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款已较上月末减少了1.5万亿、金融机构网点高达20.5万,这两个数据令中国国有银行的尴尬现状暴露无遗。
货币是银行的血液。毋庸讳言,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充足的存款资金是其发展的动力。然而,经历了6月最后一周高达2万多亿元的存款大冲刺后,7月第一周,中国银行体系不可避免迎来存款大搬家。权威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银行业存款已较上月末大幅减少了1.5万亿元左右,商业银行存款呈现出负增长状态。
存款“外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2008年5月突破50万亿元大关,2010年底突破80万亿元大关,去年11月突破90万亿元大关,过去半年多又增加了10万亿元左右规模。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称,最近三四年来,存款市场主要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存款增速呈持续放缓态势;其二,存款波动性加大,银行存款往往呈现出月末几天存款快速增长,月初又迅速流出的情况。
存款规模突破,却难掩商业银行对存款争夺的惨烈。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吸收储蓄存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少,为支撑迅猛增长的贷款,往往不约而同地在对公存款上下功夫,大量吸收对公存款,为贷款提供弹药。
从存款争夺的结果看,国有银行还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份额。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存款余额分别为14万亿、11.6万亿、9.9万亿、12万亿和3.9万亿元。五大行存款规模合计51.4万亿元。
接受采访的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对存款这类稳定的资金来源争夺会更加激烈。现在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我们又不能提高存款利率,给客户返点佣金或送个礼品,监管部门都要查处,只能靠发理财产品了。”北京一位股份行支行行长表示,“你不发理财,客户的钱马上搬家到其它银行,到时候,你不仅肉吃不到,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这位支行行长的话点破了其间存在的困境。
在这场以理财产品为“道具”的存款争夺战中,以股份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攻势猛烈,国有银行中,除了工行、建行,大都处于被动应战态势。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均出现存款大幅净流出,而中小银行成为吸存主力军。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小银行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半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556款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的42.03%。与此同时,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亦普遍高于大银行,一些3-7天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6%。
一位国有银行风险部总经理认为,股份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扩张的冲动又很强烈,所以开始大搞理财业务,与他们在存款上展开颠覆性的竞争。
靠短期理财产品“截留”存款,在前述股份制银行高管看来,是在“饮鸩止渴”,但无奈之处在于,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打破这个魔咒。
存款去哪了
历史上存款搬家在千亿以上规模的现象并不常见。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7年4月、10月及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国内住户存款均发生了多则近7000亿、少则1600多亿的搬家现象,存款大量转化为了银行理财资金。
存款“出逃”之后,在股市低迷、房地产限购的情况下,资金仍然找不到很好的出路,于是大量滞留银行体系,成为银行理财资金。
与此同时,“变种”的信贷类银信合作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创新。
比如银行目前热衷于发行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称产品投资于债券、票据、信托等。按照银监会的规定,组合投资类产品要按比例,计算其中银信合作的额度。“但实际上,银行不会告诉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也不一定能发现。”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经理说。
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因此成为这类隐秘的银信合作产品最好的藏身之处。在监管规定未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只要一款产品投资标的中涉及除信托贷款的其他领域,哪怕只有1%,也被视为组合类投资产品,不被计入表内。市面上在售或已售的此类产品大行其道,均宣称投资于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池,包括优质企业的受益权、信贷资产等,但几乎无一明示具体投资于哪家公司或项目。
另一种规避监管的办法是,借助信托的灵活功能,将信贷类银信合作也可“包装”成财产受益权投资产品。比如,某个企业自有某栋商业物业,信托公司可以设计一款信托产品投资于该物业的租金受益权,然后银行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投资于该信托产品。这样,银行仍然“曲线”满足了该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整个产品说明里见不到“贷款”、“信贷”等字样。
更有甚者,可以将贷款也包装成财产受益权投资产品。比如银行要对A企业发放贷款,先让一个资金富余的企业B(如央企的财务公司)向A贷款(可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然后信托公司发行一款信托产品投资于B企业对A企业债权的受益权,银行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投资于该信托产品。
一位资深业内人认为,“中国金融业的资产结构正在发生重构。储蓄存款加速向资产管理行业流动,推动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大发展。
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资深分析师付兵涛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就是银行之间争抢存款的一种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之为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浮)的一种预演。
存款利率将提高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步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深水区。银行为吸引存款,今后将会提高存款利率并推出高息理财产品。
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旦利率市场化,银行会作出两项反应。“为获得更多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或者推出一些高息理财产品,这样市民在银行存款就会获得更高利息,但银行的存款成本会增加。”
其实,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但是,这次并未涉及存款利率的放开问题。人民银行的解释是:“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但事实上,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早已经“自发开始”。这次被视为“钱荒”引爆点的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是存款市场化的最经典实践,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就此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制度的前面。真正的市场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议价权,同时放开民间借贷的利率,竞争力强的银行可以把存款利率适当上提,贷款利率自由下浮,缩小银行利差,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淘汰出信贷市场。
货币是银行的血液。毋庸讳言,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充足的存款资金是其发展的动力。然而,经历了6月最后一周高达2万多亿元的存款大冲刺后,7月第一周,中国银行体系不可避免迎来存款大搬家。权威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银行业存款已较上月末大幅减少了1.5万亿元左右,商业银行存款呈现出负增长状态。
存款“外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2008年5月突破50万亿元大关,2010年底突破80万亿元大关,去年11月突破90万亿元大关,过去半年多又增加了10万亿元左右规模。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称,最近三四年来,存款市场主要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存款增速呈持续放缓态势;其二,存款波动性加大,银行存款往往呈现出月末几天存款快速增长,月初又迅速流出的情况。
存款规模突破,却难掩商业银行对存款争夺的惨烈。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吸收储蓄存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少,为支撑迅猛增长的贷款,往往不约而同地在对公存款上下功夫,大量吸收对公存款,为贷款提供弹药。
从存款争夺的结果看,国有银行还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份额。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存款余额分别为14万亿、11.6万亿、9.9万亿、12万亿和3.9万亿元。五大行存款规模合计51.4万亿元。
接受采访的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对存款这类稳定的资金来源争夺会更加激烈。现在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我们又不能提高存款利率,给客户返点佣金或送个礼品,监管部门都要查处,只能靠发理财产品了。”北京一位股份行支行行长表示,“你不发理财,客户的钱马上搬家到其它银行,到时候,你不仅肉吃不到,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这位支行行长的话点破了其间存在的困境。
在这场以理财产品为“道具”的存款争夺战中,以股份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攻势猛烈,国有银行中,除了工行、建行,大都处于被动应战态势。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均出现存款大幅净流出,而中小银行成为吸存主力军。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小银行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半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556款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的42.03%。与此同时,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亦普遍高于大银行,一些3-7天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6%。
一位国有银行风险部总经理认为,股份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扩张的冲动又很强烈,所以开始大搞理财业务,与他们在存款上展开颠覆性的竞争。
靠短期理财产品“截留”存款,在前述股份制银行高管看来,是在“饮鸩止渴”,但无奈之处在于,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打破这个魔咒。
存款去哪了
历史上存款搬家在千亿以上规模的现象并不常见。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7年4月、10月及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国内住户存款均发生了多则近7000亿、少则1600多亿的搬家现象,存款大量转化为了银行理财资金。
存款“出逃”之后,在股市低迷、房地产限购的情况下,资金仍然找不到很好的出路,于是大量滞留银行体系,成为银行理财资金。
与此同时,“变种”的信贷类银信合作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创新。
比如银行目前热衷于发行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称产品投资于债券、票据、信托等。按照银监会的规定,组合投资类产品要按比例,计算其中银信合作的额度。“但实际上,银行不会告诉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也不一定能发现。”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经理说。
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因此成为这类隐秘的银信合作产品最好的藏身之处。在监管规定未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只要一款产品投资标的中涉及除信托贷款的其他领域,哪怕只有1%,也被视为组合类投资产品,不被计入表内。市面上在售或已售的此类产品大行其道,均宣称投资于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池,包括优质企业的受益权、信贷资产等,但几乎无一明示具体投资于哪家公司或项目。
另一种规避监管的办法是,借助信托的灵活功能,将信贷类银信合作也可“包装”成财产受益权投资产品。比如,某个企业自有某栋商业物业,信托公司可以设计一款信托产品投资于该物业的租金受益权,然后银行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投资于该信托产品。这样,银行仍然“曲线”满足了该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整个产品说明里见不到“贷款”、“信贷”等字样。
更有甚者,可以将贷款也包装成财产受益权投资产品。比如银行要对A企业发放贷款,先让一个资金富余的企业B(如央企的财务公司)向A贷款(可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然后信托公司发行一款信托产品投资于B企业对A企业债权的受益权,银行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投资于该信托产品。
一位资深业内人认为,“中国金融业的资产结构正在发生重构。储蓄存款加速向资产管理行业流动,推动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大发展。
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资深分析师付兵涛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就是银行之间争抢存款的一种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之为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浮)的一种预演。
存款利率将提高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步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深水区。银行为吸引存款,今后将会提高存款利率并推出高息理财产品。
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旦利率市场化,银行会作出两项反应。“为获得更多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或者推出一些高息理财产品,这样市民在银行存款就会获得更高利息,但银行的存款成本会增加。”
其实,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但是,这次并未涉及存款利率的放开问题。人民银行的解释是:“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但事实上,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早已经“自发开始”。这次被视为“钱荒”引爆点的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是存款市场化的最经典实践,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就此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制度的前面。真正的市场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议价权,同时放开民间借贷的利率,竞争力强的银行可以把存款利率适当上提,贷款利率自由下浮,缩小银行利差,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淘汰出信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