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关注教师自身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内心状态,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现状 原因 影响 对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名好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那么,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师不良心理状况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1.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效果。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创设,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分析教材,创设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师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学习学生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相反的教师情绪不稳定、易烦躁,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学生对教师于自己的态度非常关注。如:教师多指责学生的缺点,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好,不接受自己,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反之,教师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会认为教师之所以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很棒,就会悦纳自己。
3. 影响学生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的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就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教师若处事不公,滥用职权,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4. 影响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得到改善。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5.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2位教师与其1000多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做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6.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思考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三者通力配合。
1.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树立“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籍。社会还可以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满足教师施展才华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等等。
2.学校的重视。首先,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学校要注重集体荣誉感,树立协调一致的良好的班风与校风,使教师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工作。
其次,学校应重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学校应定期邀请有关人士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建立温馨的谈心室,开展谈心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宣泄的空间。
第三,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业余生活。学校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一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激起教师的生活热情,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深入教师实际,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最后,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尊师爱生教育,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十分有益。
三、教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愉快地接受教师身份。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会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与职业要求相符。
第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错误,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只有在学校里得到了尊重,学会了尊重,将来走上社会,他们才会去尊重别人。
第三,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难免会给教师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疏导、调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来宣泄情感。
最后,加强自身心理健康防卫,不要排斥去看心理医生。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现状 原因 影响 对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名好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那么,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师不良心理状况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1.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效果。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创设,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分析教材,创设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师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学习学生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相反的教师情绪不稳定、易烦躁,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学生对教师于自己的态度非常关注。如:教师多指责学生的缺点,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好,不接受自己,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反之,教师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会认为教师之所以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很棒,就会悦纳自己。
3. 影响学生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的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就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教师若处事不公,滥用职权,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4. 影响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得到改善。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5.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2位教师与其1000多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做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6.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思考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三者通力配合。
1.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树立“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籍。社会还可以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满足教师施展才华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等等。
2.学校的重视。首先,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学校要注重集体荣誉感,树立协调一致的良好的班风与校风,使教师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工作。
其次,学校应重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学校应定期邀请有关人士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建立温馨的谈心室,开展谈心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宣泄的空间。
第三,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业余生活。学校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一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激起教师的生活热情,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深入教师实际,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最后,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尊师爱生教育,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十分有益。
三、教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愉快地接受教师身份。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会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与职业要求相符。
第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错误,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只有在学校里得到了尊重,学会了尊重,将来走上社会,他们才会去尊重别人。
第三,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难免会给教师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疏导、调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来宣泄情感。
最后,加强自身心理健康防卫,不要排斥去看心理医生。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