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魏延的决策控制

来源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途中病困五丈原(建兴十二年秋),在必须面对战略撤退的过程中,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重大风险就是南郑侯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的动向。魏延桀骜不驯、骄横拔扈与长史杨仪不合等因素,是诸葛亮死后威胁蜀国安全的高风险因素。他的功高权重既可以成为保蜀的主力,也可以是其叛蜀的诱因。
  诸葛亮对自己身殁之后魏延的可能动作做了如下判断:
  (1)在南撤中负责断后,掩护大军平安撤退(保蜀);
  (2)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降魏);
  (3)屯兵不动,在杨仪率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自立);
  (4)制造借口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篡蜀)。
  面对上述后三条风险,诸葛亮采取的对策和应急方案有:
  (1)“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 、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避免魏延参与中枢军机;
  (2)令其率部断后,防备其反叛与司马懿形成夹击之势或中腹之患;
  (3)埋伏马岱在其左右作为其反叛的应急方案。
  后来的形势发展也验证了上述预测。诸葛亮死后魏延首先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其拥兵自重之心洞然可见;与长史杨仪的矛盾激化后,在率部降魏和割据自立之间徘徊;而当杨仪率大军南撤之时,魏延却率兵抢先南归。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见《三国志》)。
  诸葛亮斩魏延这一典故就是PDPC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在这个事件中,运用PDPC的定义,则可以将大军南撤视为一个项目看待,诸葛亮是项目经理,魏延是风险因素,而PDPC是项目管理方法。尽管《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和“三呼谁敢斩我”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也没有画出PDPC决策流程图,但是诸葛亮这一思维的应用是非常到位的,使南撤顺利完成,使蜀国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规范的PDPC技术应用步骤如下:
  (1)组建一个熟悉过程和各种应急方案的决策小组;
  (2)确定过程的活动、流程或顺序;
  (3)划出树形图和要求的必要条件;
  (4)对每一步骤提出质疑“是否会出错”;
  (5)对识别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标在图上。
  如果将上述步骤表示在图形中,PDPC技术表示方法见图(1),由过程图、风险图和对策图三部分组成。在实践中PDPC技术的图形形式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是纵向的图形,也可以是横向的图形,有多种不同的PDPC图形表示方法。
  PDPC决策方法的本质是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及结果,作了预测,并相应地提出多种应变计划。它不是走着看,而是事先预计好。这种技术普遍应用于产品制造业的差错预防和过程改善,也是项目风险管理中很实用的一项工具技术。
  PDPC的特征是:
  (1)从全局、整体的角度掌握系统,因此可作全局性判断;
  (2)可以按时间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情况;
  (3)可以密切注视系统进程的动向,掌握系统输入和输出间的相互关系,前因后果紧凑;
  (4)情报及时,计划措施不断补充、修订;
  (5)只要对系统、事物基本理解,使用此法就比较容易。
  PDPC法显示了高度的预见性和随机应变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事先估计出各种实施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遇到新情况时,可以随机应变有条不紊,通过事先计划好的方案改变系列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下面以一个投资项目的案例来说明PDPC技术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进入成长期,某跨国集团决定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投影彩电的显示器件生产线。经济分析结论年利润为5000万元,盈亏平衡点在80万台产品,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5年。
  项目的高风险因素是在投资后的3年(2000年~2003年)期间产品价格可否维持在1600元~1400元之间,在其后的两年(2003年~2005年)可否维持在1400元~1200元。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产品价格的分布特性,在2000年决定投资时不能做出确切的结论。
  项目的另一个高风险因素是在2000年至2003年,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销售数量可否达到80万台至100万台。由于企业对未来产品市场数量的预测仅仅是一种可能,因此未来市场销售数量也是项目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由于产品价格和销售数量将决定项目未来的销售收入,从而决定未来的工厂财务盈亏和经营状况,必须在投资之初对风险做出防范。针对上述风险因素,项目决策小组建立了PDPC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风险对策并标识在图上(见图2)。
  中国投影彩电的市场发展和价格变化验证了项目决策小组的预测。2002年当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销售数量不足80万时,欧洲市场的补充份额使工厂经营得以持续;当国内投影彩电产品的价格下降,致使投影器件的价格低于预测的1400元时,以自制核心部件来替代进口部件的应急方案,便成为企业维持经营的关键对策。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PDPC技术的形式和应用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识别出项目的高风险因素。另外,由于动用应急方案需要涉及资源耗费,这就需要决策者全面权衡风险程度和资源耗费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出恰当选择。
其他文献
由于创立时国家的巨额投入与扶持,使得长虹无法像TCL那样顺利走到管理层收购的理想状态。在倪润峰时代,长虹的MBO几起几落终究没能在其退休前有个眉目,他有句著名的牢骚:“长虹没有别人那样的好运气。”劳苦功高的倪润峰黯然离去后,谁还敢染指股份?面对巨额坏账和产业突围的双重烘烤,复辟的新帅赵勇如何去操作巨人的转身呢?    产业报国    长虹创立于1958年,主攻军用、民用雷达的研制和生产,是建国初期
期刊
六西格玛(Six Sigma)起源于摩托罗拉、通用,是一项旨在全公司范围内改进过程性能的战略活动,其核心目标是减少成本和增加收入,既适于应用在制造业又适于应用在服务业。其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2002年1月,隆冬的户外,寒风凛冽。北京延庆的宾馆内,来自某工厂的全体BB(六西格玛黑带)和包括总经
期刊
毛泽东不但是中国农民的儿子,同时是中国文化的儿子。他不是天才,更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凝聚激情和智慧、爱吃红烧肉和辣椒、熟读《红楼梦》与《离骚》、看到农民吃黑窝窝头时会掉眼泪的湖南人。他继承中国文化的创造力,结合马列主义,汇成了开一代风气的“毛泽东思想”,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使破旧的中国从此进入现代化。今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到底什么才是适应中国企业的治理文化?我认为,它首先必须
期刊
谈判是妥协的艺术。任何协议或合同作为谈判的成果,其实都是双方让步与妥协之后的结果。可见,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和妥协并不意味着失败。但是,谈判双方都不是为了妥协而来的,双方都在不断试探着对方的底线,并竭力掩饰着自己的底线。在大多数谈判中,正确的谈判策略加上谈判中对策略的坚决执行,可以使谈判的结果与自己一方事先的期望更加接近。  其实,合智集团的陈总在坐到谈判桌前的时候是处于不利地位的。首先,合智集团不应
期刊
CEO,你被解雇了    你被解雇了。”董事会的这个决定像一记没有先兆的重拳,击中了罗布的腹部。他眼前一花、身体发虚,接着就昏倒了。  罗布在中央平原食品公司(一家美国中西部主要的食品销售公司)任CEO已经3年了。任CEO之前的4年里,他担任这家公司的高级营销副总裁。再往前的5年里,他担任COO。虽然最近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太理想,但被解雇还是让他目瞪口呆。  这时,行政助理递给他一份辞职文件,让他签
期刊
从企业性格、创始人出身及处世风格,到企业体制、激励方式、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甚至发展战略,同一行业的两个不同核心企业居然会如此地截然不同!南辕北辙的成长路径,却成就了各自的辉煌……  如果没有华为,中兴也不可能始终保持着活力,而如果没有中兴,华为也不会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 一位先后在华为和中兴工作过的企业人士这样评价。  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崛起的“巨大中华”,今天已经只有"中华”--中兴和华为
期刊
大将军王背后的利益困局    康熙末年西北军事告急,康熙欲在诸皇子中挑选一人出任大将军王,以平西北之乱。由于大将军王的任用被认为是选太子的风向标,众皇子无不严阵以待。其中一大势力派别是十四爷党,另一势力是以雍正为首的四爷党。  其中,卫戍部队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担当保护京城安危的重任,一旦夺嫡之争祸起萧墙,拥有了距离最近的兵权,便可以先发制人;而这股力量的控制权属于兵部管辖,而兵部属于十四爷控制
期刊
中国式管理的模式,可以用中国人所熟悉的象棋来代表。凡是精于象棋,而又能体会其中的精神的,便能够充分了解中国式管理的精髓。象棋俗称“象戏”,是一种“仿真的游戏”。它是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棋戏,由两人在棋盘上按位布棋,以攻死对方的将帅为胜。  中国式管理的“象棋模式”,包含天人合一、确立制度、公平竞争、组织精简、各施所长、互依互赖、无为而治、民主自治、竭尽心力、贯彻始终、千变万化与和平融洽这12个特征,
期刊
360度评价反馈也称为全方位评价反馈或多源评价反馈。即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被评价者的上级、同级、下属和客户等),分别以匿名的方式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被评价者自己也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反馈意见与评估者的自我认识作对比并提供建议,以帮助被评价者提高其能力水平和业绩的管理方法。    浩是一家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他从杂志上看到360度评价反馈管理手段,感觉很有意义。于是开始收
期刊
大师中的大师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11月12日,在洛杉矶郊区的家里,彼得·德鲁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世界从此进入了一个只有偶像没有大师的时代。  1909年,德鲁克生于风景如画的维也纳,高中毕业之后,德鲁克便去英国的商行当实习生。1929年后,德鲁克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在国际银行做经济学家。他半工半读,并于19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