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培育“黄鹤英才”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初,经过充分调研、精心筹备,武汉市教育局首次为11位名师设立工作室,并在全市范围遴选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开启了武汉市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新篇章。2010年又启动37个名师工作室,2015年、2016年共为40位武汉市“黄鹤英才”设立名师工作室,并在武汉教育云平台建设49个名师网络工作室,目前在线成员达到4000余人。历经十多年探索和发展,武汉市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成效和特色,形成了“黄鹤英才”名师工作室品牌。
  名师之“名”,在于以德感人,以爱化人;名师之“名”,在于教艺娴熟,学识渊博。名师在各自岗位上长年耕耘,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形成了有特色的创新的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和方法,为学科建设、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善工作机制是基础
  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就是为了适应更多教师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应对骨干教师队伍群体较小而进行的管理变革,有效改善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的局面。通过对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培训,以及“一帮多”的模式,不仅使更多中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或骨干教师,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因此受益。
  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巨大潜能,就必须要有好的机制去激发和维护。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既要有外部支持机制,也要有内部运行机制,还要有考核评价机制。
  武汉市“名师工作室”由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市继教中心负责工作室的运行管理,从名师工作室的组建到日常运行给予全程跟踪,做好服务,注重协调,落实考核评价。
  一是确保工作室运行经费到位。在每个工作室的考核期内,市教育局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工作室的日常运行,确保工作室日常研修、外出学习培训、外聘专家等能顺利进行。
  二是政策支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涉及到中小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以及名师、骨干教师、学科教师、教研员、培训者和管理者等人员,所以各相关单位和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多年来,武汉市各学校为名师及其徒弟更好地开展工作实行政策倾斜,包括减少本岗位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工作量,将工作室工作纳入学校工作量计算当中,以保证名师及其徒弟有充足时间开展各项研修活动。各区教育局也为名师及其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便利。
  三是任务明确。名师工作室启动伊始,市教育局对每个名师工作室的工作都有具体目标任务要求。具体如下:
  专业引领上,每个工作室要研究探讨教育改革趋势和发展前沿,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师德修养、增进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凸显教学风格”为核心,积极开展教育学术研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名师讲堂、专题研讨等活动,做到“带好一支队伍、抓好一项研究、出好一批成果”。
  行动研究上,每个工作室确定一所城区学校和一所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作为实验基地,开展对口交流,围绕各工作室的选题,组织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或组织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每个工作室每学期不少于2次,所有徒弟每学期须分别在校内和校外至少上2次公开汇报课,撰写1篇教育教学案例。
  课题研究上,每个名师工作室参与或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根据所选的研究方向开展合作研究,合作攻关。课题立可足课堂教学研究,也可就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并提交报告及建议案,为市教育局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工作室要及时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集。
  物化成果上,各名师工作室的学术活动需结合科研和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形成物化成果,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资料结集。工作室工作周期内,徒弟须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来自农村学校的徒弟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
  四是考核评价促高效运行。工作室一般以三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在考核中注重三个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对工作室整体的考核与对个人的考核结合。由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培训专家、教研员、挂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代表组成。考评内容主要针对前述工作室的职能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来进行,主要是三大块:一是工作室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二是工作室在培训和指导学员方面的贡献;三是工作室在本市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发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考核小组深入工作室和教学现场进行综合性考评,并给出定性评价和等级评定。考核主要采用四种形式:一是查看原始材料,包括备课、听课、评课、上公开课和年度总结等原始记录,以及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项、获奖证书、论著等原件;二是听取工作室的汇报,主要是听取挂牌名师和工作室成员的工作总结;三是听取社会评价,主要是对基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培训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四是深入现场,包括深入课堂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
  考核的目的是為促进和改进工作室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市教育局还对名师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和滚动考核,在对工作运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估时,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名师工作室实施淘汰,并按照选拔机制,增选新的名师工作室。
  形成团队文化是关键
  将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载体,以“授徒”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既有利于总结升华名师经验,也有利于带动一批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师徒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扩大骨干教师优秀团队,进而推进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和发展。
  我们认为,建立武汉市教育界名师工作室,就是要以“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促进名师理论素养的再提高和实践经验的再升华,总结和提炼彰显个人特色的武汉名师群体,促进和引导骨干教师由“名师”向“教育家型”教师的转变。同时,也要以名师工作室为实践平台,吸纳中青年教师,建立名师与骨干教师合作互动的机制,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阶梯。   在完成了名师工作室组建后,我们在促进工作室开展研修活动的同时,专门组织工作室主持人专题学习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与工作室主持人互动交流,探讨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解析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的困惑,学习和思维的碰撞,激发出名师们更多的智慧,提升了工作室运行的效率,增强了工作室研修的实效,为工作室高效持续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是十分珍贵的教育资源,如果仅仅只是惠泽工作室几个徒弟就不是资源应用效益的最大化了,名师们的思想、教艺是一线教师学习的典范,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室的建设。在工作室运行周期内,我们坚持市教育局搭台,分学段组织名师工作室集中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名师效应,特别是在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活动既有名师示范课,也有徒弟的汇报课,还有名师报告以及专家点评。让参与教师不仅是一个技能的学习,更多是触发教师思考的神经,让教师从模仿到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激发更多的教师用心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及区域教育的发展。
  发挥名师效能是根本
  市级层面的名师工作室创建后,关注度持续走高,在提升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度的同时,也增强了教育内部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紧迫感和自信心。各区也纷纷建立起区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形成了一个系列,无形中放大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也为市级“名师工作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工作室的创建,极大地激发了中青年教师追求自我完善和专业发展的热情,刻苦钻研业务、自觉拜师学艺蔚然成风。每次市级名师工作室招徒,都有大批骨干教师踊跃报名。“招徒”能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得益于对徒弟的培养途径和方式的改进,创新培养途径,实施恰当定位,始终保持对具备条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产生吸引力:名师每季度至少到培养对象所在学校听课、评课、座谈交流2-3次,全面了解培养对象的成长环境、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学期结束后,对培养工作和培养对象的成长情况进行评估小结,提出下一步工作方案;培养对象要自觉完成研修任务,学校为培养对象建立“发展档案”,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跟踪考核和全面管理,为培养对象成才创造条件。
  由于名师工作室的各项规定和制度符合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符合各方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整个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中青年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造和磨砺的机会,发挥才能,展示和宣传自己也有了更大的舞台,在一个民主、宽松的文化氛围里放飛思想,互助反思,沟通交流,分享协作,逐步走向成熟。
  如今“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武汉市骨干教师们的精神家园,成为了有教育情怀与教育追求的思想者的文化栖息地;“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研讨,营造了“和而不同”的团队文化,引导工作室成员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学结构与主张;工作室催生教学思想,成为争鸣的乐园,将个人的成长熔铸于学校的发展之中;工作室成为耕耘的花园,扎根于一间间教室,执鞭于一个个课堂,在挥洒智慧和汗水的同时放飞自己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王娜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