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文之前,语文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先编写提纲;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也都会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些都要用概括。概括就如同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去掉老皮,最后留下最嫩的“核心”,那也就是最好的精华部分。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就出现了“概括得非常具体”的现象。面对学生这种概括能力不强不精练的现象,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精练概括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一、小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原因
小学生之所以概括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看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学时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小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事物,但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从阅读的角度看
有部分学生没有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因此对课文内容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所以也不能准确而精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3.从表达的角度看
有些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能把握住课文的主旨,但如何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却做得不好。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影响了概括能力的提高。
4.从训练的角度看
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方式方法有待加强和科学指导,训练的形式也要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没有概括能力,学生就无法掌握知识的系统,无法做到知识的迁移,也就更谈不上形成全面的能力了。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精练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1.初读课文时,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有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了什么。因此,阅读课文后,教师应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段意是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课文,将一个个段落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准确把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不再是难事了。
(3)抓住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可先抓住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几个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对问题一一作答,最后把答案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学生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可以把“海底有动物吗”“海底有声音吗”“海底还有什么”这些问题做简要的回答,再把答案综合起来,便得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抓住文章的几方面特点,概括出主要内容。状物的文章一般会从物体的颜色、形状、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用途几个方面来写。学生可以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把各方面的特点概括出来,然后再归纳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文章,从结构入手概括思路
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从课题入手,概括思路。有的课文的题目就能看出文章的脉络。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来思考:“飞”是指“抢时间”,“夺”是指“攻天险”,文章内容首尾各一段,中心段部分“飞”“夺”各一段。由此,学生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四个段落和主要内容。
(2)从中心入手,概括思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结尾句是:“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全文的总结句,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概括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找总述词,概括思路。有些文章是按“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组织材料的,感知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准总述句。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一开始先讲:“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最后一句讲“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宝库,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抓住了总述句和总结句,我们就可以概括全文的思路了。
(4)抓住因果,概括思路。任何一种写事的文章或者通过一件事写人的文章,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事情内部的因果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如阅读《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发难;事情的结果是诸葛亮妙计借箭成功,周瑜自愧不如。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因”“果”各概括为一段,经过为一段,课文段落明晰,主要内容也就把握准确了。
(5)画出图示,概括思路。游记类的文章,作者一般是抓住浏览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先后浏览了哪几个景点,画出浏览路线图。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学生就可以画这样的图: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6)合并小节,概括思路。一篇文章有若干个小节,但是总有几个小节的意思相同,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每节的意思,而后再把意思相近的小节归纳合并,这样文章的思路就清楚了。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再读文章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中心
作者写一篇文章是有目的的,有的文章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的文章要赞扬人物的高尚品德,有的文章要揭露、批判丑恶落后的东西,有的文章要介绍、说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这些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中心,才能说明对这篇文章理解了。具体来说,教师培养学生读懂课文,概括文章中心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题目入手,概括中心。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题目的中心词就是“舍身”,即献身、舍去生命的意思。那么,董存瑞为什么献身?于是,中心思想就引出来了,学生就可概括出这一课的中心思想是歌颂了董存瑞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2)从中心句入手,概括中心。大多数文章在开头或结尾,或在中间部分有点明中心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在文章中起统率作用。阅读文章,从理解这些句子入手,就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中心了。
(3)从议论入手,概括中心。有些文章中,主人公或作者的议论比较深刻,从抓住含义深刻的语言入手,来理解分析就可以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后,在“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提炼、归纳、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出来了。如《落花生》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作者的议论,暗点中心。我们结合本文的内容,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就能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责编 张翼翔)
一、小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原因
小学生之所以概括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看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学时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小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事物,但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从阅读的角度看
有部分学生没有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因此对课文内容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所以也不能准确而精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3.从表达的角度看
有些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能把握住课文的主旨,但如何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却做得不好。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影响了概括能力的提高。
4.从训练的角度看
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方式方法有待加强和科学指导,训练的形式也要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没有概括能力,学生就无法掌握知识的系统,无法做到知识的迁移,也就更谈不上形成全面的能力了。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精练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1.初读课文时,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有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了什么。因此,阅读课文后,教师应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段意是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课文,将一个个段落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准确把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不再是难事了。
(3)抓住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可先抓住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几个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对问题一一作答,最后把答案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学生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可以把“海底有动物吗”“海底有声音吗”“海底还有什么”这些问题做简要的回答,再把答案综合起来,便得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抓住文章的几方面特点,概括出主要内容。状物的文章一般会从物体的颜色、形状、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用途几个方面来写。学生可以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把各方面的特点概括出来,然后再归纳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文章,从结构入手概括思路
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从课题入手,概括思路。有的课文的题目就能看出文章的脉络。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来思考:“飞”是指“抢时间”,“夺”是指“攻天险”,文章内容首尾各一段,中心段部分“飞”“夺”各一段。由此,学生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四个段落和主要内容。
(2)从中心入手,概括思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结尾句是:“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全文的总结句,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概括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找总述词,概括思路。有些文章是按“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组织材料的,感知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准总述句。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一开始先讲:“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最后一句讲“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宝库,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抓住了总述句和总结句,我们就可以概括全文的思路了。
(4)抓住因果,概括思路。任何一种写事的文章或者通过一件事写人的文章,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事情内部的因果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如阅读《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发难;事情的结果是诸葛亮妙计借箭成功,周瑜自愧不如。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因”“果”各概括为一段,经过为一段,课文段落明晰,主要内容也就把握准确了。
(5)画出图示,概括思路。游记类的文章,作者一般是抓住浏览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先后浏览了哪几个景点,画出浏览路线图。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学生就可以画这样的图: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6)合并小节,概括思路。一篇文章有若干个小节,但是总有几个小节的意思相同,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每节的意思,而后再把意思相近的小节归纳合并,这样文章的思路就清楚了。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再读文章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中心
作者写一篇文章是有目的的,有的文章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的文章要赞扬人物的高尚品德,有的文章要揭露、批判丑恶落后的东西,有的文章要介绍、说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这些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中心,才能说明对这篇文章理解了。具体来说,教师培养学生读懂课文,概括文章中心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题目入手,概括中心。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题目的中心词就是“舍身”,即献身、舍去生命的意思。那么,董存瑞为什么献身?于是,中心思想就引出来了,学生就可概括出这一课的中心思想是歌颂了董存瑞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2)从中心句入手,概括中心。大多数文章在开头或结尾,或在中间部分有点明中心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在文章中起统率作用。阅读文章,从理解这些句子入手,就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中心了。
(3)从议论入手,概括中心。有些文章中,主人公或作者的议论比较深刻,从抓住含义深刻的语言入手,来理解分析就可以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后,在“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提炼、归纳、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出来了。如《落花生》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作者的议论,暗点中心。我们结合本文的内容,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就能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