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是指通过语文学习,在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教师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设疑式教学就是教学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设疑贵在于“巧”,把“疑”设在学生不疑的地方,激起思考、强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根据学科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创新的潜能。一般将疑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点、难点,讲课的结尾、讲课的衔接之处,以及既能将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处境,又能把握火候给予指点,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微妙。
1.教学用问题引路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的自觉性也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学时用问题引路,设计一个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如在教《发问的精神》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设疑的。“同学们,看着标题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个话题,启发学生发问,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提问:
“什么叫发问的精神?”
“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题目是本文的论点吗?”
“还有什么标题能代替这个题目?”
这样,从问题开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进入超常状态,此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再采用“记住——提问——回答”的竞赛方式,让学生自问、自读、自答,既符合课内自读课文“自学为主”的教学原
则,又训练了学生听、读、析的能力。
2.在重点、难点上设疑
《听潮》中涨潮、落潮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也是难点所在,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我设计提问时尽量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设疑的:“课文中哪部分是描写的重点?”(在黑板上画出五条平行线,以此确立潮水在不同状态时的不同位置)接着提问:“如果我们以这五条线为标准,假设潮水平时的位置在三线,那么潮落时应该画在哪里?潮涨时应该画在哪里?高潮时该画在哪里?”
这样的设疑中,学生将听潮的情景描绘成一幅五线谱,加之配乐朗读,情境点播,讨论研读等灵活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发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和思维火花,学生也不知不觉的渐入佳境,一曲“伟大的乐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课堂板书上,教学难点不攻自破,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3.在设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没有矛盾,没有波澜,平铺直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且这种单调死板的教学会抑制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寻找突破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欲望得到满足,培养发散思维,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超越课文,不唯书,不唯师,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可以另辟蹊径,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如在教《木兰诗》一课时,有个学生针对“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两句提出疑问:“既然是可汗亲自点兵,绝不是普通的士兵,必定是大将之,如此重要的人物,可汗必定会亲自过问。这样木兰能轻易代替吗?”这样的高层次的问题,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一些同学也纷纷提出类似的问题:“旦辞黄河边,暮致黑山头,'这两地千里迢迢,一天怎能到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把握火候给予指点:“同学们这些问题找得很对。大家想一想:这么多失真的东西放进文章中,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没有影响?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在学生争论后,我再总结:这些地方的确“失实”,但是恰好体现了文章的浪漫主义风格。文章不拘于生活的真实,而重在刻画人物,大胆想象和夸张正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引導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漏洞”,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和能力。
总之,教学由“问题”引路,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以问题控制教学的兴奋优势,这样可以避免思维低谷,减少学习疲劳,填补思维断层,使学生有劳又逸,有益学生身心和谐的、有规律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收稿日期:2008-01-29
设疑式教学就是教学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设疑贵在于“巧”,把“疑”设在学生不疑的地方,激起思考、强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根据学科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创新的潜能。一般将疑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点、难点,讲课的结尾、讲课的衔接之处,以及既能将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处境,又能把握火候给予指点,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微妙。
1.教学用问题引路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的自觉性也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学时用问题引路,设计一个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如在教《发问的精神》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设疑的。“同学们,看着标题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个话题,启发学生发问,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提问:
“什么叫发问的精神?”
“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题目是本文的论点吗?”
“还有什么标题能代替这个题目?”
这样,从问题开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进入超常状态,此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再采用“记住——提问——回答”的竞赛方式,让学生自问、自读、自答,既符合课内自读课文“自学为主”的教学原
则,又训练了学生听、读、析的能力。
2.在重点、难点上设疑
《听潮》中涨潮、落潮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也是难点所在,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我设计提问时尽量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设疑的:“课文中哪部分是描写的重点?”(在黑板上画出五条平行线,以此确立潮水在不同状态时的不同位置)接着提问:“如果我们以这五条线为标准,假设潮水平时的位置在三线,那么潮落时应该画在哪里?潮涨时应该画在哪里?高潮时该画在哪里?”
这样的设疑中,学生将听潮的情景描绘成一幅五线谱,加之配乐朗读,情境点播,讨论研读等灵活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发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和思维火花,学生也不知不觉的渐入佳境,一曲“伟大的乐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课堂板书上,教学难点不攻自破,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3.在设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没有矛盾,没有波澜,平铺直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且这种单调死板的教学会抑制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寻找突破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欲望得到满足,培养发散思维,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超越课文,不唯书,不唯师,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可以另辟蹊径,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如在教《木兰诗》一课时,有个学生针对“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两句提出疑问:“既然是可汗亲自点兵,绝不是普通的士兵,必定是大将之,如此重要的人物,可汗必定会亲自过问。这样木兰能轻易代替吗?”这样的高层次的问题,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一些同学也纷纷提出类似的问题:“旦辞黄河边,暮致黑山头,'这两地千里迢迢,一天怎能到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把握火候给予指点:“同学们这些问题找得很对。大家想一想:这么多失真的东西放进文章中,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没有影响?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在学生争论后,我再总结:这些地方的确“失实”,但是恰好体现了文章的浪漫主义风格。文章不拘于生活的真实,而重在刻画人物,大胆想象和夸张正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引導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漏洞”,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和能力。
总之,教学由“问题”引路,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以问题控制教学的兴奋优势,这样可以避免思维低谷,减少学习疲劳,填补思维断层,使学生有劳又逸,有益学生身心和谐的、有规律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收稿日期:200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