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樹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学习态度以及不畏困难的品质。
关键词:信心;兴趣;习惯;帮扶;提高计算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我国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小学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小学间的教育水平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校是边远山区乡镇学校,生源来自各乡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意识不足等诸多因素。根据多次对高年级的学生调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极低,优秀率几乎为0,低下率却占40%以上。面临这样的现状,该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我想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增强信心,培养兴趣
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赞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好老师。要想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孩子们计算兴趣。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在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去学习,变你要他学成为他要学、想学,并学得开心。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当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相联系时,学生能获得对运算意义的更好理解。如在教学(1- × )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过生日切蛋糕”的情境:淘气是个懂事的孩子,过生日那天,爸爸给淘气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淘气只吃了 的 余下的全部留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吃了几分之几呢?(开始切蛋糕了,淘气先把蛋糕分成2份,再从 块蛋糕里又分成5份,他自已吃了3份,余下的蛋糕全部留给爸爸妈妈。)便直观演示了(1- × )所表示数感的实际意义、理解运算的算理,理解并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使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得到整合。从而提高孩子们对计算的兴趣。
2.通过游戏,竞赛激发兴趣
数学计算本来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们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面对这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呢?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每天抽5分钟的时间通过抢答、闯关等游戏训练计算题。将单一的练习形式转化为多种训练方式,让每个孩子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人人参与其中,毫不示弱,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计算兴趣,也活跃了他们的计算思维,提高了计算能力。
3.评价激励,提高兴趣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进教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孩子们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计算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水平,更要关注孩子们在计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想办法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持之以恒,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奠定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计算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会算、快算、算准确,如何达到快又准呢?有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快又准的结果,却忽视了这个算得快又准的过程,提高正确率要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落笔、四检查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看
培养学生做题前首先综观全面,要看题目里有哪些数,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或者一道题包括了两种或三种以上的数的形式,要看清楚数字与数字之间有没有特殊关系,相同的?互补的?还是互为倒数的?如0.75× + × , ×0.12× ,要看运算符号,题目里面都有哪些运算符号+、-、×、÷?运算符号与运算符号之间有没有特别的规律,是否符合了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者某个运算性质?如0.375× +0.375× ,125×75×8,312-137-163,560÷7÷8等。
2.想
想算法和算理,发展基本运算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复杂的四则运算,包括有加、减、乘、除及括号(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的算式运算。计算时要想清楚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想清楚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明确怎么算”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要引导孩子们在做计算题时不能急于落笔,必须先思考,认真分析,弄清楚运算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想好计算的过程,再落笔。如99× , × - × 等。
3.落笔
在计算的过程中,往往很多孩子出现计算错误,大多数是因为书写不工整、马虎、如看错字把69写成96,字迹潦草、不习惯打草稿等不良习惯造成。如有一个同学在计算一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发现他列式、计算过程都是对的,但最后的结果是错的,把408.12写成108.12这就是因草稿马虎而导致的错误。要提高计算的效益,首先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字体工整,格式正确规范,条理清楚,一目了然,计算时一丝不苟并充分利用好草稿纸。
4.检查
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检查的兴趣,错误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错题,并分析自己班上学生错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课堂上老师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的类型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错误原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并要求学生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错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专门的错题本,把平时自己在练习、作业、检测时出现的一些错题,摘抄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标注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出错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并让学生养成边做边检查,做完后重新检查的良好习惯。通过检查数字、运算符号、运算顺序,通过验算、再算等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培养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与刻苦学习的品质。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分析、反思。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的类型,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错误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注重针对学生的错误,开展有针对性的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又要避免搞题海战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一带一路”,共同进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鼓励同学们应用各自的特长,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各小组成立小老师一对一帮扶活动。采取“一带一路”,帮扶分工责任制,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好带差,相互监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浅谈小学计算教学”《学术期刊》詹万春
关键词:信心;兴趣;习惯;帮扶;提高计算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我国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小学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小学间的教育水平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校是边远山区乡镇学校,生源来自各乡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意识不足等诸多因素。根据多次对高年级的学生调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极低,优秀率几乎为0,低下率却占40%以上。面临这样的现状,该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我想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增强信心,培养兴趣
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赞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好老师。要想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孩子们计算兴趣。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在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去学习,变你要他学成为他要学、想学,并学得开心。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当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相联系时,学生能获得对运算意义的更好理解。如在教学(1- × )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过生日切蛋糕”的情境:淘气是个懂事的孩子,过生日那天,爸爸给淘气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淘气只吃了 的 余下的全部留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吃了几分之几呢?(开始切蛋糕了,淘气先把蛋糕分成2份,再从 块蛋糕里又分成5份,他自已吃了3份,余下的蛋糕全部留给爸爸妈妈。)便直观演示了(1- × )所表示数感的实际意义、理解运算的算理,理解并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使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得到整合。从而提高孩子们对计算的兴趣。
2.通过游戏,竞赛激发兴趣
数学计算本来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们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面对这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呢?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每天抽5分钟的时间通过抢答、闯关等游戏训练计算题。将单一的练习形式转化为多种训练方式,让每个孩子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人人参与其中,毫不示弱,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计算兴趣,也活跃了他们的计算思维,提高了计算能力。
3.评价激励,提高兴趣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进教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孩子们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计算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水平,更要关注孩子们在计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想办法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持之以恒,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奠定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计算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会算、快算、算准确,如何达到快又准呢?有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快又准的结果,却忽视了这个算得快又准的过程,提高正确率要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落笔、四检查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看
培养学生做题前首先综观全面,要看题目里有哪些数,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或者一道题包括了两种或三种以上的数的形式,要看清楚数字与数字之间有没有特殊关系,相同的?互补的?还是互为倒数的?如0.75× + × , ×0.12× ,要看运算符号,题目里面都有哪些运算符号+、-、×、÷?运算符号与运算符号之间有没有特别的规律,是否符合了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者某个运算性质?如0.375× +0.375× ,125×75×8,312-137-163,560÷7÷8等。
2.想
想算法和算理,发展基本运算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复杂的四则运算,包括有加、减、乘、除及括号(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的算式运算。计算时要想清楚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想清楚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明确怎么算”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要引导孩子们在做计算题时不能急于落笔,必须先思考,认真分析,弄清楚运算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想好计算的过程,再落笔。如99× , × - × 等。
3.落笔
在计算的过程中,往往很多孩子出现计算错误,大多数是因为书写不工整、马虎、如看错字把69写成96,字迹潦草、不习惯打草稿等不良习惯造成。如有一个同学在计算一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发现他列式、计算过程都是对的,但最后的结果是错的,把408.12写成108.12这就是因草稿马虎而导致的错误。要提高计算的效益,首先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字体工整,格式正确规范,条理清楚,一目了然,计算时一丝不苟并充分利用好草稿纸。
4.检查
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检查的兴趣,错误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错题,并分析自己班上学生错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课堂上老师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的类型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错误原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并要求学生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错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专门的错题本,把平时自己在练习、作业、检测时出现的一些错题,摘抄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标注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出错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并让学生养成边做边检查,做完后重新检查的良好习惯。通过检查数字、运算符号、运算顺序,通过验算、再算等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培养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与刻苦学习的品质。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分析、反思。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的类型,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错误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注重针对学生的错误,开展有针对性的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又要避免搞题海战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一带一路”,共同进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鼓励同学们应用各自的特长,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各小组成立小老师一对一帮扶活动。采取“一带一路”,帮扶分工责任制,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好带差,相互监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浅谈小学计算教学”《学术期刊》詹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