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分迷恋乡村,尤其是乡村有月光的夜晚,那种深厚的情感从我的童年起就埋下了伏笔,就像秋天遗落在田头地垄的蚕豆,从落地生根那天起,就注定了会在春天里的某一天开花。
我童年时生活的村庄,西北角是一大片荒地,偏僻无人家。荒地上零星地散落着几座老坟,坟上长着几株矮树和繁密的野生芦苇。风吹动树叶或摇动芦苇发出的沙沙声,衬得这片荒地更加空寂和凄凉。大人们吓唬不听话的小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你扔到荒地里让鬼抓去!无形之中那片荒地就成了孩子们的禁地。我们一帮号称天不怕地不怕的顽头,也不敢轻易地踏进去,只是在村子里搅得鸡飞狗跳,惹得大人们怨声载道。
那片荒地上种的植物,好像只有蚕豆。每年春天,温暖的风在乡村里走过以后,那些伏在地上冬眠的蚕豆就醒来了,摇一摇身子,伸一伸懒腰,茎叶就四处蓬勃地散开。用不了多长时间,茎叶间就会打开黑白相间的蝴蝶状小花,仿佛是黑色天幕上眨着眼睛的星星。最神奇的是,蚕豆丛中,冷不丁还会飞出翼羽鲜艳的野雉或窜出奔跑如飞的野兔。这些都使这片开满蚕豆花的荒地成了童话中充满魔法的森林。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片童话中的森林,既充满了恐怖,又充满了诱惑。但大人们先入为主的“教育”在我们年幼的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使得我们不敢上前,只好站在村头的高桥上遥遥相望,徒然冥想。
只有大牛例外。大牛是他姊妹六个中唯一的男孩,有时他的父母会带他走进那片蚕豆地,每次他都能安全地回来,似乎在证明着那儿确实没有鬼。而且他每次回来都能带回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大牛说话的口气和神态,甚至走路的姿势都特别神气,俨然成了我们一帮孩子中最有见识的人。这让我们既是嫉妒,又是羡慕。
一次,大牛的母亲还别出心裁地把蚕豆用线串起来,放在饭锅里焖熟了,像佛珠一样挂在大牛脖子上,大牛时不时吃上一个,馋得我们直流口水,跟屁虫似的围着他团团转。
有很长一段时间,将蚕豆佛珠一样挂在胸前,成了我们最大的梦想。很自然地,我们又想到了村子的西北角——那一大片蚕豆地。
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蚕豆,就像一汪墨绿色的深不可测的海,摇曳着,动荡着,似乎还能听得见隐隐的涛声。我们遥想着茎叶间那鼓胀饱满的蚕豆荚,想象着蚕豆挂在胸前神气的样子,心中无比神往。
除了对鬼怪的恐惧,蚕豆地里还有让我们觉得比鬼更可怕的专门看守蚕豆的哑巴。
诱惑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甚至可以打败恐惧。一天中午,我们瞅准哑巴进窝棚睡午觉时,根子、虎子、海子和我一行四人,潜入河中,绕过挡在要道口的窝棚,猫着腰钻进了蚕豆地,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阵猛摘。哑巴发现了我们,猎狗似的猛扑了过来,吓得我们落荒而逃,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那些只有尺把高的蚕豆的茎叶仿佛是无数双手,缠着、裹着、拉着、绊着我们的脚,一次次让我们跌倒在地上,眼看哑巴就要追上我们了,吓得我们扑通扑通直往河里跳。
那一次,我吓出了病,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母亲还为我喊了魂。据母亲说,睡梦里我还没有忘记念叨蚕豆。后来,那个看似凶神恶煞的哑巴,还特地送给我一些青蚕豆,母亲也给我串了起来,焖熟了,挂在我脖子上。吃了好几天,我才吃完,那满嘴的清香使我至今都无法忘怀,并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蚕豆。
记得初中时,学习鲁迅的《社戏》,读到迅哥儿和几个小伙伴偷罗汉豆的故事时,一下子又忆起了儿时偷蚕豆的事,不禁心潮涌动,激动不已。
我就读的学校坐落在一大片麦地中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很是冷清,于是我们几个住校生相约出去偷蚕豆。夜半时分,校园里的灯都熄了,我们悄悄翻出了围墙。
那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澹澹的月光从天宇间倾泻下来,远村和近树都好像浸在牛乳之中了。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正在灌浆的麦子散发出的甜香味,麦地里的青蛙引领着各种小虫演奏着小夜曲,静谧而又甜美。没有恐怖的鬼故事,也没有哑巴一样的看护者。我们完全沉醉了,一点儿也没有儿时偷蚕豆时的害怕和紧张,就像在自家菜园里一样放松。摘完了蚕豆,我们就在田埂上追逐、奔跑、嬉闹。那一幕幕月光下奔跑的片断,就像一幅幅黑白照片,深深地影印在我记忆的底片上。
后来,每年蚕豆花开的时节,我都忍不住对我的学生讲起我小时候偷蚕豆的事,他们一个个都满脸狐疑,好像我讲的是天方夜谭。每每这个时候,我才清醒地意识到,我与他们之间隔了二十年,时间的变迁实在是太快了,村头西北角的荒地分田到户后就迅速不见了,曾经令孩子们垂涎不已的蚕豆在今天也不再是美味。而今乡村正在被迅速崛起的城市向后逼退着,蚕食着,同化着,变得越来越不像乡村。乡村这个曾经哺育了许多代人的家园,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一点点地消失,逐步退守为一个美学名词。或许要不了多久,孩子们将不再理解什么叫乡村,田头地垄也不再有叫做蚕豆的植物了,当然他们也不再有机会在乡村月光下快乐地奔跑了。
发稿/赵菱 tianxie1013@163.com
我童年时生活的村庄,西北角是一大片荒地,偏僻无人家。荒地上零星地散落着几座老坟,坟上长着几株矮树和繁密的野生芦苇。风吹动树叶或摇动芦苇发出的沙沙声,衬得这片荒地更加空寂和凄凉。大人们吓唬不听话的小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你扔到荒地里让鬼抓去!无形之中那片荒地就成了孩子们的禁地。我们一帮号称天不怕地不怕的顽头,也不敢轻易地踏进去,只是在村子里搅得鸡飞狗跳,惹得大人们怨声载道。
那片荒地上种的植物,好像只有蚕豆。每年春天,温暖的风在乡村里走过以后,那些伏在地上冬眠的蚕豆就醒来了,摇一摇身子,伸一伸懒腰,茎叶就四处蓬勃地散开。用不了多长时间,茎叶间就会打开黑白相间的蝴蝶状小花,仿佛是黑色天幕上眨着眼睛的星星。最神奇的是,蚕豆丛中,冷不丁还会飞出翼羽鲜艳的野雉或窜出奔跑如飞的野兔。这些都使这片开满蚕豆花的荒地成了童话中充满魔法的森林。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片童话中的森林,既充满了恐怖,又充满了诱惑。但大人们先入为主的“教育”在我们年幼的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使得我们不敢上前,只好站在村头的高桥上遥遥相望,徒然冥想。
只有大牛例外。大牛是他姊妹六个中唯一的男孩,有时他的父母会带他走进那片蚕豆地,每次他都能安全地回来,似乎在证明着那儿确实没有鬼。而且他每次回来都能带回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大牛说话的口气和神态,甚至走路的姿势都特别神气,俨然成了我们一帮孩子中最有见识的人。这让我们既是嫉妒,又是羡慕。
一次,大牛的母亲还别出心裁地把蚕豆用线串起来,放在饭锅里焖熟了,像佛珠一样挂在大牛脖子上,大牛时不时吃上一个,馋得我们直流口水,跟屁虫似的围着他团团转。
有很长一段时间,将蚕豆佛珠一样挂在胸前,成了我们最大的梦想。很自然地,我们又想到了村子的西北角——那一大片蚕豆地。
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蚕豆,就像一汪墨绿色的深不可测的海,摇曳着,动荡着,似乎还能听得见隐隐的涛声。我们遥想着茎叶间那鼓胀饱满的蚕豆荚,想象着蚕豆挂在胸前神气的样子,心中无比神往。
除了对鬼怪的恐惧,蚕豆地里还有让我们觉得比鬼更可怕的专门看守蚕豆的哑巴。
诱惑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甚至可以打败恐惧。一天中午,我们瞅准哑巴进窝棚睡午觉时,根子、虎子、海子和我一行四人,潜入河中,绕过挡在要道口的窝棚,猫着腰钻进了蚕豆地,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阵猛摘。哑巴发现了我们,猎狗似的猛扑了过来,吓得我们落荒而逃,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那些只有尺把高的蚕豆的茎叶仿佛是无数双手,缠着、裹着、拉着、绊着我们的脚,一次次让我们跌倒在地上,眼看哑巴就要追上我们了,吓得我们扑通扑通直往河里跳。
那一次,我吓出了病,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母亲还为我喊了魂。据母亲说,睡梦里我还没有忘记念叨蚕豆。后来,那个看似凶神恶煞的哑巴,还特地送给我一些青蚕豆,母亲也给我串了起来,焖熟了,挂在我脖子上。吃了好几天,我才吃完,那满嘴的清香使我至今都无法忘怀,并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蚕豆。
记得初中时,学习鲁迅的《社戏》,读到迅哥儿和几个小伙伴偷罗汉豆的故事时,一下子又忆起了儿时偷蚕豆的事,不禁心潮涌动,激动不已。
我就读的学校坐落在一大片麦地中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很是冷清,于是我们几个住校生相约出去偷蚕豆。夜半时分,校园里的灯都熄了,我们悄悄翻出了围墙。
那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澹澹的月光从天宇间倾泻下来,远村和近树都好像浸在牛乳之中了。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正在灌浆的麦子散发出的甜香味,麦地里的青蛙引领着各种小虫演奏着小夜曲,静谧而又甜美。没有恐怖的鬼故事,也没有哑巴一样的看护者。我们完全沉醉了,一点儿也没有儿时偷蚕豆时的害怕和紧张,就像在自家菜园里一样放松。摘完了蚕豆,我们就在田埂上追逐、奔跑、嬉闹。那一幕幕月光下奔跑的片断,就像一幅幅黑白照片,深深地影印在我记忆的底片上。
后来,每年蚕豆花开的时节,我都忍不住对我的学生讲起我小时候偷蚕豆的事,他们一个个都满脸狐疑,好像我讲的是天方夜谭。每每这个时候,我才清醒地意识到,我与他们之间隔了二十年,时间的变迁实在是太快了,村头西北角的荒地分田到户后就迅速不见了,曾经令孩子们垂涎不已的蚕豆在今天也不再是美味。而今乡村正在被迅速崛起的城市向后逼退着,蚕食着,同化着,变得越来越不像乡村。乡村这个曾经哺育了许多代人的家园,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一点点地消失,逐步退守为一个美学名词。或许要不了多久,孩子们将不再理解什么叫乡村,田头地垄也不再有叫做蚕豆的植物了,当然他们也不再有机会在乡村月光下快乐地奔跑了。
发稿/赵菱 tianxie1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