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快要被遗忘的老式电话摆放在客厅玻璃桌的角落,电铃声响起来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些许诧异,却没有很在意。
我穿过堆满杂物的狭小空间,在米白色的窗帘前盘腿坐下。接通电话后,才知道原来是以前的朋友特地打来叙旧。我拿着听筒,把电话线不断往自己手指上缠绕,愣怔地看着电话上靛青色的纹路。他抓不住重点,七零八碎地说了一堆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听他说风,听他说雨,听他说曾经的自己。
与他相识的年代还没有手机,我也不知何时留下过联系方式,一如不知何时彼此就聚散两端,各奔东西了。时光的确像是一张不含私情的织网,慢慢筛去很多淡出我们生活的东西,留下那些我们自以为遗忘了,却还无声存在的记忆。
我顺手把压在玻璃桌下的相册抽了出来。相册封皮覆上了一层厚厚的尘,掀起来的时候微尘弥散在空气中。将晚的暮色透进来一道光,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被照得清晰可见。光影交合,我盘坐着的瓷砖角落也被拍成一张泛黄褪色的老旧相片。
我们互相过问对方的生活近况,但除去那些细微琐碎的难处和烦事刻意不提及,便只剩一句:还好。
短暂的沉默之后,他突然说自己将要去远行,约我在儿时玩耍的巷子碰面,然后搭乘路口的电车一起去寻找向往已久的远山。
2
远山,我在脑袋里快速地搜寻着有关这个词的记忆,隐约有一段被压制掩盖着的记忆蠢蠢欲动,挣脱了束缚在脑海里呈现出来。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想去看看远山。他说,要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坐上最后一班电车,离开城市的水泥墙,穿行于西北的白桦林和川藏的皑皑雪山。激荡的江水声在耳畔销匿,但来自心底深处的声音在叮咚回响。野花和清风就是一路跟随的颂歌,观赏无心,来去有声。
远山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它可能只是一座偏僻荒芜的山坳,像是隐匿在薄雾轻云后头的神境,又或是每个人心里需要填补的一块空缺。我们要去寻找一方更为闲逸的归处,安放无地栖息的灵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若是遇见远山,那便高声呼喊一句。呼喊些什么倒不必太过在乎,我只想听听远山是否能给我回答。那声音犹如浩远苍茫处传来的回应,也像是穿越阴霾抓住的追寻已久的答案。
我想用远山的回答抚平少年心中的悸动和狂躁,像是做了一场大梦,醒后汗湿衣襟,却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你来吗?”简单的三个字挑起了我心中快要浇熄的信仰。
我原本想要回答,多番措辞终是哑然了。
旧电话里传来沙沙的声音,我没能听清他接下来的话,敷衍地回复说会再联系他。
“我等你的答案。”他低叹了一句,像是要再说些什么,却没有再开口。
电话挂断良久后,我盘坐在原地,怅然若失。小腿因为压挤而变得麻痹,移动的时候传来一阵虚幻得像是并不存在的痛感,一直蔓延到大腿根部。
夜色完全遮盖住余晖的光亮,连黄昏时残留的温度也都被吞噬殆尽。银牙浅月悬在遥远的天边,显得孤单而落寞。
世事如歌,曲终即人散,如何予我回答?反之,我又该作何应答……
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深夜难眠,辗转反侧,疑虑没有得到释然,倒是循着记忆的河流想起了曾经和朋友在宿舍台阶上一起度过的那个秋夜。
3
稀薄朦胧的记忆里,我在半梦中被倒灌进来的凛冽秋风冻醒,起身关上正对着脑袋的窗户后睡意全无,天花板投下的灯光刺激得眼睛生疼。我揉弄着糟乱的发梢,出门穿过整条走廊到尽头的厕所解手。折返的时候看到朋友坐在台阶上,后背正对着我躬成一道弯曲的弧线。
我悻悻地下了几步台阶,在他身旁落座。他的眼神是涣散的,找不到聚焦的点。我大概知道他在为着某些事情烦恼,像是深陷在沼泽里的旅人,明知不可妄动,但好像除了不断挣扎也无事可做。
我知道那是他曾经的故事,或许我能洞悉一二,但我深知自己不可能参与他生命的全部过程。
但如果他说,我会听。
如果他不说,我们可以就这样坐着,待到天明。
我想起外套口袋里還装有白天吃剩的糖果,伸手往里抓了一把,松开拳头的时候,包装纸发出“嘶啦”的声音。
“你想要吃颗糖吗?”
朋友从我手里接过糖果,拆开包装纸把糖含在嘴里。
在那一刻,我对于他所纠结困惑、懊恼疑虑的事想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或许是想要一个回答,但又不是。
很多时候,陪伴是安慰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不吱言语,沉默无声。但我知道你在,就好了。
台阶有点凉,深秋露重,好像把所有躁动不安的,纠结犹豫的,该存在或者不该存在的情绪都平息了下去。
是夜,如梦,如你。
4
此后好多天,我为了工作奔波忙碌,几乎快要忘了朋友的提议。时隔多日,我想自己终究还是要给他一个答复,可几次三番措辞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所以这事一直被我搁置着。直到某天我错过了末班车,只能就着亮起的街灯,一人沿着小路漫步回家,才有工夫去思考所谓的远山。
白炽灯把影子拉得细长,我慢慢地走过被茂密的树叶阴影遮盖的水泥路面。电动车驶过时发出了“呼啦”的声音,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听了很多年的旧歌单。其实,我很喜欢这样一个人放空行走。当周遭都安静下来的时候,甚至听得到虫鸣鸟叫,而我正从林荫小道的沉寂走向高楼大厦的喧嚣。
行走的时候脑袋并没有在思考,但我像是突然找到了豁口一般,将拉闸堵塞住的水流倾泻一空。我为自己反复叩问的“回答”二字找到了最佳的注解,至少是最适合我的释义。
我想就如同陪伴朋友的那天晚上一样,回答并不重要。这世上有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回答的,如果偏执地去苛求反倒是为难自己。
朋友来电也只是为了叙旧而找个借口罢了,我却为此郁闷,倒是显得滑稽了。大概朋友只是想说,成长之后,我们依然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荒诞离奇的想法。我们都不愿成为愚笨的大人,只希望在孩子的世界里看山看水,乐得自在。
以往故事因不能重来而美好,疑题求问因不得其解而生趣。
倘若有一天我真的遇到远山,也只会说一声:“远山,你好。”除回声外再无其他声响,但如此的沉默无声,或许才是最好的回答。
(作者系福州大学2019级化学专业学生)
快要被遗忘的老式电话摆放在客厅玻璃桌的角落,电铃声响起来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些许诧异,却没有很在意。
我穿过堆满杂物的狭小空间,在米白色的窗帘前盘腿坐下。接通电话后,才知道原来是以前的朋友特地打来叙旧。我拿着听筒,把电话线不断往自己手指上缠绕,愣怔地看着电话上靛青色的纹路。他抓不住重点,七零八碎地说了一堆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听他说风,听他说雨,听他说曾经的自己。
与他相识的年代还没有手机,我也不知何时留下过联系方式,一如不知何时彼此就聚散两端,各奔东西了。时光的确像是一张不含私情的织网,慢慢筛去很多淡出我们生活的东西,留下那些我们自以为遗忘了,却还无声存在的记忆。
我顺手把压在玻璃桌下的相册抽了出来。相册封皮覆上了一层厚厚的尘,掀起来的时候微尘弥散在空气中。将晚的暮色透进来一道光,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被照得清晰可见。光影交合,我盘坐着的瓷砖角落也被拍成一张泛黄褪色的老旧相片。
我们互相过问对方的生活近况,但除去那些细微琐碎的难处和烦事刻意不提及,便只剩一句:还好。
短暂的沉默之后,他突然说自己将要去远行,约我在儿时玩耍的巷子碰面,然后搭乘路口的电车一起去寻找向往已久的远山。
2
远山,我在脑袋里快速地搜寻着有关这个词的记忆,隐约有一段被压制掩盖着的记忆蠢蠢欲动,挣脱了束缚在脑海里呈现出来。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想去看看远山。他说,要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坐上最后一班电车,离开城市的水泥墙,穿行于西北的白桦林和川藏的皑皑雪山。激荡的江水声在耳畔销匿,但来自心底深处的声音在叮咚回响。野花和清风就是一路跟随的颂歌,观赏无心,来去有声。
远山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它可能只是一座偏僻荒芜的山坳,像是隐匿在薄雾轻云后头的神境,又或是每个人心里需要填补的一块空缺。我们要去寻找一方更为闲逸的归处,安放无地栖息的灵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若是遇见远山,那便高声呼喊一句。呼喊些什么倒不必太过在乎,我只想听听远山是否能给我回答。那声音犹如浩远苍茫处传来的回应,也像是穿越阴霾抓住的追寻已久的答案。
我想用远山的回答抚平少年心中的悸动和狂躁,像是做了一场大梦,醒后汗湿衣襟,却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你来吗?”简单的三个字挑起了我心中快要浇熄的信仰。
我原本想要回答,多番措辞终是哑然了。
旧电话里传来沙沙的声音,我没能听清他接下来的话,敷衍地回复说会再联系他。
“我等你的答案。”他低叹了一句,像是要再说些什么,却没有再开口。
电话挂断良久后,我盘坐在原地,怅然若失。小腿因为压挤而变得麻痹,移动的时候传来一阵虚幻得像是并不存在的痛感,一直蔓延到大腿根部。
夜色完全遮盖住余晖的光亮,连黄昏时残留的温度也都被吞噬殆尽。银牙浅月悬在遥远的天边,显得孤单而落寞。
世事如歌,曲终即人散,如何予我回答?反之,我又该作何应答……
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深夜难眠,辗转反侧,疑虑没有得到释然,倒是循着记忆的河流想起了曾经和朋友在宿舍台阶上一起度过的那个秋夜。
3
稀薄朦胧的记忆里,我在半梦中被倒灌进来的凛冽秋风冻醒,起身关上正对着脑袋的窗户后睡意全无,天花板投下的灯光刺激得眼睛生疼。我揉弄着糟乱的发梢,出门穿过整条走廊到尽头的厕所解手。折返的时候看到朋友坐在台阶上,后背正对着我躬成一道弯曲的弧线。
我悻悻地下了几步台阶,在他身旁落座。他的眼神是涣散的,找不到聚焦的点。我大概知道他在为着某些事情烦恼,像是深陷在沼泽里的旅人,明知不可妄动,但好像除了不断挣扎也无事可做。
我知道那是他曾经的故事,或许我能洞悉一二,但我深知自己不可能参与他生命的全部过程。
但如果他说,我会听。
如果他不说,我们可以就这样坐着,待到天明。
我想起外套口袋里還装有白天吃剩的糖果,伸手往里抓了一把,松开拳头的时候,包装纸发出“嘶啦”的声音。
“你想要吃颗糖吗?”
朋友从我手里接过糖果,拆开包装纸把糖含在嘴里。
在那一刻,我对于他所纠结困惑、懊恼疑虑的事想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或许是想要一个回答,但又不是。
很多时候,陪伴是安慰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不吱言语,沉默无声。但我知道你在,就好了。
台阶有点凉,深秋露重,好像把所有躁动不安的,纠结犹豫的,该存在或者不该存在的情绪都平息了下去。
是夜,如梦,如你。
4
此后好多天,我为了工作奔波忙碌,几乎快要忘了朋友的提议。时隔多日,我想自己终究还是要给他一个答复,可几次三番措辞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所以这事一直被我搁置着。直到某天我错过了末班车,只能就着亮起的街灯,一人沿着小路漫步回家,才有工夫去思考所谓的远山。
白炽灯把影子拉得细长,我慢慢地走过被茂密的树叶阴影遮盖的水泥路面。电动车驶过时发出了“呼啦”的声音,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听了很多年的旧歌单。其实,我很喜欢这样一个人放空行走。当周遭都安静下来的时候,甚至听得到虫鸣鸟叫,而我正从林荫小道的沉寂走向高楼大厦的喧嚣。
行走的时候脑袋并没有在思考,但我像是突然找到了豁口一般,将拉闸堵塞住的水流倾泻一空。我为自己反复叩问的“回答”二字找到了最佳的注解,至少是最适合我的释义。
我想就如同陪伴朋友的那天晚上一样,回答并不重要。这世上有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回答的,如果偏执地去苛求反倒是为难自己。
朋友来电也只是为了叙旧而找个借口罢了,我却为此郁闷,倒是显得滑稽了。大概朋友只是想说,成长之后,我们依然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荒诞离奇的想法。我们都不愿成为愚笨的大人,只希望在孩子的世界里看山看水,乐得自在。
以往故事因不能重来而美好,疑题求问因不得其解而生趣。
倘若有一天我真的遇到远山,也只会说一声:“远山,你好。”除回声外再无其他声响,但如此的沉默无声,或许才是最好的回答。
(作者系福州大学2019级化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