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岁月的足音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头上摆着王建明先生的综合文集《心路的历程》(黄河出版社2010年8月版),封面上朵朵小花透着一种大地的质朴和岁月的沧桑。
  《我心中的黑土地》是该书开篇,艺术上又是压卷之作,也是我最偏爱的一辑散文。建明只比我大一岁,且都是当年的知青,他所写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真切,字字句句都道出我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心声。这些留存在作者记忆最深处、挥之不去的人间至爱的篇章,读来让我热泪盈眶。
  时隔40年后,建明在2009年10月重返北大荒,重新踏上那片黑土地。面对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面对依然生活在那里的老农和好友,面对那些永远留在那里的知青亡魂,他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感情的闸门再次被打开,于是又开始了一次追忆如梦年华的青春之旅。重新拾起那些被时光碾碎的生活细节,串起那些触景生情的历史碎片,建明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那一批具有特殊个性的知青成长的故事。作品既还原了历史又不失艺术真实,我个人认为这是真正叙述历史的文字,略带激情的叙述和对历史脉搏的把握展示了作者广阔的人文视野与深厚情怀。
  按理说,回忆起这些事情来,笔调应该是荒凉的、冷峻的,作品的底色应该是灰暗的、苍凉的。但是恰恰相反,我们在这里所看见的是大面积的暖色,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一片人间温情。如《小邓——我看你来了》、《我又见到了你——三营桥》、《我终于见到了你们——“小哈”》、《我要带走一捧黑土》、《我珍藏37年的笔记本》、《我那难忘的“知青”岁月》。正因为有了这份暖色,有了这份温情,作者的记忆一下子就变得美丽起来,岁月中遥远的故事也变得温热起来。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特殊的群体和部落。“老三届”们的知青生活,是那代人留在大地上的血色诗行,也是镌刻在共和国金色年轮中的遥远回声,凡是经历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作者以赤子之心,把往事写得酣畅淋漓,不事雕琢,读来天然本色,真挚动人,实为一种别致之自传。
  在该书中,不管怎样变换写作体裁,作者的感情始终是亢奋的,笔触始终是雄健的,声音始终是高昂的。他用诗歌咏内心的喜怒哀乐,吟性情志趣;以小小说叙悲欢离合,述人世兴衰;借杂文讽狡狯鄙吝,讥社会百态;用散文、随笔剖人生世象,阐义理哲思。建明以充满真情的笔触展现自己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感受,其文观点和见解中肯、透彻,旗帜鲜明,既有思想的张力又不乏行文的优美,体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强烈责任感。
  文集作品时间跨度在十年以上,既展示了他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北京的城市变化与发展。如在《我爱你,生我养我的北京》系列文章中,《关于北京大杂院的思考》、《古城墙飞思》、《北京,谁来管管胡同交通》、《老北京的记忆》、《北京,从茶馆儿到茶楼》、《北京前门:我们对你充满希望》、《北京人:应该成为城建的主人》等作品,以文学形式对北京进行诠释和解读,形象而深刻地展示了北京的地域优势、发展空间和文化遗产,对北京的城市建设进行了再分析再梳理。文章承载的思想有着极强的撼动力和穿透力,有助于深入理解北京的人文品位和文化内涵,将对今后北京的城市建设有所启发。
  第三辑是散文、随笔之作,或叙事、抒情,或写景、忆旧,都很注意语言的运用,生动洗炼,清新晓畅;有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艺术功力。如《老屋,连同妻子的怀念》、《沈毅华,妻子思念的老师》、《家乡的生意人》、《我不想对女儿说太多》等篇,道身边事,抒胸中情,用口中语,平易中见隽永,质朴而不失灵秀,情真意切,读来亲切感人、催人奋进。这些充满真善美的性灵之文,不但给人阅读的愉悦,美感的享受,而且能使人得到情操的陶冶,人生的感悟。
  《我的恩师王富仁教授》、《我的诗歌老师常江》二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亲见,赞颂了教师的伟大,师生之情谊的弥足珍贵。作品足以使读者牢牢地记住:“学生对于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在《她不悔,我更不悔》中,作者深情而细致地回忆了与爱人相识、相恋并相伴的爱的历程。在时下,他们这份坚贞的感情更显得珍贵感人。
  我很爱读作者《父母在,多尽孝》、《尽孝——要快,老人不能等》、《孝敬父母,你能舍弃自己吗》这三篇文章。作者对老一辈赤诚孝敬之心,感人肺腑,读来为之动容。我更爱读《母亲,带走一片真情》、《想起了母亲》,在人间亲情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母子(女)之情了。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亲切得就像我们曾绕膝的老妈妈,特别值得赞叹的是作者大孝至善的情怀,字里行间细腻地勾勒出母爱的质朴和无私,也叩开了我乃至更多儿女思念缅怀母亲、感恩母爱的心扉,不由让人想起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
  王建明先生的散文既烂漫,又典丽。他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以柔美细腻、委婉含蓄的笔意,营造出一种寓意深远、韵味悠长的艺术氛围,葆有纯净的品味和纯真的境界。像一道警醒世人的彩虹,展示一种精神思想境界,因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部文集最后一辑收入三篇别开生面的论文:《从苏曼殊的小说看他的爱情婚姻理想》、《战友、文友、畏友——苏曼殊与陈独秀》、《苏曼殊与女性》。在《战友、文友、畏友——苏曼殊与陈独秀》一文中,作者论述了苏曼殊与陈独秀两位大才子的成长、留学、为人师以及他们的坎坷磨难,在颠沛流离中,决不放弃追求民主革命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陈、苏二人独特的人格魅力!作者搜集了一些极为珍贵的资料,以大量史实与生动细节,用娓娓之笔调,勾勒出陈独秀、苏曼殊的因缘际会和聚合离散。在被打开的一段隐秘历史中,我目睹了陈、苏他们二人之间的琴心剑胆般的人间情谊!这已不是单纯的论文,而是让人印象深刻、拍案称奇的综合的作品了。若是没有作者耗费心神的发掘整理,这些历史珍闻,或将永归湮灭。
  也许有人会觉得该文集收入的文章有点驳杂,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但只要细读,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不在意初上文坛时文章的稚嫩,不在乎体例多样和字数多寡,他执拗地把昔日的时光和文字立此存照,这是根植文学创作实践最好的原始记录,让人看到作者真实的性灵、成长的历程。全书一条轨迹下来,勾画出作者一张完整的人生简历,以读书写作丰富人生内涵,以读书写作提升工作质量,在自我激励中超越自我。《心路的历程》是一部成功的文集,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求索为我辈树立了可资效法的楷范。
  
  (本文编辑:谢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