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电视记者与观众当面会晤,直接交谈,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现场感、亲信感、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第三,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仅负责播报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组织串联整个节目内容:而且遇到突发性事件、事件重大转折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事实时,还要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论、夹叙夹议。
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的上述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求记者将采、编、播、评集于一身。其中“编”,不仅指编导。这正是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实践,强烈地要求记者具备节目主持人的能力与风格。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是称呼“前方记者”,还是“节目主持人”,如果光是一个名称之争,显得并不重要;问题关键在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竞争中也最有实力,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向节目主持人方向演化;或者由节目主持人来从事新闻现场报道,应是改革举措。有节目主持人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集采、编、播与一身,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与观众作而对面的交流。并且,节目主持人要完整全面地体现节目方针与宣传意图,打破新闻与评论的界限。随机应变,随时可以对新闻加以分析与评论,适应了深度报道或深入报道的需要。
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和发展,呼唤着更多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出现,使由节目主持人从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与潮流;同时,大批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节目的涌现,必将造就一批优秀的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促使电视新闻的改革出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现场感、亲信感、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第三,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仅负责播报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组织串联整个节目内容:而且遇到突发性事件、事件重大转折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事实时,还要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论、夹叙夹议。
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的上述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求记者将采、编、播、评集于一身。其中“编”,不仅指编导。这正是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实践,强烈地要求记者具备节目主持人的能力与风格。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是称呼“前方记者”,还是“节目主持人”,如果光是一个名称之争,显得并不重要;问题关键在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竞争中也最有实力,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向节目主持人方向演化;或者由节目主持人来从事新闻现场报道,应是改革举措。有节目主持人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集采、编、播与一身,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与观众作而对面的交流。并且,节目主持人要完整全面地体现节目方针与宣传意图,打破新闻与评论的界限。随机应变,随时可以对新闻加以分析与评论,适应了深度报道或深入报道的需要。
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和发展,呼唤着更多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出现,使由节目主持人从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与潮流;同时,大批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节目的涌现,必将造就一批优秀的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促使电视新闻的改革出现一个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