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性、专业性与商业性:新中国美术出版的价值诉求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形塑新中国美术形态和格局最重要因素之一的美术出版,以普及性、专业性和商业性为价值诉求,三者中,普及性是起点,专业性为标杆,商业性则隐而不彰.新中国美术出版以普及性促成美术文化的除旧布新,以专业性促进美术史论研究与当代美术创作、推动印刷技术进步,其商业价值的实现则与传播主流价值观、构建公众共同体意识同步,其发展历程中的几乎所有重大变化都是出版界与相关美术组织协作的结果.
其他文献
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各大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企业的电子档案由于种类较多、内容比较复杂,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因此,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化管理手段,综合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能力.本文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浅要探讨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推动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校名人档案是高校名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其档案信息反映了高校发展历史,是高校记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高校名人档案及其特点和高校记忆概念做了简要的论述,分析高校名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做好高校名人档案工作采取的措施,从而推动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丰富高校记忆.
在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时期,南北政权之间既有剧烈的冲突,也有频繁的交流,双方遣使互聘近三百次.南北朝交聘在促进南北朝和平统一,加强南北朝学术、文化交流,推动南北物资流通、丰富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对当时以及隋唐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美术制度是新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美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保障.在以往的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对于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美术制度.事实上,新中国的美术制度带有极大的原创性.对新中国美术制度展开研究,既是美术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美术史学与历史学“制度史”研究范式进行借鉴、对话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七十余年中,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制度形成了立足时代需求、为中华塑造形象、为服务国家复兴而知识生产的品质与功能.如何理解与解读这一制度的成长特点,是把握中国美术教育制度深化建设的节点.
会议与中国当代美术制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通过会议的方式实施对文化的领导,在路径实施上,紧紧围绕“加强思想领导”和“健全文艺组织”来展开,其中政治性与组织化特征贯穿始终;会议报告等形式凝结了会议精神,起着传达国家意志的桥梁作用,报告的内容,体现了国家话语的集体表达.会议作为国家话语传播的平台,在文艺政策不断调整和重建中形成了美术制度发展的脉络,会议在不断调适、循环往复中走向开放.在制度的意义上体察,会议作为美术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美术制度.
本文讨论当代中国批评制度的建设问题,由此涉及批评话语的在场状态,分析行为主体在一般规则中所起的作用.建立制度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批评话语在这一秩序中是增效还是失效,是评价制度好坏的一个标尺.其次,批评话语与个体视角密切相关,与个体身份及制度环境也密切关联,如何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就成为制度建设的关键.再者,批评制度还涉及批评声音的传播,关涉批评的生态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建立批评的民主制度,既要突出批评者的个性,又要防止权力化的倾向;还有健全基金会制度,避免对权力和资本的过度依赖.这是本文论述的三大要点.
希拉里·詹金逊(Jenkenson Sir Hilary)作为古典档案学派的集大成者,在档案学领域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1922年,《档案管理手册》的出版使其在档案学界独领风骚数十年.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档案管理手册》(第一章)注释的目的、类别、来源,探求作者自注中展现的注释特点与思想,以期为他人对詹金逊其人其文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特藏文献资源是衡量图书馆及所在高校文化传统和特色的重要指标.加强特藏资源的有效著录与揭示,将特藏文献融入本馆的资源体系,提高特藏资源的利用率,是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结合浙江大学图书馆艺术与考古外文特藏资源建设实践,分析高校图书馆纸质特藏资源著录与揭示中的经验与不足,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录管理与检索、文献著录与揭示、资源收藏与利用、宣传推广与服务营销等,引发思考并提出建议.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华北利益,阻止革命军北伐实现中国统一而发动了在济南的屠杀事件.为了祭奠济南五三惨案中逝去的同胞,五三惨案纪念日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纪念仪式,各阶层的人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纪念活动.通过考察五三惨案纪念日的纪念方式和建构历程,深入剖析地方性纪念日在社会民众心中的认知,对促进国家独立和统一、动员人民参与革命的爱国热忱以及激发民族复兴动力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以此重温历史真实与记忆的内在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