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基础,且小学生正处于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时期,缺乏独立的思维意识,学习能力强,是灌输知识的最佳时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着改革的境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为核心内容,实现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和创新,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G621
新课程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非常重视,《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也由对新课程的认识的不足也逐渐的变的清晰起来起来,知道该如何去教学生的思想品德。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相互了解是教学的基础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提升,这就是思想品德在学生们成长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时教师就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程上,我不搞硬性的“管、卡、压”,而是“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1]。我给班里全体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爱好特长,学生的性格和开展活动情况以及平时的表现情况等),进行跟踪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迎接明天,展望未来;指导学生发展个性,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奋发进取;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学会以尊敬、信任、团结、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达到心理相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对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严格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严中有爱、严而得当才能使他们在这个温暖大家族里茁壮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不能对儿童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二、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進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三、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講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四、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五、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2]杨继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78.
[3]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28-88.
[4]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207.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G621
新课程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非常重视,《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也由对新课程的认识的不足也逐渐的变的清晰起来起来,知道该如何去教学生的思想品德。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相互了解是教学的基础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提升,这就是思想品德在学生们成长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时教师就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程上,我不搞硬性的“管、卡、压”,而是“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1]。我给班里全体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爱好特长,学生的性格和开展活动情况以及平时的表现情况等),进行跟踪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迎接明天,展望未来;指导学生发展个性,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奋发进取;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学会以尊敬、信任、团结、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达到心理相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对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严格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严中有爱、严而得当才能使他们在这个温暖大家族里茁壮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不能对儿童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二、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進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三、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講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四、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五、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2]杨继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78.
[3]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28-88.
[4]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