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主要的教育思潮或流派之一,其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不变的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教师在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注重学生的心智训练,使之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要素主义在美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关键词: 要素主义 教育流派 教育观点 存在的弊端
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要素主义是新传统教育学派中影响最大,最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的一个分支。它既是一种教育运动,又是一个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源于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的需求,也与当时科学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空前巨大。由于这场危机,加上对法西斯恐怖专政的恐慌,人们对主宰教育界的进步教育思潮产生了严重怀疑。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美国极为震惊。而在二战中美国士兵在操作一些先进武器时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足以看出他们文化水平太低,所有的一切都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人们一致认为,美国教育暴露出来的弊端,和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其展开了批评。而此时,作为进步主义代表的批判者,弥补了进步主义的缺陷,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要素主义便应运而生。
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钱德勒·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迈克尔·约翰·德米阿什克维奇(Micheal John Demiashkevich)和F.艾尔登·邵(F.Alden Shaw),其中,巴格莱是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最杰出的和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中所出现的众多问题,巴格莱认为教育应该首先负起责任,提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论,即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诞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人们发现了当时教育的软弱无能,对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1938年,“要素主义促进教育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正式形成。20世纪30年代末期,巴格莱领导了要素主义运动,对美国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要素主义复兴。40年代要素主义一度沉迷,几乎消逝。但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消息给了美国教育界巨大的震动,美国国内对进步主义的批评更趋激烈,要素主义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已经迷失了方向,此时要素主义的出现应时应景。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使要素主义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统治地位,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要素主义持续发展。要素主义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失去在教育界的统治地位,然而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向美国教育部长提出了一份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书,[1]这个报告要求加强新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延长学习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新的基础训练科目;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师待遇,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学业标准。[2]这个报告的要求符合要素主义的思想观念,推动了要素主义的发展。
二、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
要素主义,又被称为“精华主义”、“精粹主义”、“本质主义”“保守主义教育”和“传统主义教育”[3]等,是西方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有学者认为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教育运动。[4]这里的要素,英文是essentials或minimunessentials,也有人译为“精华”,[5]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
(一)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唯心主义思想。
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教育运动,而要素主义主要采用唯心主义的观念和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观念论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心灵优先于物质而存在;人们依靠心灵认识事物,身体属于心灵。要素主义由此观念出发,在教育上强调形式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心智训练,严格学业标准;在课程上以观念为主,注重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在课程中的地位。[6]
(二)要素主义教育目的——促进社会进步。
要素主义代表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主要在于文化的积累。人类遗传下来的共同经验,是文化的结晶。这些经验是在历史的考验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文化发展的核心。学校的使命就是将这些共同要素传递给学生,使其不但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而且最终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三)要素主义的课程内容——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
学生应当学习人类的“共同要素”,掌握一般原理,学习基础知识,受到科学规律的基本训练和“永恒真理”的熏陶。所以,传递文化要素是教育的核心。由此出发,要素主义者在课程设置上反对适应当前需要的课程,主张学校必须具备由人类知识精华组成的稳定的课程。面对当时教育软弱无力的实际状况,要素教育者认为积极强调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强调在课程实践中传递人类文化中基本要素;强调要加强和训练人的智慧因素,重视天才教育;强调教学的社会效率,提出重视教师的权威与教材的价值,这些都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素主义课程观提出的教育策略和教育主张受到政府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甚至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7]要素主义提倡学校向青年一代传递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不仅突出了社会文化知识的基本特点,而且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也是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学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四)要素主义学习方法——重视智力训练。
20世纪60年代,要素主义注重天才教育,重视对学生智力尤其是优秀智力的培养。里科弗认为:“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8]巴格莱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进行心智训练;在巴格莱看来,人的教育应该注意严格的理智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教育过程就是心智训练的过程,且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生可以在接受人类共同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的种族经验,这些经验体现出了人类文化中那些经久不变的共同要素。 (五)要素主义认为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与行为主义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相反,要素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是学生的引导者。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教师才能保证共同要素的传递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一点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同时他们对教师本身的自身素质要求也非常高。教师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适当的能力承担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三、要素主义教育存在的弊端
要素主义是一种教育运动,同时是一种教育理论,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虽不及进步主义在美国教育界的统治时间之长久,但是其对教育界的影响始终存在。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50年代到60年代复兴,到80年代持续发展,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始终影响着美国教育界发展。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思想,它的教育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并且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社会进步,重视天才教育,心智训练,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绝对地位和权威,但是要素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尽管它提出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传递给学生,但对于要素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要把教师放在教育的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对于实用主义“以儿童为中心的”的偏差有所纠正,但因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轻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发展。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尽管存在以上这些弊端,但其对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丽霞.论要素主义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龙岩学院学报,2006.7.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陆有锉.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95.
[4]金传宝.美国教育之要素主义的实际回归与展望[J].教育学报,2005,(2).
[5]钟佑洁,黄妍.新传统主义教育流派比较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6]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64.
[7]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3.
关键词: 要素主义 教育流派 教育观点 存在的弊端
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要素主义是新传统教育学派中影响最大,最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的一个分支。它既是一种教育运动,又是一个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源于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的需求,也与当时科学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空前巨大。由于这场危机,加上对法西斯恐怖专政的恐慌,人们对主宰教育界的进步教育思潮产生了严重怀疑。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美国极为震惊。而在二战中美国士兵在操作一些先进武器时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足以看出他们文化水平太低,所有的一切都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人们一致认为,美国教育暴露出来的弊端,和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其展开了批评。而此时,作为进步主义代表的批判者,弥补了进步主义的缺陷,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要素主义便应运而生。
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钱德勒·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迈克尔·约翰·德米阿什克维奇(Micheal John Demiashkevich)和F.艾尔登·邵(F.Alden Shaw),其中,巴格莱是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最杰出的和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中所出现的众多问题,巴格莱认为教育应该首先负起责任,提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论,即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诞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人们发现了当时教育的软弱无能,对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1938年,“要素主义促进教育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正式形成。20世纪30年代末期,巴格莱领导了要素主义运动,对美国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要素主义复兴。40年代要素主义一度沉迷,几乎消逝。但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消息给了美国教育界巨大的震动,美国国内对进步主义的批评更趋激烈,要素主义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已经迷失了方向,此时要素主义的出现应时应景。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使要素主义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统治地位,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要素主义持续发展。要素主义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失去在教育界的统治地位,然而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向美国教育部长提出了一份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书,[1]这个报告要求加强新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延长学习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新的基础训练科目;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师待遇,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学业标准。[2]这个报告的要求符合要素主义的思想观念,推动了要素主义的发展。
二、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
要素主义,又被称为“精华主义”、“精粹主义”、“本质主义”“保守主义教育”和“传统主义教育”[3]等,是西方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有学者认为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教育运动。[4]这里的要素,英文是essentials或minimunessentials,也有人译为“精华”,[5]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
(一)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唯心主义思想。
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教育运动,而要素主义主要采用唯心主义的观念和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观念论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心灵优先于物质而存在;人们依靠心灵认识事物,身体属于心灵。要素主义由此观念出发,在教育上强调形式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心智训练,严格学业标准;在课程上以观念为主,注重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在课程中的地位。[6]
(二)要素主义教育目的——促进社会进步。
要素主义代表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主要在于文化的积累。人类遗传下来的共同经验,是文化的结晶。这些经验是在历史的考验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文化发展的核心。学校的使命就是将这些共同要素传递给学生,使其不但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而且最终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三)要素主义的课程内容——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
学生应当学习人类的“共同要素”,掌握一般原理,学习基础知识,受到科学规律的基本训练和“永恒真理”的熏陶。所以,传递文化要素是教育的核心。由此出发,要素主义者在课程设置上反对适应当前需要的课程,主张学校必须具备由人类知识精华组成的稳定的课程。面对当时教育软弱无力的实际状况,要素教育者认为积极强调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强调在课程实践中传递人类文化中基本要素;强调要加强和训练人的智慧因素,重视天才教育;强调教学的社会效率,提出重视教师的权威与教材的价值,这些都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素主义课程观提出的教育策略和教育主张受到政府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甚至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7]要素主义提倡学校向青年一代传递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不仅突出了社会文化知识的基本特点,而且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也是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学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四)要素主义学习方法——重视智力训练。
20世纪60年代,要素主义注重天才教育,重视对学生智力尤其是优秀智力的培养。里科弗认为:“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8]巴格莱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进行心智训练;在巴格莱看来,人的教育应该注意严格的理智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教育过程就是心智训练的过程,且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生可以在接受人类共同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的种族经验,这些经验体现出了人类文化中那些经久不变的共同要素。 (五)要素主义认为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与行为主义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相反,要素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是学生的引导者。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教师才能保证共同要素的传递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一点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同时他们对教师本身的自身素质要求也非常高。教师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适当的能力承担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三、要素主义教育存在的弊端
要素主义是一种教育运动,同时是一种教育理论,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虽不及进步主义在美国教育界的统治时间之长久,但是其对教育界的影响始终存在。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50年代到60年代复兴,到80年代持续发展,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始终影响着美国教育界发展。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思想,它的教育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并且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社会进步,重视天才教育,心智训练,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绝对地位和权威,但是要素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尽管它提出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传递给学生,但对于要素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要把教师放在教育的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对于实用主义“以儿童为中心的”的偏差有所纠正,但因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轻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发展。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尽管存在以上这些弊端,但其对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丽霞.论要素主义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龙岩学院学报,2006.7.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陆有锉.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95.
[4]金传宝.美国教育之要素主义的实际回归与展望[J].教育学报,2005,(2).
[5]钟佑洁,黄妍.新传统主义教育流派比较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6]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64.
[7]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