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清香,本名井芬清,曾获青海省第七届文学艺术奖。在《诗刊》 《星星·散文诗》《青海湖》《诗江南》《嘉应文学》等多家刊物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数百首(篇),作品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文集,著有诗集《清香集》《浅蓝色的时光》。
我和都海成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清晨。
我在一夜大雨中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对于身体不便的我们,这样的天气无疑增加了出行的难度。
天刚刚亮,要来接我的雪人姐姐问我:“这么大的雨你还去不去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对雪人姐姐说:“既然答应了要去参加,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要去。”其实,雪人姐姐患有儿麻,她也担心那么大的雨,她拖着一条软弱无力的腿能不能把我安全地搀扶出家门。好在细心的雪人姐姐又叫了两个朋友一起来接我,我在她们的帮助下顺利赶到了会议的地点——省残联会议中心。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们进去时,都海成已经在家人的陪伴下先于我们到达会场。我知道他住在湟中,比我们远多了。在那样的坏天气里,他先于我们到达,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守时的人。为了轮椅不挡住开会人员入座,他特意让妹妹把他的轮椅推到会议室的最后一角。
虽然我早就知道都海成的身体状况,但看到瘦弱的他,我还是吃了一惊。他比我想象的还要瘦弱,脸色发黄,双臂、双腿都已经严重萎缩。好在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人看起来还是比较清爽和精神。因为他颈椎受伤,不能直着身子坐在轮椅上,他斜躺在轮椅上,腿上还盖了毛毯,他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说:“坐直了我就喘不过气来。”
都海成的身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那天我们加了QQ,从那以后,我和他也会抽空聊上几句。在聊天中我还得知因为长时间躺在床上,他的身体极度怕冷,他的手脚常常冰冷如石头。只有炎热的夏天里,他的身体才会感到一丝温暖。这就导致他经常感冒,一感冒就要挂点滴,否则难以痊愈。也因为长期卧床,他的消化功能很差,他每天只吃清淡的两顿饭。为了防止褥疮,他身下垫着用油菜籽特制的“褥子”。
他家住在农村,冬天只有靠煤炉取暖,白天天气晴朗还好一些,到了晚上炉子封了,他就冷得整晚睡不好,他对我说:“我最怕过冬天了,身子整天冰得好像泼了凉水一样,还特别容易感冒,对我是一种煎熬。冬天的冷也严重影响了我的写作。”在冬天,都海成时常盖两床厚厚的棉被,棉被的中间插上电褥子,最上面还得加盖一条毛毯。
好在在去年,湟中区政府为他在多巴解决了一套公租房,这套房子是有暖气的楼房,都海成高兴地对我说:“我再也不用怕冬天来临,在冬天也可以专心写作了。”
他说,有一年,好心的妹妹为了让他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把他固定在副驾驶座上去青海湖旅游了一趟,没想到回来后他的身体疲乏至极,整整几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陷入无比的疼痛之中,让他再也不敢有出远门的奢望了。
即使这样,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硬是擎举起梦想的火炬,用萎缩的双手夹着铅笔敲打键盘,耗时七年,完成并出版了63万字的长篇小说《追梦》。且不说都海成艰难的写作过程,2019年年底,他的47万字的长篇小说《醒》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著名军旅作家祁建青作序,中国青年出版社给这本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出版本书,是文学出版围绕中心工作,践行初心,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本书几经修改,达到出版水平,这对于一个只能用没有知觉的双手夹着铅笔敲电脑打字的人来说,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非常不简单。作品中不仅有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也有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与这些年的变化。同时,作者结合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从上学难、出行难、娶妻难、吃水难、就医难等方面给大家讲述了一个重点贫困村如何脱贫,以及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和团结的故事。这部小说,立意鲜明,主题积极,属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堪称青海版《平凡的世界》。
活着就要为梦想奋斗
都海成,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为湟中区作协会员。2017年被省团委评选为青海“向上向善好青年”,入选中残联“2017年度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18年荣获 “全省自强模范”称号和团中央 “2018中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长篇小说《追梦》荣获第二十六届“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奖优秀奖。
都海成于1980年9月出生在湟中共和镇河湾村,他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在父母的关爱下,他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海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离家很近的多巴中学。
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他只能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医生或老师。可事与愿违,高一没上一个月就因贫困而辍学了,少年的理想随之破灭。当含泪走出校门时,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因心中笃信除了上学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出人头地。于是,决定用双手来改变命运。
端盘子、扫大街、背石头、扛水泥,两年下来钱没挣多少,手掌的老茧倒是结了一层又一层。虽然每天疲惫不堪,但内心却无比开心,似乎看到了用汗水浇灌的梦想正一天天长大。然而,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时,一次意外降临了,使他含苞待放的梦想瞬间凋零。
也是在那一年的夏天,他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公园玩耍,几个青年人在湖畔打打闹闹时,都海成不慎掉入水中。都海成說:“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浑身没有知觉,医生说我高位截瘫。” 说完这句话后,他也许想起了那一刻,稍微镇定了一下又说道:“我溺水失去知觉后,伙伴们都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施救,他们把昏迷的我从脚脖处倒提起来抖动身体控水,没想到在慌乱中伤到了我的颈椎。”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医生建议家人放弃治疗,可父母说什么也不肯,说砸锅卖铁也要救他。家里本就一贫如洗,为凑高额的医药费,父母求遍了亲友,想尽了办法。出院回到家中,父母等待那永不来临的奇迹,而他整日自言自语、莫名大叫,每当发病时,只能靠安定和杜冷丁,才能静静睡去。 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对于叫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的绝望感受,他想没人能比他的父母更有体会了。而对于生不如死的感受,相信也没几个人能像他一样感同身受。人间悲剧,莫过于此!
难道,这就是那个祖辈们谈论的,终究无法改变的命运吗?
无论该不该,都已经发生了,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大家都说这就是他的命运。在亲戚朋友们的表情和话语中,隐隐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他活不长了。因此,家人也悄悄给他准备好了后事。
未料,他不仅活了下来,还一天天清醒过来,不再疯癫。这让陪他走过黑夜的爹娘也始料不及,他们擦干眼泪,终于露出了笑容。
谁怀疑生命的赤诚,谁就是死神的奴隶。他是活了,人也清醒了,但心却碎了。这样一动不动地躺着,他觉得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像一具木乃伊。还不如被埋进黄土里。
为求解脱自己,也让父母解脱,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他连结束自己生命的能力都没有。无法割腕、无法服药、无法投河,只能绝食了。三天水米未进,眼看着就要去极乐世界了,可母亲端着碗跪在床前,哭着劝他说:“要活一起活,要死一块死!”肝肠寸断的他,怎能忍心离去。
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父母就是他身边的天使!
他又一次活了下来,开始面对自己,也面对活着的痛苦、绝望、空虚、孤独……
为了排解他的孤独,也避免他再走极端和精神崩溃,家人找来了一些书给他解闷儿。
那一年假期,和都海成同龄、正在上大学的姑姑来看他,送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面对悲苦的命运是怎样艰苦奋斗的经历。他的成长道路告诉都海成,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才会创造出奇迹。
都海成双手没有知觉不能动,只能让家人陪着他读书。每看完一页,家人都会给他翻书。就这样,花了几个月时间,他认真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与保尔·柯察金为伴的日子里,都海成逐渐安静了下来,有了重生的勇气。“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从那时起,都海成开始思考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都海成爱上了书,书籍成为他的支柱,他的生命变得丰富起来。每天上午,都海成都用最好的时间来看书。“很多书里好像都有自己的影子,我甚至比他们更幸运。”《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只要拿到手的书,他都会仔细阅读,自己的书不够了,就想方设法从亲戚朋友处借书看。每看一本书,都海成都觉得心灵的窗口在打开,“好像心里有亮光透进来”。
因手指不能活动,都海成看书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帮忙。经常是母亲举着书,放在他眼前,等他读完一页后,帮他翻页。但是农忙的时候,别说陪都海成看书了,家里农活儿都忙不过来,母亲给都海成做了一个高一点的枕头,将书放在枕头上。可即使这样,都海成还是自己无法翻书。有时候家里人太忙,当他看完一页后,不得不在床上等上大半天。但都海成每天都坚持读书,“每天读上几页书,心里就不慌,脑子也不乱想。”
他发现只有书籍,能使他安靜下来并引导他思考人生及生命的意义,亲戚同学带书给他,在自己不能翻书的情况下,靠着家人的帮助,他看了很多名著,《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深,这些书里好像有自己的影子,并逐渐引导自己开始反思人生。”
向梦想挺进
随着读书的增多,都海成的疑问也逐渐被解开。看书加上自己的思考,都海成有了很多的感受,他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可是双手不能活动,怎么写呢?经一年构思,一部长篇小说的雏形已经在脑海里呼之欲出了。当他告诉家人这个想法时,一个个都被吓到了,觉得他异想天开,一个个笑道:“你连一个手指头都动不了,咋写?”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决心克服所有困难,要把承载他梦想的小说写出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心甘情愿。后来,因颈椎受过伤用嘴写的确不现实,还得靠两只失去知觉而萎缩的双手了。对他来说,两只手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别无选择,他还就不相信它们只是个摆设,金字塔不就是用手垒起来的吗?长城也不就是用手修建的吗?尽管他的双手已失去知觉,可他还就不信了!
他拿起笔来,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那么艰难,每一次失败都令他深受挫败感。可他依然坚持,不受控制的笔尖,好几次险些戳坏眼睛,脸颊也被多次划破,留下了一道道的伤痕。
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练习,终于能做到控制住铅笔了,又过了三个月,学会了点横撇捺,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艰难地写出了小说大纲。当看到他用没有知觉的两只手夹着铅笔写字,再看到几千字的小说大纲时,几个叔叔都惊叹不已,佩服他的毅力,并坚信他一定能写出小说来。家人们的鼓励,使他更加勇敢,更加自信。
歪歪扭扭的字虽然能写了,但每天最多只能写200个,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这个节奏要到猴年马月呀。因此,在同学的建议下,父母凑钱买了一台旧笔记本电脑,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台电脑为他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了这个好帮手,他的追梦之旅才算真正开始。用铅笔敲键盘的过程尽管不易,但至少不用把大量时间花在一笔一划上,一切变得越来越可行了。随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从此,都海成开始了他用铅笔敲字的写作生涯。他为什么要用铅笔敲键盘呢?是因为他的手指够不到全部按键。这让他又陷入了困境。一次,他看到侄女写作业时用的铅笔,忽然灵机一动——用铅笔一个键一个键地敲不就行了吗?可当他真正拿起铅笔敲键盘时,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笔头打滑,每次都敲不出他想写的字。经过反复探索,家人在铅笔末端裹了层塑胶,这样才能用手拿着铅笔,用铅笔头敲击键盘打字,才开始了他的敲字创作。有媒体记者形容他创作的情形:“他侧着脸,瞪着大大的眼睛,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眼角的血丝清晰可见。他的左臂从头顶举到右侧,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铅笔,艰难地在键盘上敲出一个个汉字”。 都海成从最初每天敲50个字,到后期每天能敲出1000个字,就这样,他用三年的时间,创作出了98万字的长篇小说《追梦人生记》。都海成的叔叔是一名大学老师,每当写作有进展时,他总会先给叔叔看书稿,看完90多万字的《追梦人生记》初稿后,叔叔建议他精简内容,修改后找机会出版。都海成又花了7个月时间,将小说初稿删了近一半字数,并将书名改成《追梦》。最后将该小说压缩成56万字后出版。
都海成说:“这部小说虽不完美,但字字承载着我全部的身心,句句凝聚着我生命的力量,对我极具意义。它证明了我不是废物,证明了人的生命会创造奇迹。”一时间,他成了家族和村里的“名人”,媒体和各部门领导闻之而来,大家都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自强不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梦想是生命的动力,梦想是人生的激情;梦想是希望的田野,梦想是隐形的翅膀;生命因梦想而变得璀璨,人生因梦想而充满色彩;有了梦想才会缔造辉煌,有了梦想才能谱写传奇!”都海成在《追梦》中写道。
《追梦》初稿拿到青海人民出版社,被编辑看中,可出版费是个不小的数目。得知都海成的情况后,出版社给予他一定的优惠,同时,身边的爱心人士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部倾注着都海成心血的书终于问世。“太高兴了,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的出生,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都海成高兴地说。
构思一年,练打字一年,写作三年,修改近一年,出版社申请书号一年,一共花了七年时间。凝结了他心血的《追梦》才捧在了读者的手中。
在《追梦》这部长篇小说中,一个犯事离家出走的少年历经坎坷成为了大富豪,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空虚,最后走向公益之路,寻到了心灵真正的慰藉。都海成借主人公寻梦、追梦、筑梦、圆梦历程,凝重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他说:“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能挣多少钱、能当多大的官,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如何让自己生存的更有意义。这种价值应该体现在如何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如何去做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事。”
都海成的《追梦》出版后,社会各方也在为书籍的销售想尽一切办法。团青海省委联合青海省交通广播第一时间开展了义卖活动,向全省青少年介绍都海成的感人事迹,同时,也发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帮助他卖书。团青海省委授予都海成“青海省向善向上好青年”荣誉称号,并录制专题视频,在“圆梦中国人”宣讲活动中宣传他的事迹和新书。
都海成在拿到新书后,首先想到了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些热心人,因为行动不便,他让家人拿着出版的《追梦》,前往曾经帮助过他的各个单位送书致谢。
《追梦》的出版,让都海成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四面八方各界朋友的关爱。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为了感谢帮助他的人,都海成决定回报社会,他决定加入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社,成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同时成为服务社微信公众号的专栏作家。他说:“我虽然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我可以用文字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为梦想插上翅膀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海成的身体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因为一直躺在床上不活动,他的消化系统受到严重影响,面条、杂面、肉之類的食物他都不能吃,只能吃点清淡的菜。如此,他的身体极度缺乏营养。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天,他会冷得浑身发抖,母亲灌几个热水袋放在他身上。到了冬天,都海成又经常感冒,浑身发烫。
由于没有知觉,都海成也受了不少罪。“喝开水时,总觉得开水很凉,每次喝完刚倒的开水后,他嘴巴里面都烫溃烂了。”说起这些,母亲李云兰的眼里含满泪水。
长时间打字,使得都海成的胳膊和脖子酸疼难忍,因眼睛与电脑屏幕离得太近,都海成的视力严重下降,有时候看电脑太久,他甚至感到头晕眼花。
可即便这样,他仍然忍着身体的疼痛继续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醒》。“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在充满希望的日子里,都海成依然埋首苦读,依然笔耕不辍。“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悲的,像我这样躺在床上的人没有梦想,就没有生活的意义。”在都海成看来,一个人必须要有梦想,追梦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希望。
第一本书出版后,读者对其给予的肯定,让都海成树立了一些信心。他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一些。在创作的间隙,只要天气晴好,他会坐上轮椅,走出院子欣赏村子里的美景。他还去过几次西宁,为这些年来西宁巨大的变化所震撼。可当他在西宁找书店联系售书时,发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店遍布全市,唯独书店寥寥无几,都海成也为此耿耿于怀。
朋友也劝他去写那些网络玄幻类小说,挣些稿费补贴家用。但他不愿意,他非常反感没有灵魂的东西,反对那些为了拼字数、挣稿费而拼凑的文字。他说:“写文章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融合进去,就要体现自己的魂灵所在,就要让人从中读出道理来。钱,不是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更要让人通过你的文章感受到这种价值。”
经过四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2019年年底,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醒》即将付梓。但因受疫情影响,《醒》这部小说在2020年金秋时节才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也是好事多磨吧。
在《醒》这部长篇小说中,讲述在这个新时代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在努力脱贫的同时,一直寻找人生正途的故事。
著名作家祁建青在《醒》的序言中写道:“《醒》标题寓意含蓄而显现:人生贵在找准航标握紧航舵。在通过躯体而进入的精神世界,一场意志理想的角力对决,唯有知难而上。这便是作品的面目及来历:呕心锤炼之所得,泣血盛开之所创。生命哪有二次?立身于生我养我的乡土和催人奋进的时代,甘于认命一筹莫展,岂是我想要的人生?不,我要报答你们。这便是小说醒目入心的文本含义。”
2020年4月18日下午,春光明媚,花开粲然。我到都海成在湟中多巴的家中采访了他。我知道,从2月初都海成一直在生病,春节期间因为高烧不退还住了院,可是过了一个月后,他又再次感冒并引起肺部感染在家挂了十天的点滴。我们去的时候他还在输氧,他说他呼吸有些困难。 他家住在31楼,这在高原,也算是高原中的高原了,这也是他人生和精神到达的高度。他已经截瘫在床、躺了整整21年,这是进门后他母亲告诉我的。
躺在床上的都海成,在烧着暖气的屋子里依然盖着两床厚厚的棉被,两床棉被中间还加了一个电热毯,就这样,他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重感冒两次。
因为生病过久,海成的气色很差,但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许多:他的清澈,他的坚韧,他的不屈,甚至他的无奈。我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还会继续写长篇吗?他告诉我:“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再写长篇了,但我还会写下去。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不管怎样我都持一颗本真而纯洁的心,以苦难为作料、以梦想为翅膀,在这美好的新时代,让我的生命与梦想一起飞。”
接着他告诉我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38万字的《纸飞机》已完稿。望着他蜡黄的脸,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三部长篇,200万字的创作,对身强力壮的人都绝非易事。而他却是用夹在手指中间的一根铅笔一下一下敲出来的。这200万字,每一个字都是他汗水和心血的凝结,每一个字都是他对厄运的抗争与呐喊。
今天到他家采访,看见他打字艰难不说,他躺在一张单人床上,电脑就放在离他眼睛几厘米的枕头边上,电脑的辐射对身体的伤害也是他身体不好的主因。可是,又有什么法子呢?他再抗争,也抗争不过这些。
我问他这些年写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告诉我:“写作的这十年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应该属不断进步和领悟的更多更深了,从而让我更加坚强、乐观、豁达了。”
都海成不向命运低头,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收获着生命的绚丽。他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那个小山村、传遍了湟中,传遍了青海省,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团青海省委了解到都海成的遭遇后,前往他家中看望慰问,并将都海成作为结对帮扶的青年,保持长期联系。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掌握写作知识,坚持创作不动摇,终于用自己的心血浇开了绚烂的梦想之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那些曾经对他说过“都已经这样了还学个啥,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的人,也由衷地对他伸出了大拇指。
2020年10月14日,都海成做客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把自己自强不息的故事带给全国电视观众,他的真情讲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他的事迹,也让在场的许多人潸然泪下。
这次北京之行,开启了他人生中的許多第一次,他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公交车、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见并乘坐便携无障碍梯、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上演播大厅、第一次吃央视工作餐……有了这么多第一次,我也该开始新的一种生活了。”
2021年5月16日,第三十一个全国助残日之际,为进一步关心、支持、帮助残障作家,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献爱心,青海省作协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作协职能相结合,在青海美术馆为我省身残志坚的青年作家都海成举办了新作长篇小说《醒》作品分享会,让这位艰辛创作的残障作家切实感受到了组织和社会的温暖。
都海成说:“在苦难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面对,也学会了乐观与豁然。在梦想的支撑下,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残疾只是一种形式,发现真我,活出多彩人生;欣赏真我,开创璀璨未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只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尽力去绽放自己,最终破茧成蝶!”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坚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海成以眼前拥有的每一缕阳光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我和都海成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清晨。
我在一夜大雨中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对于身体不便的我们,这样的天气无疑增加了出行的难度。
天刚刚亮,要来接我的雪人姐姐问我:“这么大的雨你还去不去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对雪人姐姐说:“既然答应了要去参加,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要去。”其实,雪人姐姐患有儿麻,她也担心那么大的雨,她拖着一条软弱无力的腿能不能把我安全地搀扶出家门。好在细心的雪人姐姐又叫了两个朋友一起来接我,我在她们的帮助下顺利赶到了会议的地点——省残联会议中心。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们进去时,都海成已经在家人的陪伴下先于我们到达会场。我知道他住在湟中,比我们远多了。在那样的坏天气里,他先于我们到达,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守时的人。为了轮椅不挡住开会人员入座,他特意让妹妹把他的轮椅推到会议室的最后一角。
虽然我早就知道都海成的身体状况,但看到瘦弱的他,我还是吃了一惊。他比我想象的还要瘦弱,脸色发黄,双臂、双腿都已经严重萎缩。好在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人看起来还是比较清爽和精神。因为他颈椎受伤,不能直着身子坐在轮椅上,他斜躺在轮椅上,腿上还盖了毛毯,他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说:“坐直了我就喘不过气来。”
都海成的身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那天我们加了QQ,从那以后,我和他也会抽空聊上几句。在聊天中我还得知因为长时间躺在床上,他的身体极度怕冷,他的手脚常常冰冷如石头。只有炎热的夏天里,他的身体才会感到一丝温暖。这就导致他经常感冒,一感冒就要挂点滴,否则难以痊愈。也因为长期卧床,他的消化功能很差,他每天只吃清淡的两顿饭。为了防止褥疮,他身下垫着用油菜籽特制的“褥子”。
他家住在农村,冬天只有靠煤炉取暖,白天天气晴朗还好一些,到了晚上炉子封了,他就冷得整晚睡不好,他对我说:“我最怕过冬天了,身子整天冰得好像泼了凉水一样,还特别容易感冒,对我是一种煎熬。冬天的冷也严重影响了我的写作。”在冬天,都海成时常盖两床厚厚的棉被,棉被的中间插上电褥子,最上面还得加盖一条毛毯。
好在在去年,湟中区政府为他在多巴解决了一套公租房,这套房子是有暖气的楼房,都海成高兴地对我说:“我再也不用怕冬天来临,在冬天也可以专心写作了。”
他说,有一年,好心的妹妹为了让他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把他固定在副驾驶座上去青海湖旅游了一趟,没想到回来后他的身体疲乏至极,整整几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陷入无比的疼痛之中,让他再也不敢有出远门的奢望了。
即使这样,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硬是擎举起梦想的火炬,用萎缩的双手夹着铅笔敲打键盘,耗时七年,完成并出版了63万字的长篇小说《追梦》。且不说都海成艰难的写作过程,2019年年底,他的47万字的长篇小说《醒》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著名军旅作家祁建青作序,中国青年出版社给这本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出版本书,是文学出版围绕中心工作,践行初心,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本书几经修改,达到出版水平,这对于一个只能用没有知觉的双手夹着铅笔敲电脑打字的人来说,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非常不简单。作品中不仅有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也有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与这些年的变化。同时,作者结合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从上学难、出行难、娶妻难、吃水难、就医难等方面给大家讲述了一个重点贫困村如何脱贫,以及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和团结的故事。这部小说,立意鲜明,主题积极,属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堪称青海版《平凡的世界》。
活着就要为梦想奋斗
都海成,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为湟中区作协会员。2017年被省团委评选为青海“向上向善好青年”,入选中残联“2017年度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18年荣获 “全省自强模范”称号和团中央 “2018中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长篇小说《追梦》荣获第二十六届“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奖优秀奖。
都海成于1980年9月出生在湟中共和镇河湾村,他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在父母的关爱下,他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海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离家很近的多巴中学。
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他只能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医生或老师。可事与愿违,高一没上一个月就因贫困而辍学了,少年的理想随之破灭。当含泪走出校门时,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因心中笃信除了上学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出人头地。于是,决定用双手来改变命运。
端盘子、扫大街、背石头、扛水泥,两年下来钱没挣多少,手掌的老茧倒是结了一层又一层。虽然每天疲惫不堪,但内心却无比开心,似乎看到了用汗水浇灌的梦想正一天天长大。然而,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时,一次意外降临了,使他含苞待放的梦想瞬间凋零。
也是在那一年的夏天,他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公园玩耍,几个青年人在湖畔打打闹闹时,都海成不慎掉入水中。都海成說:“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浑身没有知觉,医生说我高位截瘫。” 说完这句话后,他也许想起了那一刻,稍微镇定了一下又说道:“我溺水失去知觉后,伙伴们都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施救,他们把昏迷的我从脚脖处倒提起来抖动身体控水,没想到在慌乱中伤到了我的颈椎。”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医生建议家人放弃治疗,可父母说什么也不肯,说砸锅卖铁也要救他。家里本就一贫如洗,为凑高额的医药费,父母求遍了亲友,想尽了办法。出院回到家中,父母等待那永不来临的奇迹,而他整日自言自语、莫名大叫,每当发病时,只能靠安定和杜冷丁,才能静静睡去。 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对于叫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的绝望感受,他想没人能比他的父母更有体会了。而对于生不如死的感受,相信也没几个人能像他一样感同身受。人间悲剧,莫过于此!
难道,这就是那个祖辈们谈论的,终究无法改变的命运吗?
无论该不该,都已经发生了,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大家都说这就是他的命运。在亲戚朋友们的表情和话语中,隐隐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他活不长了。因此,家人也悄悄给他准备好了后事。
未料,他不仅活了下来,还一天天清醒过来,不再疯癫。这让陪他走过黑夜的爹娘也始料不及,他们擦干眼泪,终于露出了笑容。
谁怀疑生命的赤诚,谁就是死神的奴隶。他是活了,人也清醒了,但心却碎了。这样一动不动地躺着,他觉得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像一具木乃伊。还不如被埋进黄土里。
为求解脱自己,也让父母解脱,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他连结束自己生命的能力都没有。无法割腕、无法服药、无法投河,只能绝食了。三天水米未进,眼看着就要去极乐世界了,可母亲端着碗跪在床前,哭着劝他说:“要活一起活,要死一块死!”肝肠寸断的他,怎能忍心离去。
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父母就是他身边的天使!
他又一次活了下来,开始面对自己,也面对活着的痛苦、绝望、空虚、孤独……
为了排解他的孤独,也避免他再走极端和精神崩溃,家人找来了一些书给他解闷儿。
那一年假期,和都海成同龄、正在上大学的姑姑来看他,送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面对悲苦的命运是怎样艰苦奋斗的经历。他的成长道路告诉都海成,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才会创造出奇迹。
都海成双手没有知觉不能动,只能让家人陪着他读书。每看完一页,家人都会给他翻书。就这样,花了几个月时间,他认真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与保尔·柯察金为伴的日子里,都海成逐渐安静了下来,有了重生的勇气。“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从那时起,都海成开始思考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都海成爱上了书,书籍成为他的支柱,他的生命变得丰富起来。每天上午,都海成都用最好的时间来看书。“很多书里好像都有自己的影子,我甚至比他们更幸运。”《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只要拿到手的书,他都会仔细阅读,自己的书不够了,就想方设法从亲戚朋友处借书看。每看一本书,都海成都觉得心灵的窗口在打开,“好像心里有亮光透进来”。
因手指不能活动,都海成看书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帮忙。经常是母亲举着书,放在他眼前,等他读完一页后,帮他翻页。但是农忙的时候,别说陪都海成看书了,家里农活儿都忙不过来,母亲给都海成做了一个高一点的枕头,将书放在枕头上。可即使这样,都海成还是自己无法翻书。有时候家里人太忙,当他看完一页后,不得不在床上等上大半天。但都海成每天都坚持读书,“每天读上几页书,心里就不慌,脑子也不乱想。”
他发现只有书籍,能使他安靜下来并引导他思考人生及生命的意义,亲戚同学带书给他,在自己不能翻书的情况下,靠着家人的帮助,他看了很多名著,《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深,这些书里好像有自己的影子,并逐渐引导自己开始反思人生。”
向梦想挺进
随着读书的增多,都海成的疑问也逐渐被解开。看书加上自己的思考,都海成有了很多的感受,他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可是双手不能活动,怎么写呢?经一年构思,一部长篇小说的雏形已经在脑海里呼之欲出了。当他告诉家人这个想法时,一个个都被吓到了,觉得他异想天开,一个个笑道:“你连一个手指头都动不了,咋写?”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决心克服所有困难,要把承载他梦想的小说写出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心甘情愿。后来,因颈椎受过伤用嘴写的确不现实,还得靠两只失去知觉而萎缩的双手了。对他来说,两只手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别无选择,他还就不相信它们只是个摆设,金字塔不就是用手垒起来的吗?长城也不就是用手修建的吗?尽管他的双手已失去知觉,可他还就不信了!
他拿起笔来,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那么艰难,每一次失败都令他深受挫败感。可他依然坚持,不受控制的笔尖,好几次险些戳坏眼睛,脸颊也被多次划破,留下了一道道的伤痕。
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练习,终于能做到控制住铅笔了,又过了三个月,学会了点横撇捺,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艰难地写出了小说大纲。当看到他用没有知觉的两只手夹着铅笔写字,再看到几千字的小说大纲时,几个叔叔都惊叹不已,佩服他的毅力,并坚信他一定能写出小说来。家人们的鼓励,使他更加勇敢,更加自信。
歪歪扭扭的字虽然能写了,但每天最多只能写200个,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这个节奏要到猴年马月呀。因此,在同学的建议下,父母凑钱买了一台旧笔记本电脑,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台电脑为他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了这个好帮手,他的追梦之旅才算真正开始。用铅笔敲键盘的过程尽管不易,但至少不用把大量时间花在一笔一划上,一切变得越来越可行了。随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从此,都海成开始了他用铅笔敲字的写作生涯。他为什么要用铅笔敲键盘呢?是因为他的手指够不到全部按键。这让他又陷入了困境。一次,他看到侄女写作业时用的铅笔,忽然灵机一动——用铅笔一个键一个键地敲不就行了吗?可当他真正拿起铅笔敲键盘时,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笔头打滑,每次都敲不出他想写的字。经过反复探索,家人在铅笔末端裹了层塑胶,这样才能用手拿着铅笔,用铅笔头敲击键盘打字,才开始了他的敲字创作。有媒体记者形容他创作的情形:“他侧着脸,瞪着大大的眼睛,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眼角的血丝清晰可见。他的左臂从头顶举到右侧,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铅笔,艰难地在键盘上敲出一个个汉字”。 都海成从最初每天敲50个字,到后期每天能敲出1000个字,就这样,他用三年的时间,创作出了98万字的长篇小说《追梦人生记》。都海成的叔叔是一名大学老师,每当写作有进展时,他总会先给叔叔看书稿,看完90多万字的《追梦人生记》初稿后,叔叔建议他精简内容,修改后找机会出版。都海成又花了7个月时间,将小说初稿删了近一半字数,并将书名改成《追梦》。最后将该小说压缩成56万字后出版。
都海成说:“这部小说虽不完美,但字字承载着我全部的身心,句句凝聚着我生命的力量,对我极具意义。它证明了我不是废物,证明了人的生命会创造奇迹。”一时间,他成了家族和村里的“名人”,媒体和各部门领导闻之而来,大家都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自强不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梦想是生命的动力,梦想是人生的激情;梦想是希望的田野,梦想是隐形的翅膀;生命因梦想而变得璀璨,人生因梦想而充满色彩;有了梦想才会缔造辉煌,有了梦想才能谱写传奇!”都海成在《追梦》中写道。
《追梦》初稿拿到青海人民出版社,被编辑看中,可出版费是个不小的数目。得知都海成的情况后,出版社给予他一定的优惠,同时,身边的爱心人士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部倾注着都海成心血的书终于问世。“太高兴了,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的出生,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都海成高兴地说。
构思一年,练打字一年,写作三年,修改近一年,出版社申请书号一年,一共花了七年时间。凝结了他心血的《追梦》才捧在了读者的手中。
在《追梦》这部长篇小说中,一个犯事离家出走的少年历经坎坷成为了大富豪,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空虚,最后走向公益之路,寻到了心灵真正的慰藉。都海成借主人公寻梦、追梦、筑梦、圆梦历程,凝重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他说:“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能挣多少钱、能当多大的官,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如何让自己生存的更有意义。这种价值应该体现在如何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如何去做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事。”
都海成的《追梦》出版后,社会各方也在为书籍的销售想尽一切办法。团青海省委联合青海省交通广播第一时间开展了义卖活动,向全省青少年介绍都海成的感人事迹,同时,也发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帮助他卖书。团青海省委授予都海成“青海省向善向上好青年”荣誉称号,并录制专题视频,在“圆梦中国人”宣讲活动中宣传他的事迹和新书。
都海成在拿到新书后,首先想到了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些热心人,因为行动不便,他让家人拿着出版的《追梦》,前往曾经帮助过他的各个单位送书致谢。
《追梦》的出版,让都海成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四面八方各界朋友的关爱。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为了感谢帮助他的人,都海成决定回报社会,他决定加入春之语志愿者服务社,成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同时成为服务社微信公众号的专栏作家。他说:“我虽然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我可以用文字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为梦想插上翅膀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海成的身体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因为一直躺在床上不活动,他的消化系统受到严重影响,面条、杂面、肉之類的食物他都不能吃,只能吃点清淡的菜。如此,他的身体极度缺乏营养。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天,他会冷得浑身发抖,母亲灌几个热水袋放在他身上。到了冬天,都海成又经常感冒,浑身发烫。
由于没有知觉,都海成也受了不少罪。“喝开水时,总觉得开水很凉,每次喝完刚倒的开水后,他嘴巴里面都烫溃烂了。”说起这些,母亲李云兰的眼里含满泪水。
长时间打字,使得都海成的胳膊和脖子酸疼难忍,因眼睛与电脑屏幕离得太近,都海成的视力严重下降,有时候看电脑太久,他甚至感到头晕眼花。
可即便这样,他仍然忍着身体的疼痛继续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醒》。“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在充满希望的日子里,都海成依然埋首苦读,依然笔耕不辍。“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悲的,像我这样躺在床上的人没有梦想,就没有生活的意义。”在都海成看来,一个人必须要有梦想,追梦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希望。
第一本书出版后,读者对其给予的肯定,让都海成树立了一些信心。他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一些。在创作的间隙,只要天气晴好,他会坐上轮椅,走出院子欣赏村子里的美景。他还去过几次西宁,为这些年来西宁巨大的变化所震撼。可当他在西宁找书店联系售书时,发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店遍布全市,唯独书店寥寥无几,都海成也为此耿耿于怀。
朋友也劝他去写那些网络玄幻类小说,挣些稿费补贴家用。但他不愿意,他非常反感没有灵魂的东西,反对那些为了拼字数、挣稿费而拼凑的文字。他说:“写文章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融合进去,就要体现自己的魂灵所在,就要让人从中读出道理来。钱,不是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更要让人通过你的文章感受到这种价值。”
经过四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2019年年底,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醒》即将付梓。但因受疫情影响,《醒》这部小说在2020年金秋时节才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也是好事多磨吧。
在《醒》这部长篇小说中,讲述在这个新时代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在努力脱贫的同时,一直寻找人生正途的故事。
著名作家祁建青在《醒》的序言中写道:“《醒》标题寓意含蓄而显现:人生贵在找准航标握紧航舵。在通过躯体而进入的精神世界,一场意志理想的角力对决,唯有知难而上。这便是作品的面目及来历:呕心锤炼之所得,泣血盛开之所创。生命哪有二次?立身于生我养我的乡土和催人奋进的时代,甘于认命一筹莫展,岂是我想要的人生?不,我要报答你们。这便是小说醒目入心的文本含义。”
2020年4月18日下午,春光明媚,花开粲然。我到都海成在湟中多巴的家中采访了他。我知道,从2月初都海成一直在生病,春节期间因为高烧不退还住了院,可是过了一个月后,他又再次感冒并引起肺部感染在家挂了十天的点滴。我们去的时候他还在输氧,他说他呼吸有些困难。 他家住在31楼,这在高原,也算是高原中的高原了,这也是他人生和精神到达的高度。他已经截瘫在床、躺了整整21年,这是进门后他母亲告诉我的。
躺在床上的都海成,在烧着暖气的屋子里依然盖着两床厚厚的棉被,两床棉被中间还加了一个电热毯,就这样,他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重感冒两次。
因为生病过久,海成的气色很差,但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许多:他的清澈,他的坚韧,他的不屈,甚至他的无奈。我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还会继续写长篇吗?他告诉我:“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再写长篇了,但我还会写下去。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不管怎样我都持一颗本真而纯洁的心,以苦难为作料、以梦想为翅膀,在这美好的新时代,让我的生命与梦想一起飞。”
接着他告诉我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38万字的《纸飞机》已完稿。望着他蜡黄的脸,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三部长篇,200万字的创作,对身强力壮的人都绝非易事。而他却是用夹在手指中间的一根铅笔一下一下敲出来的。这200万字,每一个字都是他汗水和心血的凝结,每一个字都是他对厄运的抗争与呐喊。
今天到他家采访,看见他打字艰难不说,他躺在一张单人床上,电脑就放在离他眼睛几厘米的枕头边上,电脑的辐射对身体的伤害也是他身体不好的主因。可是,又有什么法子呢?他再抗争,也抗争不过这些。
我问他这些年写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告诉我:“写作的这十年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应该属不断进步和领悟的更多更深了,从而让我更加坚强、乐观、豁达了。”
都海成不向命运低头,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收获着生命的绚丽。他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那个小山村、传遍了湟中,传遍了青海省,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团青海省委了解到都海成的遭遇后,前往他家中看望慰问,并将都海成作为结对帮扶的青年,保持长期联系。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掌握写作知识,坚持创作不动摇,终于用自己的心血浇开了绚烂的梦想之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那些曾经对他说过“都已经这样了还学个啥,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的人,也由衷地对他伸出了大拇指。
2020年10月14日,都海成做客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把自己自强不息的故事带给全国电视观众,他的真情讲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他的事迹,也让在场的许多人潸然泪下。
这次北京之行,开启了他人生中的許多第一次,他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公交车、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见并乘坐便携无障碍梯、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上演播大厅、第一次吃央视工作餐……有了这么多第一次,我也该开始新的一种生活了。”
2021年5月16日,第三十一个全国助残日之际,为进一步关心、支持、帮助残障作家,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献爱心,青海省作协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作协职能相结合,在青海美术馆为我省身残志坚的青年作家都海成举办了新作长篇小说《醒》作品分享会,让这位艰辛创作的残障作家切实感受到了组织和社会的温暖。
都海成说:“在苦难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面对,也学会了乐观与豁然。在梦想的支撑下,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残疾只是一种形式,发现真我,活出多彩人生;欣赏真我,开创璀璨未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只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尽力去绽放自己,最终破茧成蝶!”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坚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海成以眼前拥有的每一缕阳光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