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研究是最经常开展的研究,听评课是最经常采用的教研形式。
关键词:教师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217-01
1 將传统的听评课转变为课堂观察研究
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听评课的诟病越来越多,认为它的“三无”现象最值得研究和改进。所谓的“三无”现象,按照著名学者崔允漷的说法是:(1)无合作。听评课时教师往往缺乏合作,这种“合作缺失”的听评课,无法完成复杂的教育任务,也无法体现其专业性。(2)无证据。评课的目标指向不聚焦,大都是“头脑风暴”或“蜻蜒点水”式的,评论过于抽象空洞,问题指向不清。(3)无研究。大都缺乏专业的研究品质,没有聚焦一个问题,没有将听课过程视作收集信息、收集“证据”的过程,亦没有把评课过程视作“基于证据的推论”。
如果在听评课中加入有目的,有计划,有分工,有工具,有观察结果汇总分析等因素,就成为了对课堂的观察研究。观察研究又叫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而获取其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研究需要“四有”。
1.1 有目的与计划
有效的观察不可能是漫无边际地看,应该是一种选择性的观察,观察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世界,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以我们的经验、价值以及信仰为基础的。因此,观察若想有效就必须客观,若想客观,就需要有目的和有计划。你必须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计划,目标或导向。你要非常清楚自己需要观察的是什么,这样在有其他事情分心的时候,你也能够看到观察的对象。
1.2 有对象与内容
要锁定观察对象,使观察活动始终不离观察对象,使观察得到的数据更加翔实有效。观察内容需要实现确定。观察不是万能的,通过观察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料,多在行为方面,特别是话语行为、交往行为方面的信息。如观察对象的谈话和对话,互相的肢体接触等,还有程序方面的信息,如活动的各个环节,各用了多少时间等。可以透过观察看到人的心理活动,但是观察者必须具有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这就是观察研究的内容了。
1.3 有观察工具
观察不仅仅用眼睛,观察需要动用工具。观察工具大体上分为记录工具和辅助工具。为使观察真实有效,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而且对结构性强的观察的记录不是简单的笔纸所能胜任,还要有适合结构观察的各种工具表格,如“等级排序表”、“核查表”、“编码系统”等。辅助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
1.4 有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
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观来观察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结合。有效的观察需有具体而明确的观察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的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
2 观察研究的价值
2.1 观察研究是最适合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刚性的物理过程,它的一个由生命体参与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只有课堂观察才能对这些迅速发展变化的事件进行有效而敏锐的观察并使研究得以进行。其次,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是有意识并且不断活动着的人,教育研究很难严格控制变量。在课堂上,虽然教学活动有一个预期的主线索,但很难保证不“此起彼伏”,“异彩纷呈”,研究者的视角必须及时调整和转换。只有观察研究才能满足这样的客观要求。
2.2 观察研究能直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课堂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运用课堂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可以很好的促进师生互动和提高教育效果。它既可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课堂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还可以与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使用,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通常可以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2.3 观察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实践智慧的积累。教师的实践智慧不可能来源与书本或讲座,实践智慧来自于亲历、感悟和反思。课堂观察是以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为主线,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观察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支撑。它实现了教育研究话语权的下移,肯定教师从事研究的主体价值和能动性,强调教师所在教育场景对于教师从事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价值。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3 观察研究的基本程序
3.1 观察前的准备
(1)资料准备。为使观察有效实施,除制订严密的观察计划、准备观察用表格之外,还要对观察的参考资料进行搜集。可以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2)了解观察现场。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往往比较迅速,作为观察者可能会被事件的复杂的物理环境和其间所发生的一切搞得眼花缭乱或者分心。因而,建议观察者事先到现场先期观察一下。前期观察就是在确定对谁进行观察以及观察些什么之前所做的观察。
3.2 实施观察
(1)进入现场。进入现场实施观察,观察研究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①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是合法的;②说明观察目的,取得有关部门人员的积极配合;③许诺观察所获资料的用途,并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
(2)观察和记录。这是观察的主体和核心。一切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观察顺利,要随时做好记录。录音、摄像手段不能完全代替记录。不要因此忽视自己的情感参与和现场感受。
现场记录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背景描述。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场,发生了什么事情,周边环境等。填写观察工具表。观察工具表格既是观察的重点,又反映了观察内容的逻辑机构,还可能包含观察人员的分工。因此,在使用观察表格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要“填表优先”,优先完成表格指定的观察任务。记录个人印象和感觉。在实施教育观察法时,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固然可能会对观察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但它也可引导观察者去理解被观察者的真实思想感情,从而使观察者能够分析和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观察到的事件。
(3)整理资料和总结分析。在完成上述观察步骤并顺利地退出现场之后,就需要对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审核资料。就是根据观察目的对资料的资格、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检查,以提高资料的价值。所谓资料的资格,就是指资料对达到观察目的所起的作用的大小;资料的准确性,就是要进可能地排除假性材料;资料的完整性,就是检查所获资料是否足以反映观察目的,即资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否有遗漏、缺陷。
总结分析。对观察所获资料要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观察目的,分析观察采集的资料,从中找出规律。
关键词:教师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217-01
1 將传统的听评课转变为课堂观察研究
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听评课的诟病越来越多,认为它的“三无”现象最值得研究和改进。所谓的“三无”现象,按照著名学者崔允漷的说法是:(1)无合作。听评课时教师往往缺乏合作,这种“合作缺失”的听评课,无法完成复杂的教育任务,也无法体现其专业性。(2)无证据。评课的目标指向不聚焦,大都是“头脑风暴”或“蜻蜒点水”式的,评论过于抽象空洞,问题指向不清。(3)无研究。大都缺乏专业的研究品质,没有聚焦一个问题,没有将听课过程视作收集信息、收集“证据”的过程,亦没有把评课过程视作“基于证据的推论”。
如果在听评课中加入有目的,有计划,有分工,有工具,有观察结果汇总分析等因素,就成为了对课堂的观察研究。观察研究又叫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而获取其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研究需要“四有”。
1.1 有目的与计划
有效的观察不可能是漫无边际地看,应该是一种选择性的观察,观察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世界,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以我们的经验、价值以及信仰为基础的。因此,观察若想有效就必须客观,若想客观,就需要有目的和有计划。你必须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计划,目标或导向。你要非常清楚自己需要观察的是什么,这样在有其他事情分心的时候,你也能够看到观察的对象。
1.2 有对象与内容
要锁定观察对象,使观察活动始终不离观察对象,使观察得到的数据更加翔实有效。观察内容需要实现确定。观察不是万能的,通过观察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料,多在行为方面,特别是话语行为、交往行为方面的信息。如观察对象的谈话和对话,互相的肢体接触等,还有程序方面的信息,如活动的各个环节,各用了多少时间等。可以透过观察看到人的心理活动,但是观察者必须具有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这就是观察研究的内容了。
1.3 有观察工具
观察不仅仅用眼睛,观察需要动用工具。观察工具大体上分为记录工具和辅助工具。为使观察真实有效,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而且对结构性强的观察的记录不是简单的笔纸所能胜任,还要有适合结构观察的各种工具表格,如“等级排序表”、“核查表”、“编码系统”等。辅助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
1.4 有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
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观来观察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结合。有效的观察需有具体而明确的观察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的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
2 观察研究的价值
2.1 观察研究是最适合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刚性的物理过程,它的一个由生命体参与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只有课堂观察才能对这些迅速发展变化的事件进行有效而敏锐的观察并使研究得以进行。其次,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是有意识并且不断活动着的人,教育研究很难严格控制变量。在课堂上,虽然教学活动有一个预期的主线索,但很难保证不“此起彼伏”,“异彩纷呈”,研究者的视角必须及时调整和转换。只有观察研究才能满足这样的客观要求。
2.2 观察研究能直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课堂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运用课堂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可以很好的促进师生互动和提高教育效果。它既可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课堂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还可以与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使用,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通常可以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2.3 观察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实践智慧的积累。教师的实践智慧不可能来源与书本或讲座,实践智慧来自于亲历、感悟和反思。课堂观察是以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为主线,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观察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支撑。它实现了教育研究话语权的下移,肯定教师从事研究的主体价值和能动性,强调教师所在教育场景对于教师从事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价值。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3 观察研究的基本程序
3.1 观察前的准备
(1)资料准备。为使观察有效实施,除制订严密的观察计划、准备观察用表格之外,还要对观察的参考资料进行搜集。可以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2)了解观察现场。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往往比较迅速,作为观察者可能会被事件的复杂的物理环境和其间所发生的一切搞得眼花缭乱或者分心。因而,建议观察者事先到现场先期观察一下。前期观察就是在确定对谁进行观察以及观察些什么之前所做的观察。
3.2 实施观察
(1)进入现场。进入现场实施观察,观察研究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①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是合法的;②说明观察目的,取得有关部门人员的积极配合;③许诺观察所获资料的用途,并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
(2)观察和记录。这是观察的主体和核心。一切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观察顺利,要随时做好记录。录音、摄像手段不能完全代替记录。不要因此忽视自己的情感参与和现场感受。
现场记录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背景描述。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场,发生了什么事情,周边环境等。填写观察工具表。观察工具表格既是观察的重点,又反映了观察内容的逻辑机构,还可能包含观察人员的分工。因此,在使用观察表格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要“填表优先”,优先完成表格指定的观察任务。记录个人印象和感觉。在实施教育观察法时,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固然可能会对观察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但它也可引导观察者去理解被观察者的真实思想感情,从而使观察者能够分析和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观察到的事件。
(3)整理资料和总结分析。在完成上述观察步骤并顺利地退出现场之后,就需要对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审核资料。就是根据观察目的对资料的资格、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检查,以提高资料的价值。所谓资料的资格,就是指资料对达到观察目的所起的作用的大小;资料的准确性,就是要进可能地排除假性材料;资料的完整性,就是检查所获资料是否足以反映观察目的,即资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否有遗漏、缺陷。
总结分析。对观察所获资料要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观察目的,分析观察采集的资料,从中找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