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即是大 大亦是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以小见大”,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从小的方面可以看出大的方面,或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从写作上考虑,就是通过小事件和小细节揭示重大主题。如果“以小见大”运用得当,就能从白开水似的平淡生活中提取到珍贵的写作素材。

一、选小人物显大品质


  现实社会中,学生们的生活比较简单,接触到的人除了家人、老师、同学和至爱亲朋,就是有过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这些都是学生们日常接触到的普通人。也许是因为太过普通,也许是因为不怎么起眼,很难让学生们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例: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黄河的主人》
  文中的艄公是生活在黄河上普普通通的一位船夫,一个不知姓名的地地道道的劳动者,可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到艄公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表现,从而赞美普通劳动者沉着、勇敢的品质。
  如果黄河上的艄公还不够平凡,再来看看一个车夫。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描写的是鲁迅出外搭乘人力车,人力车夫在本不必过多担当的情况下,搀扶起马路上被撞倒的老妇人,并将老妇人送到警署。《一件小事》在选材上十分简单,选取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但从这么一件小事里却折射出了一个“下等人”高尚的人格。《一件小事》短小精悍,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和平年代,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拯救世界的英雄,哪有那么多舍生取义的烈士,但每个人身边不缺乏拥有尽职尽责、乐于助人、热爱国家等优良品质的人。对此,应该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掘普通人的优点,小到让座、送水、捡起地上的垃圾,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即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从而深化主题,这便是以小见大可以达到的效果。

二、以小事情迸大情感


  小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是写好记叙文,叙事文理应是所有小学生的老朋友。然而,很多小学生对于叙事文这位老朋友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有的老话重提,有的杜撰瞎编。其实生活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编织而成的,需要乐于、善于、勤于捕捉画面。
  例: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囑,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爱如茉莉》
  课文《爱如茉莉》抓住爸爸握着妈妈的手在她的病床沿睡着了的一幕展开描写,再现了父母之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感动了作者,感动了初升的阳光。这个事件虽小,折射的情感却真挚感人。
  很多学生对着“亲情”类作文,往往紧咬笔头,眉头紧锁。爸爸妈妈很普通啊!平常就是上上班、做做家务啊!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也没有什么特殊贡献呀!该怎么写呢?写什么呢?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爸爸或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的事都可以展现“爱”的主题,秘诀是选取展现性格特点的普通小事,写细写微,从小动作小神态和对话着笔。如有一个同学写《明天去春游》,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春游为他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生活中那一句句嘱咐、一杯杯温水、一个个分别时久久不忍离去的身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真情流露的画面。要想让小的事情折射出大的情感,除了要关注细节描写之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真情实感。无须夸大其辞地渲染,重在感情真实真挚,即使是朴质的语言,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怦然心动。

三、赋小景物以大意义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能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周边的景或物上,便能悟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是农家常见的植物,作者宗璞通过观看这紫藤萝花开如瀑的寻常盛景,感悟到生命不休不止的永恒意义。这就是从小景中生大感悟。这样的文章都是通过生活中寻常能见的景或者物,观察它们的形,感受它们的生存状态,领悟它们的精神,这便是从小见大的过程。如若加以思考,联系与之相关的其他景或情,就能赋予寻常景、物以新的意义,且升华主题。
  还有一种情况能把寻常景或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例: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的泥土是多么地平凡,毫不起眼,然而在国破家亡、远离故土之际,这泥土便成了祖国的化身,代表的是所有离乡之子拳拳爱国之心、恋土之情。同样,一位中国作家萧乾在他的散文《枣核》中,借助枣核诉说了美籍华人们的心声,小小的家乡枣核成了思乡华人的精神寄托,文章结尾更是把枣核的意义升华到所有华人的热爱故土之情。
  这就是小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大意义,物不再是简单的小物件,而是寄托情思的物品。此时,写与某个人或某件事有关的物品时,要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详加描写或叙述,描写叙述要有倾向性,感悟点要突出。如果意欲表达大的主题,诸如爱国、思乡、对人生的思考等等,并非一定要选择类似阅兵仪式那样的大场面来描述,完全可以借助与之相关的一些小景或者小物来描述,把小景或者小物背后的故事、人物的思考、人物的感情倾注其中。

四、结束语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学生“以小见大”地写作,需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平凡的人、事、物在学生的笔下迸发奇光异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识字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并以儿童的识字兴趣、经验和未来发展作为引导及组织实施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研发个性独特的识字视角,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识字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中国文字的精彩世界,成就每一个学生专属的识字过程。那么,如何立足低年级儿童“最近发展区”,构建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的、真正由儿童自主学习的课程活动呢?一、“畫”说汉字  我们以象形字、会意字为第一抓手,让学生动
期刊
高中现代诗歌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应引领学生徜徉在美的境界中,挖掘诗歌教学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一、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现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诗歌教学,学生不仅仅依靠教师,更要通过自身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诗歌进行鉴赏和感悟,尝试去解读诗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在现代诗歌鉴赏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解读,
期刊
[场景一]  《传统节日》一文中提到我国不少传统节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的传统节日离生活太远,让他们理解是个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接着让他们读一读课文,画一画书中所提到的传统节日,以便让他们顺利进入学习场景。让学生发言,逐一叙述传统节日,有遗漏的,请其他学生补充。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在点名朗读过程中,教师没有忽视其他听众,而是鼓励他们采用 “五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中设置的“阅读”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习作”的目标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可见在小学中年级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四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积累与拓展,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积累
期刊
一直困惑于诗歌教学。  常态课中可能《宋词两首》一节课都能搞定。学生背诵肯定抓得很死,但是学生的领悟层次、记忆保鲜度、运用水平,都大打折扣。学生毕业不多久,笑称把知识全都还给了老师。  再一方面,学生的诵读水平在退化,试看,早自习有几个学生在那里自由主动发自内心地诵读诗歌,他们缺乏对诗歌的敏感与体悟,好端端的诗在我们教师平庸的言说里丧失了大部分的魅力。  我认为,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你不能没有诗意。
期刊
[案例描述]  师:刚刚同学们通过阅读第12小节,借助关键词语,领略了变色龙捕捉食物时的“快”和“准”。为什么它能够做到呢?  生:老师,这与变色龙的身体有关。  师: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变色龙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在空中飞行的蝴蝶当然能够被它及时发现。  生:还不止如此。特别是单独转来转去,这可厉害了,简直是一心二用啊!一只眼睛看蝴蝶,说不定另外一只眼
期刊
一、板画式导入,形成阅读期待  于永正先生说,导入是艺术,导入设计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匠心独运,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童话故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童话的奇妙世界,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比如,教学《蜘蛛开店》时的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期刊
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具有整体意识、主动识字,从而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质,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规律?如何激活儿童的言语体验,在实践中去运用去感悟,通过层层递进的训练,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笔者以为,需要紧扣文本特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咕咚》这篇课文,语言富有童趣,学生易于理解。下面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关注文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那如何让朗读变得更加自然生动?本文以《安塞腰鼓》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实录为例,谈一谈我个人对于朗读教学具体实施方法的浅见。  1.关注段落,读出精彩。段落是文章结构中的重要层次,而位于篇首的段落更是起到了引起下文、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读通顺第一到第四自然段之后,我先带學生明确文
期刊
复习不是无效训练的简单重复,复习的过程其实是引导孩子进行第三次学习的过程。特级教师刘坤指出,孩子学习水平的差异很大来源于“第三次学习”的不同。一、“第三次学习”的内涵诠释  学生学习知识可分为三个阶段: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深化知识。其中,“第三次学习”是真正形成能力的关键一环。  “第三次学习”是在第一阶段下沉式接受学习,第二阶段探究、吸纳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升华的过程,是对以往零散的知识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