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途中病困五丈原(建兴十二年秋),在必须面对战略撤退的过程中,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重大风险就是南郑侯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的动向。魏延桀骜不驯、骄横拔扈与长史杨仪不合等因素,是诸葛亮死后威胁蜀国安全的高风险因素。他的功高权重既可以成为保蜀的主力,也可以是其叛蜀的诱因。
诸葛亮对自己身殁之后魏延的可能动作做了如下判断:
(1)在南撤中负责断后,掩护大军平安撤退(保蜀);
(2)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降魏);
(3)屯兵不动,在杨仪率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自立);
(4)制造借口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篡蜀)。
面对上述后三条风险,诸葛亮采取的对策和应急方案有:
(1)“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 、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避免魏延参与中枢军机;
(2)令其率部断后,防备其反叛与司马懿形成夹击之势或中腹之患;
(3)埋伏马岱在其左右作为其反叛的应急方案。
后来的形势发展也验证了上述预测。诸葛亮死后魏延首先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其拥兵自重之心洞然可见;与长史杨仪的矛盾激化后,在率部降魏和割据自立之间徘徊;而当杨仪率大军南撤之时,魏延却率兵抢先南归。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见《三国志》)。
诸葛亮斩魏延这一典故就是PDPC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在这个事件中,运用PDPC的定义,则可以将大军南撤视为一个项目看待,诸葛亮是项目经理,魏延是风险因素,而PDPC是项目管理方法。尽管《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和“三呼谁敢斩我”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也没有画出PDPC决策流程图,但是诸葛亮这一思维的应用是非常到位的,使南撤顺利完成,使蜀国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规范的PDPC技术应用步骤如下:
(1)组建一个熟悉过程和各种应急方案的决策小组;
(2)确定过程的活动、流程或顺序;
(3)划出树形图和要求的必要条件;
(4)对每一步骤提出质疑“是否会出错”;
(5)对识别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标在图上。
如果将上述步骤表示在图形中,PDPC技术表示方法见图(1),由过程图、风险图和对策图三部分组成。在实践中PDPC技术的图形形式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是纵向的图形,也可以是横向的图形,有多种不同的PDPC图形表示方法。
PDPC决策方法的本质是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及结果,作了预测,并相应地提出多种应变计划。它不是走着看,而是事先预计好。这种技术普遍应用于产品制造业的差错预防和过程改善,也是项目风险管理中很实用的一项工具技术。
PDPC的特征是:
(1)从全局、整体的角度掌握系统,因此可作全局性判断;
(2)可以按时间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情况;
(3)可以密切注视系统进程的动向,掌握系统输入和输出间的相互关系,前因后果紧凑;
(4)情报及时,计划措施不断补充、修订;
(5)只要对系统、事物基本理解,使用此法就比较容易。
PDPC法显示了高度的预见性和随机应变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事先估计出各种实施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遇到新情况时,可以随机应变有条不紊,通过事先计划好的方案改变系列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下面以一个投资项目的案例来说明PDPC技术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进入成长期,某跨国集团决定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投影彩电的显示器件生产线。经济分析结论年利润为5000万元,盈亏平衡点在80万台产品,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5年。
项目的高风险因素是在投资后的3年(2000年~2003年)期间产品价格可否维持在1600元~1400元之间,在其后的两年(2003年~2005年)可否维持在1400元~1200元。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产品价格的分布特性,在2000年决定投资时不能做出确切的结论。
项目的另一个高风险因素是在2000年至2003年,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销售数量可否达到80万台至100万台。由于企业对未来产品市场数量的预测仅仅是一种可能,因此未来市场销售数量也是项目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由于产品价格和销售数量将决定项目未来的销售收入,从而决定未来的工厂财务盈亏和经营状况,必须在投资之初对风险做出防范。针对上述风险因素,项目决策小组建立了PDPC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风险对策并标识在图上(见图2)。
中国投影彩电的市场发展和价格变化验证了项目决策小组的预测。2002年当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销售数量不足80万时,欧洲市场的补充份额使工厂经营得以持续;当国内投影彩电产品的价格下降,致使投影器件的价格低于预测的1400元时,以自制核心部件来替代进口部件的应急方案,便成为企业维持经营的关键对策。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PDPC技术的形式和应用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识别出项目的高风险因素。另外,由于动用应急方案需要涉及资源耗费,这就需要决策者全面权衡风险程度和资源耗费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出恰当选择。
诸葛亮对自己身殁之后魏延的可能动作做了如下判断:
(1)在南撤中负责断后,掩护大军平安撤退(保蜀);
(2)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降魏);
(3)屯兵不动,在杨仪率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自立);
(4)制造借口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篡蜀)。
面对上述后三条风险,诸葛亮采取的对策和应急方案有:
(1)“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 、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避免魏延参与中枢军机;
(2)令其率部断后,防备其反叛与司马懿形成夹击之势或中腹之患;
(3)埋伏马岱在其左右作为其反叛的应急方案。
后来的形势发展也验证了上述预测。诸葛亮死后魏延首先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而由他率军继续北伐,其拥兵自重之心洞然可见;与长史杨仪的矛盾激化后,在率部降魏和割据自立之间徘徊;而当杨仪率大军南撤之时,魏延却率兵抢先南归。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见《三国志》)。
诸葛亮斩魏延这一典故就是PDPC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在这个事件中,运用PDPC的定义,则可以将大军南撤视为一个项目看待,诸葛亮是项目经理,魏延是风险因素,而PDPC是项目管理方法。尽管《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和“三呼谁敢斩我”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也没有画出PDPC决策流程图,但是诸葛亮这一思维的应用是非常到位的,使南撤顺利完成,使蜀国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规范的PDPC技术应用步骤如下:
(1)组建一个熟悉过程和各种应急方案的决策小组;
(2)确定过程的活动、流程或顺序;
(3)划出树形图和要求的必要条件;
(4)对每一步骤提出质疑“是否会出错”;
(5)对识别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标在图上。
如果将上述步骤表示在图形中,PDPC技术表示方法见图(1),由过程图、风险图和对策图三部分组成。在实践中PDPC技术的图形形式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是纵向的图形,也可以是横向的图形,有多种不同的PDPC图形表示方法。
PDPC决策方法的本质是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及结果,作了预测,并相应地提出多种应变计划。它不是走着看,而是事先预计好。这种技术普遍应用于产品制造业的差错预防和过程改善,也是项目风险管理中很实用的一项工具技术。
PDPC的特征是:
(1)从全局、整体的角度掌握系统,因此可作全局性判断;
(2)可以按时间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情况;
(3)可以密切注视系统进程的动向,掌握系统输入和输出间的相互关系,前因后果紧凑;
(4)情报及时,计划措施不断补充、修订;
(5)只要对系统、事物基本理解,使用此法就比较容易。
PDPC法显示了高度的预见性和随机应变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事先估计出各种实施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遇到新情况时,可以随机应变有条不紊,通过事先计划好的方案改变系列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下面以一个投资项目的案例来说明PDPC技术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进入成长期,某跨国集团决定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投影彩电的显示器件生产线。经济分析结论年利润为5000万元,盈亏平衡点在80万台产品,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5年。
项目的高风险因素是在投资后的3年(2000年~2003年)期间产品价格可否维持在1600元~1400元之间,在其后的两年(2003年~2005年)可否维持在1400元~1200元。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产品价格的分布特性,在2000年决定投资时不能做出确切的结论。
项目的另一个高风险因素是在2000年至2003年,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销售数量可否达到80万台至100万台。由于企业对未来产品市场数量的预测仅仅是一种可能,因此未来市场销售数量也是项目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由于产品价格和销售数量将决定项目未来的销售收入,从而决定未来的工厂财务盈亏和经营状况,必须在投资之初对风险做出防范。针对上述风险因素,项目决策小组建立了PDPC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风险对策并标识在图上(见图2)。
中国投影彩电的市场发展和价格变化验证了项目决策小组的预测。2002年当中国的投影彩电市场销售数量不足80万时,欧洲市场的补充份额使工厂经营得以持续;当国内投影彩电产品的价格下降,致使投影器件的价格低于预测的1400元时,以自制核心部件来替代进口部件的应急方案,便成为企业维持经营的关键对策。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PDPC技术的形式和应用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识别出项目的高风险因素。另外,由于动用应急方案需要涉及资源耗费,这就需要决策者全面权衡风险程度和资源耗费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出恰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