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入WTO,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之中,世界各国经济运行方式趋同,迫切要求消除和减少各国会计准则间的差异。会计国际协调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路径,正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减少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间的可比性,我国会计界正加速推动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加入WTO进行会计国际协调的客观经济背景如何;我国在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是什么;我国实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与成就;鉴于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会计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 市场经济环境
一、加入WTO,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经济背景
1、经济运行机制的趋同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可能。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虽具有某些差别,但在各种市场经济模式中,经营主体均主要采取独资、合伙、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其中最具现代企业制度优越性的公司制企业占主导地位。目前公司制企业在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运作规律大同小异,致使各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这就为我国会计进行国际协调,借鉴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与其他国家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提供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
2、国际间官方与民间会计团体卓有成效的努力,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创造了条件。随着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政治组织的增多,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特设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成立,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一系列国际性和地区性会计职业团体(如IASC、IOSCO、IFAC、IAPC、ISAR、等)在国际会计协调和标准化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成果,都为中国从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借鉴。使我国在对会计国际协调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性的官方和民间组织开展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活动,并在制定和修订我国会计准则时,充分地借鉴和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创造了条件。
3、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成为历史的必然。资本市场全球化已成为当前国际和我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商在我国投资和我国公司在境外投资明显增加。中国作为世界上改革开放步伐最大、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公司到我国资本市场上筹资、投资,同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报表调整费用,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另外如果我国的会计准则不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我国企业到境外上市和发行股票与债券,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筹资成本,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了满足中外企业投资和筹资过程中对于会计信息国际化的需求,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政治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在体制上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环境日益宽松,这是一种政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无论是中国会计还是西方会计,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态度等政治环境的制约。中国的会计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础,其运行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因此,在建立与改革中国会计体制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决不能脱离政治环境,单纯从会计角度考虑会计改革问题。基于此,政治环境在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对企业经济行为与会计行为的监督,采用的是行政监督方式。即:国家将企业会计置于行政控制之下,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人员的管理,都是由国家通过行政方式运作,以期达到调控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而国际会计准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确定和会计人员的管理,都由企业自行处置,国家只是间接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注册会计师)来监控企业的行为。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占社会资源的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实务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国家利益保护倾向,企业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附属与补充;而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导致企业利益占绝对主导地位,会计程序与方法选择的天平,明显体现出向保护企业利益的方面倾斜。
2、经济环境——中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市场经济背景的矛盾。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因素,其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主要影响,体现为中国市场经济所处初级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市场经济背景的矛盾。会计准则概念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它体现了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理念。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级阶段,属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混合经济时期。同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相比,中国的经济现状是多元化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且发展程度不均衡,其社会经济运行和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市场理念的建立、市场要素的发育、市场监管水平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等均处于初级阶段。各项会计法规、准则,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信息披露规则等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制定、修订和完善之中。此外我国企业经营资金不足主要依赖银行的贷款,所以财务信息主要为政府机构和债权人服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公允性和透明度较低。
3、法律环境——中国成文法系和西方国家普通法系间理念上差异造成的区别。我国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在内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发布,在规定的范围内具有强制性,会计师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较小。英美等大多数西方国家属于普通法系,遵循判例法。国际会计准则无论从其形成过程,还是从其所依据的概念和假设看,都是以英美国家的会计模式为蓝本的。如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而较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会计目标的确定,强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经营决策需要,而不是国家所侧重的考核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管;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实质重于形式、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等会计原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资产的确认主要强调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于不能或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能力下降的资产应确认减值;收入确认强调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在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是资产负债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而由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管和评价公司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过去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难于与国际准则完全一致。诸如此类,由于涉及法律环境层面的问题使我国在土地使用权、每股收益、雇员福利和养老金会计等准则上无法照搬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4、文化环境——中国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新兴文化之间的碰撞。我国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传统与魅力。我国文化环境的特征可概括为:1、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源于传统集体主义的文化取向,我国会计准则及法规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企业只是对会计准则具体贯彻与执行,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很小;2、传统的中国社会权力结构集中,人们受中庸哲学思想影响,等级观念浓厚,尊卑有序,权力距离较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民众习惯于按上级意愿办事,按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统一行动,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喜闻乐见的“会计制度”规范形式;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长期与辉煌的农业文明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的观念。这种文化特征导致,凡事以稳健为首,怕担风险,缺乏创新意识,对遇到新的会计事项缺乏灵敏与果断的处理能力;4、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重视人际关系、同情和关怀弱者,讲究君子风度。反映在会计文化趋向上,表现为比较乐于接受保守与稳健的会计原则,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上比较保守和谨慎。国际会计准则和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受西方文化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数是由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制定和公布,对企业会计所作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涉及到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账户的设置,允许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框架下自主选择。所以,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应注意解决由于中西文化环境因素与理念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成就与措施
1、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与取得的成就。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逐渐加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见下页表)。
2、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应采取措施及态度。
(1)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动向,结合国情进行吸收和借鉴,循序渐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可采用不同的会计协调策略:一是对于现实经济生活里中外一致的经济交易事项,可完全实施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二是对于形式上中外一致,但基于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而实质不同的经济交易事项,我国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处理;三是对于中国目前尚未产生或刚刚出现,但国外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的经济业务所导致的交易事项,我国可先做好研究与准备工作,条件成熟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原则;四是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可能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关规定,我国应制定专门有针对性的会计处理规定。总之在信息多变的时代,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有效地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来解决各种新问题。
(2)尽快建立中国的会计理论框架,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参照、指导作用。目前中国尚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导致我国无法采用一套系统的、前后一贯的理论去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是采用了将中外会计准则的个别差异分项处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样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准则的不严谨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亦难以为中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评价与修订提供理论依据和质量标准。研究出一个会计理论概念框架后,我们便可以据以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协调也就有了一个共同前提。
(3)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会计准则是以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基础制定的,相比较而言,其内容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国家会计标准的内涵,西方国家在这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大潮中将受益非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需耗费大量的调整成本去实现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尽管这些国家将会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中受益,但是,在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鉴于此,我国应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IASC、IOSCO、IFAC、IAPC、ISAR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争取实现由单向会计协调过渡到双向会计协调。即我国不能局限于被动地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而应积极争取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动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国的一些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和实务做法,不断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和修订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认真考虑和采纳我国的做法和意见,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会计研究,2005(1)
[2] 陈建桥:关于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体系及其建设问题,财会通讯,2005(1)
[3] 张为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动向及对策,上海证券报,2003-5
[4] Ball.R.A.Robin and J.Wu.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orty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IA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5] Arther Levitt, Quality Information-the Life Blood of Our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6] Wallace,R.S.O., "Survival Strategies of a Global Organization: The Case of The IASC", Accounting Horizon,2004
【关键词】 会计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 市场经济环境
一、加入WTO,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经济背景
1、经济运行机制的趋同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可能。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虽具有某些差别,但在各种市场经济模式中,经营主体均主要采取独资、合伙、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其中最具现代企业制度优越性的公司制企业占主导地位。目前公司制企业在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运作规律大同小异,致使各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这就为我国会计进行国际协调,借鉴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与其他国家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提供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
2、国际间官方与民间会计团体卓有成效的努力,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创造了条件。随着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政治组织的增多,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特设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成立,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一系列国际性和地区性会计职业团体(如IASC、IOSCO、IFAC、IAPC、ISAR、等)在国际会计协调和标准化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成果,都为中国从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借鉴。使我国在对会计国际协调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性的官方和民间组织开展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活动,并在制定和修订我国会计准则时,充分地借鉴和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创造了条件。
3、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成为历史的必然。资本市场全球化已成为当前国际和我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商在我国投资和我国公司在境外投资明显增加。中国作为世界上改革开放步伐最大、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公司到我国资本市场上筹资、投资,同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报表调整费用,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另外如果我国的会计准则不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我国企业到境外上市和发行股票与债券,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筹资成本,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了满足中外企业投资和筹资过程中对于会计信息国际化的需求,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政治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在体制上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环境日益宽松,这是一种政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无论是中国会计还是西方会计,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态度等政治环境的制约。中国的会计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础,其运行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因此,在建立与改革中国会计体制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决不能脱离政治环境,单纯从会计角度考虑会计改革问题。基于此,政治环境在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对企业经济行为与会计行为的监督,采用的是行政监督方式。即:国家将企业会计置于行政控制之下,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人员的管理,都是由国家通过行政方式运作,以期达到调控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而国际会计准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确定和会计人员的管理,都由企业自行处置,国家只是间接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注册会计师)来监控企业的行为。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占社会资源的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实务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国家利益保护倾向,企业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附属与补充;而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导致企业利益占绝对主导地位,会计程序与方法选择的天平,明显体现出向保护企业利益的方面倾斜。
2、经济环境——中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市场经济背景的矛盾。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因素,其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主要影响,体现为中国市场经济所处初级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市场经济背景的矛盾。会计准则概念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它体现了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理念。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级阶段,属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混合经济时期。同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相比,中国的经济现状是多元化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且发展程度不均衡,其社会经济运行和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市场理念的建立、市场要素的发育、市场监管水平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等均处于初级阶段。各项会计法规、准则,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信息披露规则等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制定、修订和完善之中。此外我国企业经营资金不足主要依赖银行的贷款,所以财务信息主要为政府机构和债权人服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公允性和透明度较低。
3、法律环境——中国成文法系和西方国家普通法系间理念上差异造成的区别。我国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在内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发布,在规定的范围内具有强制性,会计师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较小。英美等大多数西方国家属于普通法系,遵循判例法。国际会计准则无论从其形成过程,还是从其所依据的概念和假设看,都是以英美国家的会计模式为蓝本的。如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而较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会计目标的确定,强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经营决策需要,而不是国家所侧重的考核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管;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实质重于形式、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等会计原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资产的确认主要强调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于不能或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能力下降的资产应确认减值;收入确认强调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在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是资产负债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而由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管和评价公司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过去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难于与国际准则完全一致。诸如此类,由于涉及法律环境层面的问题使我国在土地使用权、每股收益、雇员福利和养老金会计等准则上无法照搬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4、文化环境——中国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新兴文化之间的碰撞。我国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传统与魅力。我国文化环境的特征可概括为:1、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源于传统集体主义的文化取向,我国会计准则及法规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企业只是对会计准则具体贯彻与执行,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很小;2、传统的中国社会权力结构集中,人们受中庸哲学思想影响,等级观念浓厚,尊卑有序,权力距离较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民众习惯于按上级意愿办事,按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统一行动,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喜闻乐见的“会计制度”规范形式;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长期与辉煌的农业文明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的观念。这种文化特征导致,凡事以稳健为首,怕担风险,缺乏创新意识,对遇到新的会计事项缺乏灵敏与果断的处理能力;4、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重视人际关系、同情和关怀弱者,讲究君子风度。反映在会计文化趋向上,表现为比较乐于接受保守与稳健的会计原则,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上比较保守和谨慎。国际会计准则和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受西方文化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数是由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制定和公布,对企业会计所作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涉及到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账户的设置,允许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框架下自主选择。所以,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应注意解决由于中西文化环境因素与理念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成就与措施
1、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与取得的成就。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逐渐加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见下页表)。
2、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应采取措施及态度。
(1)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动向,结合国情进行吸收和借鉴,循序渐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可采用不同的会计协调策略:一是对于现实经济生活里中外一致的经济交易事项,可完全实施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二是对于形式上中外一致,但基于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而实质不同的经济交易事项,我国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处理;三是对于中国目前尚未产生或刚刚出现,但国外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的经济业务所导致的交易事项,我国可先做好研究与准备工作,条件成熟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原则;四是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可能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关规定,我国应制定专门有针对性的会计处理规定。总之在信息多变的时代,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有效地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来解决各种新问题。
(2)尽快建立中国的会计理论框架,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参照、指导作用。目前中国尚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导致我国无法采用一套系统的、前后一贯的理论去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是采用了将中外会计准则的个别差异分项处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样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准则的不严谨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亦难以为中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评价与修订提供理论依据和质量标准。研究出一个会计理论概念框架后,我们便可以据以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协调也就有了一个共同前提。
(3)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会计准则是以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基础制定的,相比较而言,其内容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国家会计标准的内涵,西方国家在这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大潮中将受益非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需耗费大量的调整成本去实现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尽管这些国家将会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中受益,但是,在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鉴于此,我国应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IASC、IOSCO、IFAC、IAPC、ISAR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争取实现由单向会计协调过渡到双向会计协调。即我国不能局限于被动地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而应积极争取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动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国的一些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和实务做法,不断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和修订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认真考虑和采纳我国的做法和意见,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会计研究,2005(1)
[2] 陈建桥:关于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体系及其建设问题,财会通讯,2005(1)
[3] 张为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动向及对策,上海证券报,2003-5
[4] Ball.R.A.Robin and J.Wu.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orty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IA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5] Arther Levitt, Quality Information-the Life Blood of Our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6] Wallace,R.S.O., "Survival Strategies of a Global Organization: The Case of The IASC", Accounting Horizon,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