向秀等友人常聚集在竹林之下肆意酣饮游乐,因此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在思想上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直情任性,顺应自然。“目送归鸿”所表现的是怡然自得的情趣和闲适旷达。
(一)归鸿之道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目光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而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化身飞鸟,神游辽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何等逍遥,其中蕴含着生活里最平凡的理想。
(二)归鸿之道在陶瓷艺术表现中的处理方法
通过生活陶艺的专业学习,探索精神层面的归鸿之道,加以常州非遗梳篦特色,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日用审美融合创新在一起[5]。通过拉坯成型、注浆翻模和釉上彩的工艺手法相结合,将陶瓷新彩作为釉上绘制的手法,通过拉坯制作然后将烧好的素瓷入窑低温烤成。用乳香油和樟脑油调出的色料进行勾线,表现出深浅明暗。倘若色彩和明暗没达到预想效果,可加色再烧这是新彩的优点。归鸿之道是化无形于有形,将承载的精神力量融入归鸿的形象中,衬托出画面的意象美感。选取鸿雁的形象是希望通过形象化的表达与色彩的创造性来表现一种传递信息的意义。而运用釉上彩的方式使得这种表达更加地靠近欣赏者的眼光与心灵。归来与远去是和而不同的气韵。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便是归鸿意蕴的坚定传承与陶瓷艺术的恰当融合,创新贯通。而生活陶艺更是值得我们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日用审美融合创新在一起创作的领域。
三、常州非遗之梳篦特色与生活陶艺的结合探索
(一)梳篦的发展历史
梳篦是常州的特色非遗。在社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弘扬。梳篦,在古又称栉,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栉,梳篦之总名也。”[6]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梳与篦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齿距的疏密程度。光绪年间开始,因为常作为御用品送进宫廷,所以常州的梳篦享有“宫梳名篦”之美誉。对外交往中,常州的梳篦也常作为国礼。制作梳篦的工序,包括开齿、锯背、打磨、抛光、剔齿。工艺复杂且精细。常州梳篦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在制作梳篦的过程中,老手艺人们常常有着工匠之心,这份工匠之心,就是淳朴的初心。“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木梳、篦箕,充满趣味,讲述了常州梳篦的别样魅力。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都是篦梳作坊,形成了木梳街、篦箕巷。
常州梳篦的传统工艺是工匠们一代一代言教手传下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果实。工匠们的个性也融于手艺里,通过手中的工艺来表达每个人的爱与憎、苦与乐。
(二)将梳篦特色与陶瓷达成融合装饰效果的处理方法
常州梳篦在涓涓历史长河中,凝聚着劳动百姓的才智,与常州的地方经济和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常州梳篦是地方民间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间性最强的民间工艺,是具有代表性的常州特产。常州梳篦作为常州世代沿袭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常州梳篦也是一种民族遗产,伴随着民生、民习和民风,为乡土文艺增光添彩。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梳篦上的彩绘可以与陶瓷的彩绘技法结合运用。描绘、雕刻是梳篦的主要装饰手法,而这些在陶瓷的手工技法上也有一定的体现。梳篦的造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并在不断与当代的美感设计融合创新,可以与生活陶艺设计中的器皿相互联系取其精华,在具有美观性的同时能够不失实用之本。梳篦的齿轮模样更是与雕刻分不开,立体化的呈现效果能在陶瓷的载体上发挥出更加有风味的归宿印记。在归鸿与陶瓷融合的同时加上梳篦的装饰元素作为辅助,增加画面表现力,促进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感官体验与设计创作是与生活中的追求与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尝试创新,将生活与独特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提升生活品位。陶瓷艺术也是人们在沉默中发出属于自己内心声音的一种方式,热爱初心,热爱泥土,热爱火焰,热爱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献:
[1]廖宝秀.历代茶器与茶事[M].3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8:234.
[2]马兰英.陶瓷新彩在景德镇的发展[J].艺术市场,2012(19):139-140.
[3]高名潞.立场模式语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10.
[4]潘知常.游心太玄:关于中国传统美感心态札记[J].文艺研究,1988(1):36-42.
[5]万越.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在艺术设计中的交融与创新[J].大家,2010(8):63-63.
[6]吴琼,陈璐,张福昌.梳篦的形态演变[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2(3):42-43.
[7]段笔耕.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常州梳篦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6(3):46-47.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