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发现过程所运用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来源 :教育实践与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u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到人类已发现的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家在重大的科学发现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受到创造知识的教育。
  【关键词】万有引力;科学;接力;创造性;教育
  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能否不断的培养出科学巨人,进而不断的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此,中学物理教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物理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到人类已发现的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了解无数科学家在一个个重大的科学发现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及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了解科学家在重大的科学发现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受到创造知识的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中能够培养学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素材很多,“万有引力”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卡文迪许完成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人类为万有引力的发现奋斗了200来年的时间,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人不断为之奋斗。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人类定量研究天体的运动成为现实,最终导致了今天人类的航天事业。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会开采其它星球的矿产资源,乃至到其它星球建造地球人的别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一伟大的发现来自于科学家的创造性的思维。
  牛顿等科学巨人在这一重大发现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
  提出疑问→合理假设→严密推理论证→进一步大胆的推测。
  1 提出疑问
  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伽利略、第谷等科学家对行星的运动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前人所积累的数据进行了认真细仔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从而解决了行星怎样运动的问题。接下来,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思考(提出疑问):行星为什么要这样运动?是什么力使行星绕太阳运动?
  2 大胆而尽量合理的假设
  对此,伽利略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了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认为,行星的运动是因为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以太)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胡克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
  3 推理论证
  无论科学家们做出了怎样的假设或猜想,他们都会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胡克就在圆形轨道下证明了行星所受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著名的平方反比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在椭圆轨道下证明了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m/r2。从数学推理的角度看,到这已基本结束。接下来,牛顿巧妙的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得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太阳跟行星质量的积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Mm/r2。
  4 进一步大胆的推测
  紧接着,牛顿又研究了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发现它们之间的引力跟太阳与行星的引力遵循同样的规律,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自然界中的任何两个物体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其引力的大小跟太阳与行星的引力遵循同样的规律。于是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的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一节时,很容易忽视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推广到自然界中的任何两个物体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很有必要给学生解释一下:同样的公式F·Mm/r2在推广前后的物理意义完全不同,前者只表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而后者表示的是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引力。万有引力的“万”字,也由此(任何)而来。
  5 引力常量G的测定
  牛顿在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还没有完成,因为它还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另外,必须测出万有引力常量,该定律才有真正实用的价值;为此人类又做了100余年的努力!最后由卡文迪许巧妙的利用扭秤完成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至此,万有引力定律经几代科学家历时200来年的跨时空的接力,终于完成了其发现的过程,婵娥奔月的梦想也因此有可能得以实现。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的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重大的科学发现之艰辛;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唯有那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的人,唯有那些对科学有着执着的献身精神的人,才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在缺失父母关爱与良好家庭教育的现状下,他们的学习品质令人担忧。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习态度的培养,现在的农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与习惯已经滞后于现实需要,笔者从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开展农村小学的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探讨其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在广泛借鉴和深入课内与课外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良好学习态度培养的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良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对众多为人师者所提出的更高、更难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在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同时又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仅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鼓励型教学;教学模式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为人师者,最大的本分就是传授知识,认为只要能将自己胸中的知识清楚道来并传播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在教育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冷漠,消极,抵触,蛮横等不合作反应,时时触动我的心房,为了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我尝试用三爱教育:用宽厚博大的爱体谅留守儿童;用持之以恒的爱教育留守儿童;用真诚体贴的爱温暖留守儿童。没有爱就没有留守儿童的教育。爱是一座连心桥,可以将教师炽热的心和留守儿童受伤的心连在一起,我们带着阳光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温暖冷漠的他们,唤醒
期刊
【摘要】自信心是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对幼儿而言,自信心的培养尤为关键,好的自信心能使孩子顺利地面对和跨越人生的各个阶段。因此,培养幼儿自信自己的力量的心理素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培养  1 自信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今天的幼
期刊
【摘要】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而且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在不断挖掘问题。为此,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后延伸问题;课后作业;发挥学生潜能  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而
期刊
【摘要】高中数学不等式放缩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数列、函数与导数、不等式等章节,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比重。由于不等式放缩的灵活性强,可以使用的公式比较少,思维跨度大,造成学生解这类问题比较困难,现在就教学实践,归纳几种方法,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不等式放缩;方法  高中数学不等式放缩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数列、函数与导数、不等式等章节,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比重。由于不等式放缩的灵活性强,可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是个封闭的系统,它同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其相互关系基本上是正常的,但在他们中间也出现和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心理冷漠现象。  【关键词】初中生;冷漠心理;矫正策略  初中学生的心理冷漠化倾向,是一种不良的倾向,它不利于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同学关系淡化,集体松散,集体力量薄弱,是一种致使初中学生人格变态发展的“病菌”。现就初中学
期刊
【摘要】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身为初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操,健康的性认知,进行适度的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认识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从而解除学生对异性生殖器官认识上的无知和神秘感;注重学生青春期的心里辅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性意识,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利用
期刊
【摘要】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据此,本文从“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现有资源,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