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习者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所形成与表现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认知倾向,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态度、情感及其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策略的总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称“新课改”)积极倡导多元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本文就新型学习方式及其教学价值作简要论述。
一、多元化的新型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述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才能较有效地转化和消除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它有利于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理解。
2.基于探究的学习
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学习应该以实践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4.基于对话的学习
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只有在这种学习中,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发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接纳,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
5.基于理解的学习
基于理解的学习主要是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它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具体而言,它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接受学习,是建立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在新课改中,不能简单否定接受学习,要反对的是死记硬背式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还是必要的,因为它是言语信息学习的有效途径,而言语信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构成学习其他能力类型的成分”,是“思维的工具”。[2]
6.基于问题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的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看学生提问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而且还要看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可以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二、新型学习方式的教学价值
新型学习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正如陶行知所言,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所以新型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学进行适当的变革。
1.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扩充已有的教学目标
新型学习方式主要在课堂教学领域实现,对教师而言,它实际上成了教学的一个目标。在新课改中,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新型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过程与方法领域的一个具体目标。掌握新型学习方式,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基础之上去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发展。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学习方式的掌握与优化是中间目标;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质目标,那么学习方式的掌握与优化就是形式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终极目标而忽视中间目标;只注重实质目标而忽略形式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学习方式的形成与优化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学习者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式,他才能从根本上适应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式应该明确地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新型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挑战
新课改将掌握新型学习方式作为其目标之一,实际上是要求教学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教学传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学习的方法及进度等均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只须听从教师的安排即可,他自己毫无自主性可言。虽然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教师的主导作用所淹没。在重教不重学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多也只是一种点缀,或者是个别高水平教师的一种较高的一种境界。在重视学生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凸显了出来。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主导的地位,应实现从主导地位向辅导地位的转变。因为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看,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无法主导的,更不用说学习方式(即如何学习)了。教师必须放弃自己所谓的优势,俯下身子,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助者与辅导者。同时,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掌握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必须认识到“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使学生形成坚实的基础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3]
3.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焦点,”[4]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如果教师依旧死死把持着课堂,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从教学观念上来说,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与技巧。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己教得好只是一个方面,使学生乐学、会学才是更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5]
4.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学习方式没有绝对的最好的,只有相对于某一学生或某一内容而言是最优的,所以掌握新型学习方式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有其适用的学习方式,也即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刀切”式的教学无法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开放性教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与空间,充分发挥与培育学生的主体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英虎.学习方式变革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2).
[4] 赵静.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学科教育,2002(8).
[5] 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一、多元化的新型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述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才能较有效地转化和消除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它有利于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理解。
2.基于探究的学习
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学习应该以实践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4.基于对话的学习
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只有在这种学习中,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发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接纳,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
5.基于理解的学习
基于理解的学习主要是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它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具体而言,它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接受学习,是建立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在新课改中,不能简单否定接受学习,要反对的是死记硬背式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还是必要的,因为它是言语信息学习的有效途径,而言语信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构成学习其他能力类型的成分”,是“思维的工具”。[2]
6.基于问题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的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看学生提问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而且还要看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可以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二、新型学习方式的教学价值
新型学习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正如陶行知所言,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所以新型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学进行适当的变革。
1.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扩充已有的教学目标
新型学习方式主要在课堂教学领域实现,对教师而言,它实际上成了教学的一个目标。在新课改中,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新型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过程与方法领域的一个具体目标。掌握新型学习方式,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基础之上去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发展。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学习方式的掌握与优化是中间目标;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质目标,那么学习方式的掌握与优化就是形式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终极目标而忽视中间目标;只注重实质目标而忽略形式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学习方式的形成与优化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学习者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式,他才能从根本上适应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式应该明确地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新型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挑战
新课改将掌握新型学习方式作为其目标之一,实际上是要求教学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教学传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学习的方法及进度等均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只须听从教师的安排即可,他自己毫无自主性可言。虽然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教师的主导作用所淹没。在重教不重学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多也只是一种点缀,或者是个别高水平教师的一种较高的一种境界。在重视学生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凸显了出来。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主导的地位,应实现从主导地位向辅导地位的转变。因为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看,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无法主导的,更不用说学习方式(即如何学习)了。教师必须放弃自己所谓的优势,俯下身子,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助者与辅导者。同时,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掌握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必须认识到“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使学生形成坚实的基础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3]
3.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焦点,”[4]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如果教师依旧死死把持着课堂,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从教学观念上来说,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与技巧。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己教得好只是一个方面,使学生乐学、会学才是更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5]
4.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学习方式没有绝对的最好的,只有相对于某一学生或某一内容而言是最优的,所以掌握新型学习方式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有其适用的学习方式,也即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刀切”式的教学无法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开放性教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与空间,充分发挥与培育学生的主体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英虎.学习方式变革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2).
[4] 赵静.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学科教育,2002(8).
[5] 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