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加速推进。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国家对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制度做出政策调整。2009年,财政部修订了从1998年1月开始实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新制度”)已经下发至各级单位。对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笔者研究认为:“新制度”改变了高校财务工作原有的基本理念和管理方法。
一、高校预算管理理念的变革
首先,原有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以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形式,采取“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管理方式。“新制度”将预算管理办法统一确定为“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规定事业单位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做到收支平衡。高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基本建设和学生扩招等原因导致资金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存在“贷款预算”或“赤字预算”现象。“新制度”实施以后,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理念将面临重大改变,预算管理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在资金上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将过去“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且精”的方向转变,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安排事业支出的先后顺序,将成为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权衡的问题。
其次,“新制度”确立了收支统管的预算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统收”。原有预算管理着重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状况,对于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预算外资金缺少必要监管。“新制度”要求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要全额纳入收入预算的管理体系,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将从源头上封堵“预算外资金”导致的“体外循环”的漏洞,促使高校的资金管理和经营状况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督。二是“统支”。目前高校对于基建财务采用独立账户管理,不论是财务报表还是会计信息均不纳入事业财务数据采集范围,这就导致事业财务报告信息的不完整。我国于2008年确立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取消了原有的“基本建设支出”的功能分类,要求基建支出要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这也和现行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产生了矛盾。为此,“新制度”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必须编制包含基本建设支出的全额支出预算。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纳入事业支出预算统一管理,不但可以全方位对在建项目实施财务监督,而且能够从预算管理环节降低“贷款基建”或者“赤字基建”导致的财务风险,全面、准确地披露学校真实的财务信息,这也为管理者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
二、高校会计核算理念的变革
高校财务核算体系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制定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当中比较特殊的一员,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事的教育、科研活动规模庞大,种类多样,其经济行为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市场运行机制当中,具备了企业经营的属性。为了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衔接,很多高校已经依据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原则确立财务核算体系。对于经营活动当中收入与负债的确认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于事业活动中的资金收支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新制度”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选择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要选择合理方法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外投资应当确认投资收益。“新制度”针对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确立了一套“虚拟折旧”制度,即按照统一折旧率计算折旧额,并在会计期间摊销,但是并不需要从相应的收入中进行补偿,这也是财政管理的需要。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理念,从而彻底改变高校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权利、义务关系的尴尬局面,这将使高校建立起更加适应市场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也将更加顺畅。
三、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变革
首先,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并不重视成本控制,设备闲置、重复投入、铺张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以“收”定“支”,并不核算科研项目的成本投入,只需要在项目完结后,将资金的使用情况按照相应的类别在结题报告中列示,导致在报销过程中存在虚开票据,挪用资金等问题。由于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当中,对于学校资源占用没有相应的分摊标准,因此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夸大现象。“新制度”的实施将使高校管理者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杜绝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的经济利益。
其次,高校的经济效益评价一直是业界难题,国家对于教育要素的投入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计量,但是由于现有财务核算体系的制约,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并不全面,同时教育产出没有量化标准,因此高校的经济效益不能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反映。而“绩效”概念的提出,则从另一个角度为高校的效益评价提供了衡量标准,即以“目标管理”替代“经济效益”对于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与员工进行考核,根据不同岗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描述法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使用绝对评价法当中的“平衡计分卡”法,根据战略要求,给予财务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实现综合测评,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第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功能已经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校企、校地等合作方式的引进,对外投资的增加等经济行为使高校逐步具备了企业属性,经营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在财务管理当中必须要引入风险控制理念,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要充分利用财务指标定期进行偿债能力与运营及盈利能力分析,合理的设计和控制负债的规模及结构,对于对外投资要进行科学论证,审慎而行。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规避财务风险,合理评价办学效益,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可信赖的决策依据。
一、高校预算管理理念的变革
首先,原有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以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形式,采取“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管理方式。“新制度”将预算管理办法统一确定为“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规定事业单位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做到收支平衡。高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基本建设和学生扩招等原因导致资金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存在“贷款预算”或“赤字预算”现象。“新制度”实施以后,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理念将面临重大改变,预算管理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在资金上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将过去“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且精”的方向转变,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安排事业支出的先后顺序,将成为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权衡的问题。
其次,“新制度”确立了收支统管的预算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统收”。原有预算管理着重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状况,对于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预算外资金缺少必要监管。“新制度”要求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要全额纳入收入预算的管理体系,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将从源头上封堵“预算外资金”导致的“体外循环”的漏洞,促使高校的资金管理和经营状况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督。二是“统支”。目前高校对于基建财务采用独立账户管理,不论是财务报表还是会计信息均不纳入事业财务数据采集范围,这就导致事业财务报告信息的不完整。我国于2008年确立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取消了原有的“基本建设支出”的功能分类,要求基建支出要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这也和现行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产生了矛盾。为此,“新制度”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必须编制包含基本建设支出的全额支出预算。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纳入事业支出预算统一管理,不但可以全方位对在建项目实施财务监督,而且能够从预算管理环节降低“贷款基建”或者“赤字基建”导致的财务风险,全面、准确地披露学校真实的财务信息,这也为管理者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
二、高校会计核算理念的变革
高校财务核算体系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制定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当中比较特殊的一员,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事的教育、科研活动规模庞大,种类多样,其经济行为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市场运行机制当中,具备了企业经营的属性。为了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衔接,很多高校已经依据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原则确立财务核算体系。对于经营活动当中收入与负债的确认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于事业活动中的资金收支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新制度”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选择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要选择合理方法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外投资应当确认投资收益。“新制度”针对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确立了一套“虚拟折旧”制度,即按照统一折旧率计算折旧额,并在会计期间摊销,但是并不需要从相应的收入中进行补偿,这也是财政管理的需要。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理念,从而彻底改变高校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权利、义务关系的尴尬局面,这将使高校建立起更加适应市场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也将更加顺畅。
三、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变革
首先,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并不重视成本控制,设备闲置、重复投入、铺张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以“收”定“支”,并不核算科研项目的成本投入,只需要在项目完结后,将资金的使用情况按照相应的类别在结题报告中列示,导致在报销过程中存在虚开票据,挪用资金等问题。由于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当中,对于学校资源占用没有相应的分摊标准,因此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夸大现象。“新制度”的实施将使高校管理者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杜绝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的经济利益。
其次,高校的经济效益评价一直是业界难题,国家对于教育要素的投入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计量,但是由于现有财务核算体系的制约,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并不全面,同时教育产出没有量化标准,因此高校的经济效益不能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反映。而“绩效”概念的提出,则从另一个角度为高校的效益评价提供了衡量标准,即以“目标管理”替代“经济效益”对于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与员工进行考核,根据不同岗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描述法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使用绝对评价法当中的“平衡计分卡”法,根据战略要求,给予财务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实现综合测评,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第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功能已经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校企、校地等合作方式的引进,对外投资的增加等经济行为使高校逐步具备了企业属性,经营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在财务管理当中必须要引入风险控制理念,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要充分利用财务指标定期进行偿债能力与运营及盈利能力分析,合理的设计和控制负债的规模及结构,对于对外投资要进行科学论证,审慎而行。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规避财务风险,合理评价办学效益,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可信赖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