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择业效能感问卷对389名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测评。发现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而在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上差异不显著。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择业效能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因子中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最重要的因素。结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高校应届毕业生 心理健康 择业效能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与职业相关行为的研究和人口学差异的研究,并且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所有高校大学生,而对正处于择业,就业时期的应届毕业生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本研究基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心理健康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河南省的8所大学,中州大学,濮阳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中抽取被试。在各大高校毕业时间对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08份,剔除19份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86.4%。被试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由Berogatic编制,王征宇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含90个测验项目,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描述心理健康程度。每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严重程度从1(无)~5(严重)分为五级。
择业效能感的测量选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搜集已有择业效能感问卷。将搜集到的已有问卷中的项目按职业成熟理论中的维度进行归类整理,并选取8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进行访谈,根据整理的访谈结果对各个因子下的项目进行删减和整理,最终形成问卷。最终问卷包含34个题目,六个因子,分别命名:自我评价,问题解决,职业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社会支持。
同时问卷还收集了年龄、性别、是否独生、专业类别、学历等人口学变量。
三、结果统计与处理
(一)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和LISREL8.7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统计处理有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项目分析
计算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34个项目的总分,并按照总分的高低对其进行升序排列,找出总人数的27%所对应的人群分数,划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两组在34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低分组在所有项目上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表明这34个题项具有良好的鉴别度。
(三)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在评价一个模型结构的合理性时,必须检查多个指数,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其中的某一个指数。
问卷表明,拟合指数都满足拟合优度模型的条件,表明自编问卷的五个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效度。
结果表明,各题项在指定维度上的载荷在0.39~0.66之间,各因素 一致性系数在0.683~0.866之间,表明项目在指定维度上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量表 一致性系数为0.934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四)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表2),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上存在专业差异(P<.05)。文科学生得分低于理科生,显示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学历差异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上(P<.05);专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生(表3),说明本科生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择业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法,以择业效能感总分,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为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九个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恐怖对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的预测力较好,解释量分别为5.4%和4.7%(见表4)。
四、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与职业成熟理论以及以往的问卷研究结果一致。由于本问卷各因素下的项目是在以往修订和编制的问卷相同因素或结构下的题目进行的整合,出现个别项目因素载荷偏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项目并进行二次筛选,从而保证问卷项目的高质量。
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表明,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理科生,这说明在面对从学校到社会这个生活转变过程中,文科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改变;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于专科学生,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毕业之后的择业、就业等问题时仍存在对自身学历的认可及正确的认识。因此这需要学生及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而不仅仅局限在学历水平上。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刘永贤的研究一致。
五、结论
(1)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而在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上差异不显著。
(2)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择业效能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因子中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科院)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1).
[2]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3]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4]刘永贤.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
[5]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永贤. 高等师范类毕业生择业效能感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校园心理,2009,12(7)
关键词 高校应届毕业生 心理健康 择业效能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与职业相关行为的研究和人口学差异的研究,并且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所有高校大学生,而对正处于择业,就业时期的应届毕业生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本研究基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心理健康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河南省的8所大学,中州大学,濮阳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中抽取被试。在各大高校毕业时间对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08份,剔除19份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86.4%。被试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由Berogatic编制,王征宇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含90个测验项目,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描述心理健康程度。每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严重程度从1(无)~5(严重)分为五级。
择业效能感的测量选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搜集已有择业效能感问卷。将搜集到的已有问卷中的项目按职业成熟理论中的维度进行归类整理,并选取8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进行访谈,根据整理的访谈结果对各个因子下的项目进行删减和整理,最终形成问卷。最终问卷包含34个题目,六个因子,分别命名:自我评价,问题解决,职业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社会支持。
同时问卷还收集了年龄、性别、是否独生、专业类别、学历等人口学变量。
三、结果统计与处理
(一)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和LISREL8.7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统计处理有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项目分析
计算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34个项目的总分,并按照总分的高低对其进行升序排列,找出总人数的27%所对应的人群分数,划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两组在34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低分组在所有项目上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表明这34个题项具有良好的鉴别度。
(三)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在评价一个模型结构的合理性时,必须检查多个指数,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其中的某一个指数。
问卷表明,拟合指数都满足拟合优度模型的条件,表明自编问卷的五个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效度。
结果表明,各题项在指定维度上的载荷在0.39~0.66之间,各因素 一致性系数在0.683~0.866之间,表明项目在指定维度上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量表 一致性系数为0.934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四)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表2),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上存在专业差异(P<.05)。文科学生得分低于理科生,显示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学历差异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上(P<.05);专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生(表3),说明本科生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择业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法,以择业效能感总分,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为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九个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恐怖对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的预测力较好,解释量分别为5.4%和4.7%(见表4)。
四、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与职业成熟理论以及以往的问卷研究结果一致。由于本问卷各因素下的项目是在以往修订和编制的问卷相同因素或结构下的题目进行的整合,出现个别项目因素载荷偏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项目并进行二次筛选,从而保证问卷项目的高质量。
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表明,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理科生,这说明在面对从学校到社会这个生活转变过程中,文科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改变;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于专科学生,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毕业之后的择业、就业等问题时仍存在对自身学历的认可及正确的认识。因此这需要学生及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而不仅仅局限在学历水平上。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刘永贤的研究一致。
五、结论
(1)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而在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上差异不显著。
(2)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择业效能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因子中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科院)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1).
[2]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3]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4]刘永贤.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
[5]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永贤. 高等师范类毕业生择业效能感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校园心理,20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