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灾区的工作力度,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参与度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建设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增快,长期的高增长速度使得我国本身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箱。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甚至我们实用的食物都出现的严重的问题,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北京的雾霾最严重的时候,首都国际机场的飞机起降都出现问题,上海的黄浦江出现大量的死猪尸体,严重影响江水水质,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威胁。十八大以来,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增大,大量的政府项目资金不断投向生态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路线,对于秸秆还田的农户发放相应的财政专项补助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党中央作出的维护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概念解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中心,建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建设,极力维护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生存环境,为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突出人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根据这样的整体设计布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同时整合原有的一些政策资金,实现重拳打响锣的效果,集中力量办大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转变,新型的两型社会不断呈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就是人的发展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认识到粗放发展的弊端,认识到现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思想转变了发展转型的原动力就具备了。从光盘行动,到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从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雾霾天气,到今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史上最严苛的《环境保护法》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转变发展思想中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人们的环保理念的,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相协调的问题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两者的统一性就不断显现。只有资源集约化、环境友好化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内动力。我国人口压力是导致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这种高强度的農药化学使用量导致地下水、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化。这些都是人口压力导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缺位。现在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仔细思考现在我们工作的意义。
因此,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将环境保护工作本身也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工业的支撑力度,不断推动以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清洁能源、电动公交车、天然气出租车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不断带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在很多国家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和载体,循环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的一种发展方式,由于循环经济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保理念。政府层面要给出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增强环保部分行政执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的增强,不断宣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四、加大对水环境、大气和土壤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灾区的工作力度
现代的生态危机主要集中在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之上。饮用水水源、大气和土壤的环保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源质量不达标将不会被人们直接饮用,人们呼吸的空气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不断增加,大大提升了人们肺部分患呼吸性疾病的概率。土壤的污染更是严重,一些地方的无序开采地下金属矿场,使得很多地下水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最终沉淀到土壤之中,农作物吸收了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相应的人类,最终导致人体重金属超标,还有化肥农药的使用进一步加深的土壤结构的破坏,这种破坏进一步使得整个生态形态紊乱,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政府进一步加大关注水体、大气和土壤的环保工作,我国的这项工作任务也开展了很多。例如国内推出很多法律法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开展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多法律依据和执法准绳。尤其是今年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的保护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作出最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上述是我国在水体、大气和土壤保护工作中作出的一些成绩,可以看出,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开展很多工作,但是在一些政策的执行和日常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样问题还是严重制约着该项工作的发展。
五、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参与度
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受到其副作用的影响。其中当下的环境问题就是当前社会上的焦点。在我国,人们参与环保的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假日由所在单位组织一些上街的宣传活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形式,发发宣传单,宣讲一些环保理念,但节日已过,活动就结束了。参与环保的维持时间不长,没有持久性。人们参与环保主要是“被参与”。在国内,很多的环保活动,人们参与的主动性不足,都属于一种被动的形式。人们参与民间环保组织较少。实际上民间环保组织就是联系人民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纽带,有效的付出群众的声音,同时公布政府的相关措施。利益处置的方式不够健全。当这种环境问题出现之后,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就开始了,每一方都想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一旦这种博弈出现一些导火索,将造成一定的群体性事件。
因此,提高民众的参与度的主要措施:有效保障人们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法律地位和提出保障措施,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利益处理方案,对出现环保问题的各方的利益归属提供法律依据,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环境问题信息及时发布。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政府要及时公布处理进展情况,将对事件相关方的处理意见及时发布出去,给人们一个明白的答复。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不断推进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给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奠定基础,尤其是那些偏远乡村,那里的人们环保意识较弱,文化水平较低,是环保意识宣传的重点。进一步拓宽人们参与环保事业的通道。例如,微信、微博等都可以成为人们了解环境保护问题的渠道,人们通过手机上网就可以不断了解有关事件的最新动态。
六、结语
随着近年来国家工作力度不断加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断显现,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成形。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向着生态产业转移,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完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将更加健康化、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陈娟,曹莉.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助力重庆生态文明建设——重庆环保世纪行2014年工作综述[J].环境保护,2015,12(05).
[2] 戴春勤,杨莉.从资本的统治逻辑到人化自然观——论生态危机的根源与人类生态文明的出路[J].新视野,2015,08(02).
[3] 魏澄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试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8(02).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建设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增快,长期的高增长速度使得我国本身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箱。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甚至我们实用的食物都出现的严重的问题,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北京的雾霾最严重的时候,首都国际机场的飞机起降都出现问题,上海的黄浦江出现大量的死猪尸体,严重影响江水水质,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威胁。十八大以来,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增大,大量的政府项目资金不断投向生态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路线,对于秸秆还田的农户发放相应的财政专项补助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党中央作出的维护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概念解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中心,建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建设,极力维护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生存环境,为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突出人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根据这样的整体设计布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同时整合原有的一些政策资金,实现重拳打响锣的效果,集中力量办大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转变,新型的两型社会不断呈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就是人的发展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认识到粗放发展的弊端,认识到现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思想转变了发展转型的原动力就具备了。从光盘行动,到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从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雾霾天气,到今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史上最严苛的《环境保护法》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转变发展思想中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人们的环保理念的,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相协调的问题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两者的统一性就不断显现。只有资源集约化、环境友好化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内动力。我国人口压力是导致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这种高强度的農药化学使用量导致地下水、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化。这些都是人口压力导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缺位。现在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仔细思考现在我们工作的意义。
因此,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将环境保护工作本身也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工业的支撑力度,不断推动以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清洁能源、电动公交车、天然气出租车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不断带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在很多国家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和载体,循环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的一种发展方式,由于循环经济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保理念。政府层面要给出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增强环保部分行政执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的增强,不断宣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四、加大对水环境、大气和土壤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灾区的工作力度
现代的生态危机主要集中在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之上。饮用水水源、大气和土壤的环保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源质量不达标将不会被人们直接饮用,人们呼吸的空气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不断增加,大大提升了人们肺部分患呼吸性疾病的概率。土壤的污染更是严重,一些地方的无序开采地下金属矿场,使得很多地下水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最终沉淀到土壤之中,农作物吸收了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相应的人类,最终导致人体重金属超标,还有化肥农药的使用进一步加深的土壤结构的破坏,这种破坏进一步使得整个生态形态紊乱,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政府进一步加大关注水体、大气和土壤的环保工作,我国的这项工作任务也开展了很多。例如国内推出很多法律法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开展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多法律依据和执法准绳。尤其是今年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的保护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作出最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上述是我国在水体、大气和土壤保护工作中作出的一些成绩,可以看出,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开展很多工作,但是在一些政策的执行和日常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样问题还是严重制约着该项工作的发展。
五、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参与度
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受到其副作用的影响。其中当下的环境问题就是当前社会上的焦点。在我国,人们参与环保的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假日由所在单位组织一些上街的宣传活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形式,发发宣传单,宣讲一些环保理念,但节日已过,活动就结束了。参与环保的维持时间不长,没有持久性。人们参与环保主要是“被参与”。在国内,很多的环保活动,人们参与的主动性不足,都属于一种被动的形式。人们参与民间环保组织较少。实际上民间环保组织就是联系人民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纽带,有效的付出群众的声音,同时公布政府的相关措施。利益处置的方式不够健全。当这种环境问题出现之后,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就开始了,每一方都想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一旦这种博弈出现一些导火索,将造成一定的群体性事件。
因此,提高民众的参与度的主要措施:有效保障人们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法律地位和提出保障措施,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利益处理方案,对出现环保问题的各方的利益归属提供法律依据,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环境问题信息及时发布。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政府要及时公布处理进展情况,将对事件相关方的处理意见及时发布出去,给人们一个明白的答复。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不断推进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给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奠定基础,尤其是那些偏远乡村,那里的人们环保意识较弱,文化水平较低,是环保意识宣传的重点。进一步拓宽人们参与环保事业的通道。例如,微信、微博等都可以成为人们了解环境保护问题的渠道,人们通过手机上网就可以不断了解有关事件的最新动态。
六、结语
随着近年来国家工作力度不断加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断显现,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成形。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向着生态产业转移,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完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将更加健康化、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陈娟,曹莉.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助力重庆生态文明建设——重庆环保世纪行2014年工作综述[J].环境保护,2015,12(05).
[2] 戴春勤,杨莉.从资本的统治逻辑到人化自然观——论生态危机的根源与人类生态文明的出路[J].新视野,2015,08(02).
[3] 魏澄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试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