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域适应性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pojiemim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企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承载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地方经济认识、学科专业的更新速度及地方企业的积极主动性指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适应区域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政府机制引导、高校主动研究地方经济是目前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域适应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区域经济 政府机制引导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随之发生调整,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使得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进而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消费需求的多类性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都对人才培养提出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9年高等教育较快速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单一的结构和落后的理念,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工业5.0的到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高等教育必须进行职业预备型教育,那就是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些应用型教育大多由新建本科院校承担,这些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我国地区差异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这是目前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阻力。
  1.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培养的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需求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配置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人才需求结构的类型、数量[2]。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麦克思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生现状是供大于求,要提高就业率,关键是探索高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建设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依据,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政府政策发展规划预测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
  (2)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契合,校企合作是目前各国纷纷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企业走进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参与具体教学,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为地方企业培养适应性强、即时性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地方企业的生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所在区域,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能迅速地将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减少企业为二次培养毕业生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可以有效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人才供给结构的合理设置又将引导区域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
  2.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不足
  (1)高校对区域经济认识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人才需求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当今大学生毕业状况分析,人才供大于求,毕业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从企业的角度看,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人才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距离,企业可直接选择的人才有限,这二者是矛盾的,究其原因,除需求量减少及毕业生自身问题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专业知识不能与用人企业需求相契合是主要问题,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2]。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对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据统计,目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调研不足及信息不畅,导致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3],反映了人才需求调研对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2)学科专业设置更新滞后。
  当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随之变化,大学生的就业不再局限于科研单位和学校,更多的大学生就职于企业,企业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相较于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所改进,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科及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虽然专业是社会所需,但教学内容陈旧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有的教学内容在工业应用中已经淘汰。课程体系的更新有一个过程,要求对区域经济有良好的预期,要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满足企业现在需求,更要进行人才储备,把企业需求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3)地方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企业的需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付出努力与行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无论从学校发展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方面考虑,都希望自己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及地方企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在努力寻找适合的方法。目前,校企合作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常用的方式,企业走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甚至有些课程由企业专家承担,地方企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在校生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培养了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但通过调研论证发现,很多校企合作的范围较窄,合作深度和力度不够,学科专业中课程的调整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并不能全面适应地方企业的需求。还有一种情况,企业投入精力培养的学生由于地域差异,导致部分毕业生不愿在当地就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失去信心,在选择人才方面固守等、靠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除了高校和企业努力之外,政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应用型本科院校鉴于对国家政策及地方经济政策的分析理解不够,只能根据当前状况预测人才需求量,无法做到准确有效预测,从而影响地方企业对人才的吸收。
  3.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经验。
  应用型教育方面,日本和德国做得比较好。在日本,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他们采用措施之一是加强大学同当地企业合作的“官产学协作”。政府鼓励企业界人士参与高校的多项工作,大力提倡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日本高等教育界人士认为,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造就企业适用人才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德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学大学简称FH[4],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适合学校的应用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输送专门人才。不管是日本的“官产学合作”还是德国的FH,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致的,这些应用型教育与当地企业结合,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2)高校主动研究地方经济需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应用型本科院校利用地域优势主动联系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做到来的人不需要花费时间培养,直接上岗。对区域性人才需求研究要走在需求的前面,不能跟着当前需求走,如何才能走在人才需求的前列,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需求的研究上下功夫,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几年后社会又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与世界经济走势、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地方经济发展及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研究重点在地方经济,只有透彻研究地方经济,才能预知未来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其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紧紧依托地方支柱产业,企业最终实现与地方支柱产业接轨。
  (3)优化引导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主要受地方经济影响,经济发展良好、企业发展迅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注入活力。地方企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与技术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培养计划邀请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听取企业专家意见,设计实习到企业一线,甚至教学聘请企业直接加入;企业开始尝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有目标的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到现在为止,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在探索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契合的机制框架没有建立起来,框架机制体系的主导应该是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制订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同时,兼顾地方企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学科建设建议和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
  4.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随之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必会引起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要坚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市场供求为最终导向,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2–48.
  [2]吕秋君,车承军等.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育探索,2015(6):64-66.
  [3]麦克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美国卷)(法国卷)(德国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教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实施使课堂教学形式出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教育现状需要。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达到教学与时俱进的效果。近年来,探究式教学深受师生喜爱。对于生物学科,探究式教学更能体现该门学科的特色,不仅使教学过程富有意义,还让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本文从探究式教学设计、开展、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做出探讨。  关键
期刊
摘 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核心目标,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复杂性、逻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当前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竞争,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依赖教育开展。因此,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为学生打造创新的教学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期刊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是啊,鸟如果想飞就要先振翅,人要上进就得先讀书,读书能让我们受益终生。  周恩来12岁时,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要读书?”他思考片刻,想到了中国人饱受屈辱,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祖国现在虽然已经强大起来,但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也要发奋读书,让祖国成为世界最强国!  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读书可以让我们
期刊
摘 要: 现阶段我国学生基础教育有很大应试弊端,普遍重科学轻人文,重分数轻能力,是教育界的一颗毒瘤。高中生物教育应从人文素质教育基础特点和大体概念着手,分析教育事业中人文素质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对高中生物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教育体系的弊端,教育事业想要做到思想改变,需要从思想、观念、师资、教学手段及方式上进行转变,并找到相应解决措施和改善策略,通过
期刊
目的 研究针对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护理以及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5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分析,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
摘 要: 本文首先针对化学常数平衡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例题,详细讲解如何在高中化学中使用化学平衡常数知识,希望凭借此次经验交流,给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员工一定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常数 例题解析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平衡常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在我国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当中,针对化学平衡常数考点的考核经常出现。所以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工作成为当前
期刊
摘 要: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制造模式,是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论文首先对绿色制造的定义和内涵做了简要介绍,然后提出了高校绿色制造通识人才和绿色制造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结合当前高校现实情况提出了由课堂渗透、专题讲座、开选修课、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五种途径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绿色制造 绿色人才 培养模式  绿色制造融合到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物
期刊
摘 要: 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韩愈所作《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一教学任务的评议,并与新课改下的“三观”进行对比,希望启发教育一线的工作者。  关键词: 传道 受业 解惑 三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千余年来脍炙人口,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教育已然成
期刊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青年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力量,其整体素质在新形势下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在新形势下素质要求的分析,探讨青年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方法。青年实验技术人员高尚师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应从个人和社会角度出发,共同努力完善师德建设。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对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始终要求,同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