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出现了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可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结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问题等方面入手,彻底改善现有局面。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怀。各高校也以此为指导,积极展开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问题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以下简称为《意见》)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这一方面充分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不少人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部分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忽视。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存在紧密的联系,透过各种表象发现两种教育的本质关系,才是正确处理两种教育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正常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才,而一个人只有先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才可进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决定着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基础、工作原则、目的内容、评价标准、工作方法、工作角色定位等多方面的区别。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本质区别。无论是错误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还是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都导致无法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大学生。因此正确理解《意见》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的含义,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对待,才是从真正意义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问题与思考
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讲座、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重大误解。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全面地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让所有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能合理规划人生,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即将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境遇和问题,并掌握相应的调节和处理方法,以提高其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其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全面”与“发展”,显然,这一系统工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他简单手段无法取代的。遗憾的是,即使是在部分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院校,由于教学任务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有限等诸多原因,通过采取开选修课、减少课时数等方法解决实际困难。课时数无法得到保证,课程内容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一门解决部分学生、部分问题的,看似重要的“鸡肋”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应对其课时量保证,其次建立起地区性的统一教学大纲。这才能保证学生接受到针对性强的,保质保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适当提前至中学进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身体上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剧烈波动。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性心理、恋爱心理、适应心理等方面的适当教育,一方面增加了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课时紧张的压力。
2.2心理测评与心理健康档案的问题与思考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少高校够买了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这为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十分可喜的。然而,无论是在测评还是在档案的建立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在测评方面,各高校购买的测评软件各不相同,功能也各异。而且由于受软件版权限制,对学生进行大规模测评工作比较复杂。因此导致用一次测评结果来断言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且,由于测评软件费用不低,很难有高校能及时更新软件。这就导致一个常模被长期使用,从而无法及时反映出不同时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点,甚至是测量失效。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集各高校之力,开发地区性的、开放型的测量软件。这可以使心理测评软件使用变得更方便,也可及时更新量表常模,让测量更准确。同时,由于是统一的常模,各高校之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也就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在心理档案的建立方面。由于其涉及“敏感”内容,且并不与学籍档案共同封装,就造成了档案不跟学生走的局面。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了新学校无法查阅相关资料的尴尬局面,最终只能是影响了对学生整体心理状况评估。心理档案的建立应从中学开始,由于中学时期学习时间长,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疾病史等重要信息也更容易了解到,这就能增加心理健康档案的含金量。从学生隐私角度考虑,可将心理档案单独封装并注明由专业人员拆看及解释,然后与学籍档案一起随学生迁移。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可以为专业人员在预测和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结构的问题与思考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结构上,《意见》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组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所高校往往没有或者只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兼职人员数量也不多。有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达到1:10000,兼职工作人员的师生比也在1:1000以下[3]。这一实际情况注定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展。实践证明,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应不低于1:4000才是比较合适的。
由于专、兼职工作人员的缺乏,不少高校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给辅导员,也有不少学者探讨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利之处和方法。从理论角度而言,由辅导员直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不少优势,但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是巨大的。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压力大、职业倦怠感高[4]。且他们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多数辅导员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背景,甚至部分人对心理学根本就不感兴趣。硬是直接将工作直接加在他们身上,或者通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让辅导员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不了解,对心理健康的不了解,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结构的确立上,首先应确保专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中至少有一名是本专业出身并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在兼职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秉持自愿、可行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被迫兼职不做事或者自愿兼职没时间做事的局面。最后,专、兼职人员都应定期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高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问题与思考
在经费方面,《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原则上在德育工作经费中统筹解决。”虽然指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来源,但没有具体经费指标,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各高校在初次投入,初步建立起工作环境之后就不愿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这就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最大障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一群“正常”的学生,教育完了还是“正常”的学生,而且我们无法预见这群学生中谁会“不正常”,谁因为这些教育没有“不正常”。这使得很多学校不愿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持续的投入,认为这个投入是没有回报的。而缺乏了经费,任何教育都只能是空谈。
既然国家如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地方教育部门,就应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经费支出标准。有了强制的经费支出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才会有真正的保证。值得参考的是湘高工委发[2005]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得低于在校学生每年5元的水平。”一旦有了这样的充足的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咨询等面临的困难,都能得到的缓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的同时。我还考虑,是否能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险。目前,针对学生的只有生理疾病和意外伤害险,然而心理异常造成的伤害同样是巨大的,而且还在接连发生。一旦这样的不幸发生了,学生与学校之间往往就会因费用问题产生纠纷。是否能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担学校风险,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值得思考和尝试。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机构的问题与思考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和复杂的工程。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能仅从高校入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而各高校因其实际情况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就不同。为了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种资源,让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效运行,一个专门的指导机构的成立是极其必要的。
有了这样的机构,便能根据地区的特点,统一对辖区内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方针、步骤;监督各教育单位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各教育单位进行指导和帮助;组织经验交流,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从一个更高的高度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地区性统一的测评软件的开发、统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和管理、开发学生心理健康保险等。这些工作也之可能由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来完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1-3-16.
[3]刘爱楼,许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文教资料,2009,9中旬刊:226.
[4]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69-71.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怀。各高校也以此为指导,积极展开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问题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以下简称为《意见》)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这一方面充分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不少人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部分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忽视。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存在紧密的联系,透过各种表象发现两种教育的本质关系,才是正确处理两种教育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正常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才,而一个人只有先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才可进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决定着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基础、工作原则、目的内容、评价标准、工作方法、工作角色定位等多方面的区别。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本质区别。无论是错误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还是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都导致无法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大学生。因此正确理解《意见》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的含义,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对待,才是从真正意义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问题与思考
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讲座、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重大误解。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全面地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让所有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能合理规划人生,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即将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境遇和问题,并掌握相应的调节和处理方法,以提高其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其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全面”与“发展”,显然,这一系统工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他简单手段无法取代的。遗憾的是,即使是在部分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院校,由于教学任务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有限等诸多原因,通过采取开选修课、减少课时数等方法解决实际困难。课时数无法得到保证,课程内容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一门解决部分学生、部分问题的,看似重要的“鸡肋”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应对其课时量保证,其次建立起地区性的统一教学大纲。这才能保证学生接受到针对性强的,保质保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适当提前至中学进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身体上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剧烈波动。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性心理、恋爱心理、适应心理等方面的适当教育,一方面增加了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课时紧张的压力。
2.2心理测评与心理健康档案的问题与思考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少高校够买了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这为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十分可喜的。然而,无论是在测评还是在档案的建立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在测评方面,各高校购买的测评软件各不相同,功能也各异。而且由于受软件版权限制,对学生进行大规模测评工作比较复杂。因此导致用一次测评结果来断言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且,由于测评软件费用不低,很难有高校能及时更新软件。这就导致一个常模被长期使用,从而无法及时反映出不同时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点,甚至是测量失效。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集各高校之力,开发地区性的、开放型的测量软件。这可以使心理测评软件使用变得更方便,也可及时更新量表常模,让测量更准确。同时,由于是统一的常模,各高校之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也就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在心理档案的建立方面。由于其涉及“敏感”内容,且并不与学籍档案共同封装,就造成了档案不跟学生走的局面。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了新学校无法查阅相关资料的尴尬局面,最终只能是影响了对学生整体心理状况评估。心理档案的建立应从中学开始,由于中学时期学习时间长,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疾病史等重要信息也更容易了解到,这就能增加心理健康档案的含金量。从学生隐私角度考虑,可将心理档案单独封装并注明由专业人员拆看及解释,然后与学籍档案一起随学生迁移。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可以为专业人员在预测和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结构的问题与思考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结构上,《意见》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组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所高校往往没有或者只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兼职人员数量也不多。有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达到1:10000,兼职工作人员的师生比也在1:1000以下[3]。这一实际情况注定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展。实践证明,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应不低于1:4000才是比较合适的。
由于专、兼职工作人员的缺乏,不少高校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给辅导员,也有不少学者探讨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利之处和方法。从理论角度而言,由辅导员直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不少优势,但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是巨大的。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压力大、职业倦怠感高[4]。且他们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多数辅导员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背景,甚至部分人对心理学根本就不感兴趣。硬是直接将工作直接加在他们身上,或者通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让辅导员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不了解,对心理健康的不了解,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结构的确立上,首先应确保专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中至少有一名是本专业出身并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在兼职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秉持自愿、可行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被迫兼职不做事或者自愿兼职没时间做事的局面。最后,专、兼职人员都应定期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高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问题与思考
在经费方面,《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原则上在德育工作经费中统筹解决。”虽然指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来源,但没有具体经费指标,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各高校在初次投入,初步建立起工作环境之后就不愿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这就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最大障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一群“正常”的学生,教育完了还是“正常”的学生,而且我们无法预见这群学生中谁会“不正常”,谁因为这些教育没有“不正常”。这使得很多学校不愿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持续的投入,认为这个投入是没有回报的。而缺乏了经费,任何教育都只能是空谈。
既然国家如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地方教育部门,就应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经费支出标准。有了强制的经费支出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才会有真正的保证。值得参考的是湘高工委发[2005]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得低于在校学生每年5元的水平。”一旦有了这样的充足的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咨询等面临的困难,都能得到的缓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的同时。我还考虑,是否能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险。目前,针对学生的只有生理疾病和意外伤害险,然而心理异常造成的伤害同样是巨大的,而且还在接连发生。一旦这样的不幸发生了,学生与学校之间往往就会因费用问题产生纠纷。是否能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担学校风险,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值得思考和尝试。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机构的问题与思考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和复杂的工程。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能仅从高校入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而各高校因其实际情况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就不同。为了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种资源,让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效运行,一个专门的指导机构的成立是极其必要的。
有了这样的机构,便能根据地区的特点,统一对辖区内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方针、步骤;监督各教育单位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各教育单位进行指导和帮助;组织经验交流,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从一个更高的高度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地区性统一的测评软件的开发、统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和管理、开发学生心理健康保险等。这些工作也之可能由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来完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1-3-16.
[3]刘爱楼,许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文教资料,2009,9中旬刊:226.
[4]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