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起主要转向了散文的创作。1999年5月19日因癌症医治无效而去世。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生活在“天明地静”淳朴平和的都市边缘,一生关注的是“大地上的事情”,他留下来的文字不多,不到二十万字,生前只出版了《大地上的事情》一部很薄的散文集,而他在病榻上编就的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和朋友袁毅编辑的文集《上帝之子》,都是在他死后不久出版的。
每一次读苇岸的作品我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我只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些文字,来认识这位作家。苇岸先生是20世纪的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少胜多、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他继承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林中水滴》的作者普里什文、《自然与人生》的作者德富芦花、《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艺术传统,以深邃的人文精神,简约、澄澈、明亮的艺术风格,致力于描绘生机蓬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生活。他用一种季节轮回一样的速度,字斟句酌地缓慢地写作,他所有的文章不超过17万字。作为大地的代言人,苇岸先生在大地的写作维度上为中国当代散文树立起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和品格,汉语的承载量因他的写作而得以扩大和拓宽了。《大地上的事情》捕捉并记录了正在远逝的18、19世纪牧歌式的诗意和世界最初的朴实与原质,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渴望得以保存下来。苇岸先生是一个天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是大地的守夜人。
此外,苇岸先生还是一位有真正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宗教感的作家,他“素食主义”的自然信仰体现在文本内外。写作对于他来说,不是生命的衍生物,而是生命本身。人格与艺术的一致性要求,使他回到了生命的本源与精神的原点——人性与爱。他非常喜欢梵·高的一句话:“没有比对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爱使苇岸先生成为和平主义者。也培养了他纤细的美感,使他笔下的语言亲切质朴、简洁明亮又富于盎然的诗意。心地极为善良使他不能看屠宰牲畜或杀一只鸡,使他成为不吃长眼睛的东西的素食主义者。因此,苇岸先生热爱和平,歌颂托尔斯泰、梭罗等人提倡的非暴力主义是“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全部学问的拱顶”。他还把自我牺牲精神视为“人类精神衍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它的意义不会亚于火的使用和文字的诞生”。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起主要转向了散文的创作。1999年5月19日因癌症医治无效而去世。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生活在“天明地静”淳朴平和的都市边缘,一生关注的是“大地上的事情”,他留下来的文字不多,不到二十万字,生前只出版了《大地上的事情》一部很薄的散文集,而他在病榻上编就的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和朋友袁毅编辑的文集《上帝之子》,都是在他死后不久出版的。
每一次读苇岸的作品我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我只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些文字,来认识这位作家。苇岸先生是20世纪的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少胜多、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他继承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林中水滴》的作者普里什文、《自然与人生》的作者德富芦花、《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艺术传统,以深邃的人文精神,简约、澄澈、明亮的艺术风格,致力于描绘生机蓬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生活。他用一种季节轮回一样的速度,字斟句酌地缓慢地写作,他所有的文章不超过17万字。作为大地的代言人,苇岸先生在大地的写作维度上为中国当代散文树立起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和品格,汉语的承载量因他的写作而得以扩大和拓宽了。《大地上的事情》捕捉并记录了正在远逝的18、19世纪牧歌式的诗意和世界最初的朴实与原质,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渴望得以保存下来。苇岸先生是一个天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是大地的守夜人。
此外,苇岸先生还是一位有真正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宗教感的作家,他“素食主义”的自然信仰体现在文本内外。写作对于他来说,不是生命的衍生物,而是生命本身。人格与艺术的一致性要求,使他回到了生命的本源与精神的原点——人性与爱。他非常喜欢梵·高的一句话:“没有比对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爱使苇岸先生成为和平主义者。也培养了他纤细的美感,使他笔下的语言亲切质朴、简洁明亮又富于盎然的诗意。心地极为善良使他不能看屠宰牲畜或杀一只鸡,使他成为不吃长眼睛的东西的素食主义者。因此,苇岸先生热爱和平,歌颂托尔斯泰、梭罗等人提倡的非暴力主义是“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全部学问的拱顶”。他还把自我牺牲精神视为“人类精神衍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它的意义不会亚于火的使用和文字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