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又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现代的高校发展,应构建亲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亲密;教学;职业素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师生关系也必须适时地调整。在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构建一种亲密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高校真正担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现代意识的接班人的重任。
一、 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不亲密的现象
目前,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师生关系不亲密甚至不和谐的现象。
1.教师的权威思想与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之间的不和谐
传统的教育中,历来奉行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现代教育改革一方面体现在为学生进行赋权的同时,相对削减了教师的权能,学生的民主平等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师生之间权能日渐均等,学生敢于在具体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个人意见,师生之间的分歧程度加深,从而产生不亲密的现象。
2.教师主流文化与学生多元文化选择之间的不和谐
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文化成分的创新、外来文化成分的引入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改革时期的大学生,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网络文化、各种大众流行文化传播开来,学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文化思潮,形成了学生多元化价值观,高校教育主流文化所弘扬的社会价值取向被学生怀疑和排斥,教师传统道德标准与学生的权利标准发生冲突。同时,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上的代际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差异增大,交流的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也不和谐。
二、高校师生关系不亲密的根源
在现代高校中,学生和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联系之外,其余的交流时间并不多,师生之间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不常往来的一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的职业素养严重滑坡,缺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目前高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等自身利益,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与学生的交往方面显现出敷衍和不耐烦的情绪,在有限的课堂交流上,偶尔与学生疏通关系,甚至过分放纵和迎合学生,只是为了在教学评价中能得高分,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培养,。
2.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成了教材和某一学科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性、工具性也日益凸显,对所有的学生不问其智能的优势、学习风格、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差异,忽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呆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师生之间无交流的心情和愿望。
3.制度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制约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高校的管理模式、培养目标、教育活动、评价标准上都是严格按照制订的标准和规则操作,有校训、校规,但是无校园文化精神。政治辅导员工作中重管理、 轻交流, 重惩罚、 轻疏导,在工作中发号施令式地强调大学生可去做什么事情和不能做什么事情,一旦学生违纪重在惩罚,却疏于与学生交流,这些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制约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构建亲密型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性思考
如何引导高校师生交往的价值取向,使师生各自获得身心愉悦和教学互为增长,同时又为高校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充分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应构建双主体亲密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1.通过信任和内在的善,建立起亲密型师生关系
亲密关系则是一个情感与团结的领域。亲密关系是指双方的交往互动必须依赖于具体、特殊的知识以及至少其中某一个人提供照料才能进行的关系,第三方不能广泛、开放地获得这样的熟知、理解和照料。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信任和一种内心的善来完成,首先,亲密关系是根据社会的信任的不同程度来界定的。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愿意接近你并提出个人问题,请求你帮助他的时候。因为在他看来,你是有能力的,值得信任的,甚至这种亲密关系的信任度高于对父母的信任度。这种信任意味着互动双方在面对危险情形及其可能导致的结果时,愿意共享那份知识和照料。其次,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一种内在的善。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抱怨制度的同时,说自己是凭着良心在做事,这就是内在的善,也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一种真诚的亲密关系(而非功利性的)。这种亲密关系让人满足,让人情感深厚,同样对共同参与者产生有效的影响,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育人的过程。
2.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双主体”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教师的关怀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种关怀是人的情感、价值在教学中一种潜在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内容,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强调教学工作中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心理氛围,在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实现亲密的师生关系。
3.加大课堂教学方面的考核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性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以说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教师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在角色的互换中可以更多地充当配角的作用,充当演讲者,指导和引领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在艺术性的教学中分享彼此的知识和见解、观念与理念、交互彼此的情感,通过对话、讨论,达到知识的融通,共生出新的知识价值,使师生都得到发展与自身的提升,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型师生关系,最终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
4.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环境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理应是教育的引领者,是文化的引领者、专业的引领者、道德的引领者和精神的引领者。教育管理就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教育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要注重积极发挥教育管理的主体性,管理者需要学会去平衡和协调、领导和控制、继承和创新、服务与组织师生之间的关系,注重育人为本,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人或事情的发展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把监督管理变为服务管理、调查研究、正面鼓励、反馈信息、个别指导、参与决策等方式,最终形成合力去实现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郭小英等.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J].今日南国,2009,(2)
[2]李泽民.高校师生关系现状与发展研究[J].教育导刊,2010,(7)
[3]雷伟.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10)
[4]余清臣著.权力关系与师生交往 [M].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学科学出版社,2007。
[6] 于淑娟,张培强.浅议变传统师生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信息,2008,(32).
[7]张永军.如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J].教师,2010,(5).
[8]张红梅.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01).
责任编辑 蓝光喜
[关键词]师生关系;亲密;教学;职业素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师生关系也必须适时地调整。在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构建一种亲密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高校真正担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现代意识的接班人的重任。
一、 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不亲密的现象
目前,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师生关系不亲密甚至不和谐的现象。
1.教师的权威思想与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之间的不和谐
传统的教育中,历来奉行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现代教育改革一方面体现在为学生进行赋权的同时,相对削减了教师的权能,学生的民主平等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师生之间权能日渐均等,学生敢于在具体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个人意见,师生之间的分歧程度加深,从而产生不亲密的现象。
2.教师主流文化与学生多元文化选择之间的不和谐
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文化成分的创新、外来文化成分的引入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改革时期的大学生,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网络文化、各种大众流行文化传播开来,学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文化思潮,形成了学生多元化价值观,高校教育主流文化所弘扬的社会价值取向被学生怀疑和排斥,教师传统道德标准与学生的权利标准发生冲突。同时,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上的代际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差异增大,交流的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也不和谐。
二、高校师生关系不亲密的根源
在现代高校中,学生和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联系之外,其余的交流时间并不多,师生之间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不常往来的一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的职业素养严重滑坡,缺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目前高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等自身利益,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与学生的交往方面显现出敷衍和不耐烦的情绪,在有限的课堂交流上,偶尔与学生疏通关系,甚至过分放纵和迎合学生,只是为了在教学评价中能得高分,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培养,。
2.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成了教材和某一学科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性、工具性也日益凸显,对所有的学生不问其智能的优势、学习风格、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差异,忽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呆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师生之间无交流的心情和愿望。
3.制度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制约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高校的管理模式、培养目标、教育活动、评价标准上都是严格按照制订的标准和规则操作,有校训、校规,但是无校园文化精神。政治辅导员工作中重管理、 轻交流, 重惩罚、 轻疏导,在工作中发号施令式地强调大学生可去做什么事情和不能做什么事情,一旦学生违纪重在惩罚,却疏于与学生交流,这些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制约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构建亲密型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性思考
如何引导高校师生交往的价值取向,使师生各自获得身心愉悦和教学互为增长,同时又为高校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充分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应构建双主体亲密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1.通过信任和内在的善,建立起亲密型师生关系
亲密关系则是一个情感与团结的领域。亲密关系是指双方的交往互动必须依赖于具体、特殊的知识以及至少其中某一个人提供照料才能进行的关系,第三方不能广泛、开放地获得这样的熟知、理解和照料。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信任和一种内心的善来完成,首先,亲密关系是根据社会的信任的不同程度来界定的。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愿意接近你并提出个人问题,请求你帮助他的时候。因为在他看来,你是有能力的,值得信任的,甚至这种亲密关系的信任度高于对父母的信任度。这种信任意味着互动双方在面对危险情形及其可能导致的结果时,愿意共享那份知识和照料。其次,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一种内在的善。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抱怨制度的同时,说自己是凭着良心在做事,这就是内在的善,也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一种真诚的亲密关系(而非功利性的)。这种亲密关系让人满足,让人情感深厚,同样对共同参与者产生有效的影响,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育人的过程。
2.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双主体”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教师的关怀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种关怀是人的情感、价值在教学中一种潜在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内容,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强调教学工作中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心理氛围,在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实现亲密的师生关系。
3.加大课堂教学方面的考核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性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以说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教师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在角色的互换中可以更多地充当配角的作用,充当演讲者,指导和引领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在艺术性的教学中分享彼此的知识和见解、观念与理念、交互彼此的情感,通过对话、讨论,达到知识的融通,共生出新的知识价值,使师生都得到发展与自身的提升,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型师生关系,最终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
4.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环境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理应是教育的引领者,是文化的引领者、专业的引领者、道德的引领者和精神的引领者。教育管理就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教育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要注重积极发挥教育管理的主体性,管理者需要学会去平衡和协调、领导和控制、继承和创新、服务与组织师生之间的关系,注重育人为本,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人或事情的发展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把监督管理变为服务管理、调查研究、正面鼓励、反馈信息、个别指导、参与决策等方式,最终形成合力去实现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郭小英等.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J].今日南国,2009,(2)
[2]李泽民.高校师生关系现状与发展研究[J].教育导刊,2010,(7)
[3]雷伟.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10)
[4]余清臣著.权力关系与师生交往 [M].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学科学出版社,2007。
[6] 于淑娟,张培强.浅议变传统师生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信息,2008,(32).
[7]张永军.如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J].教师,2010,(5).
[8]张红梅.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01).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