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急诊抢救室是急症危重病人到达医院后最先就诊的地方,多数病情紧急、危重、缺乏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角色转换慢,心理依赖性强,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在抢救前后及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中药的组成部分,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随着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急诊抢救室是急症危重病人到达医院后最先就诊的地方,多数病情紧急、危重、缺乏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角色转换慢,心理依赖性强【1】。同时这些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急诊抢救室建立了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心理护理模式,使整体护理观念有机地与急诊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急诊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1临床表现
1.1紧张
是患者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
1.2恐惧
是由于患者已被个人证实的与明确来源有关的惧怕感。 表现为惊恐不安、表情呆滞、 木僵, 有的拒绝 配合治疗。
1.3焦虑
是患者的一种模糊不适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动没耐心、发脾气、敏感多疑,对自己的伤病转归担心。
1.4情绪低落
是患者由于车祸、工伤等因素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5绝望
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 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或消极合作。服毒自杀未遂者更暴躁,目光逼人,呐喊不止, 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2护理措施
2.1心理疏导
急诊患者只要有思维意识,多伴有紧张、恐惧、烦躁、焦虑、激动等心理状态【2】。首先尊重与理解病人,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发现患者忧虑的,害怕的、关心的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2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病人交谈时,护士态度要和蔼,服务热情周到,表示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
2.3取得病人家属的合作
急诊病人家属均存在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错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其离开病人,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然后对他们劝慰,说明他们的态度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医生的诊断治疗,使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4】。
2.4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2.4.1对外伤需要清创包扎、止血或手术的病人
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可靠性、意义和预后,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提高疗效。
2.4.2对服药自杀未遂者
洗胃前病人出现暴躁、目光逼人,拒绝洗胃甚至出现不信任的复杂心理,首先我们劝说病人对其家庭、亲人应付的责任,唤起病人生存的意义;再向病人介绍插胃管的目的、方法、 意义及注意事项,病人会很快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4.3意外事件患者
意外事件如火灾、车祸等恶性事故突然发生或亲人猝死,可使遭遇者在瞬间完全丧失心理应付机制,表现为对意外事件极度恐惧或否认,强烈的求生欲。突然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可使其情绪处于高度兴奋或抑制状态,导致行为异常,对于这种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理解和体恤患者,耐心地诱导和抚慰患者,引导其面对现实。
2.4.5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
老年患者突然患病以恐惧、自卑心理多见,且老年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要注意安抚和细心观察,尊重、理解和体谅他们;中年患者具备一知半解的医疗知识,既是家庭的栋梁,又是工作的骨干,一有重病,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常使其增加牵挂和顾虑,心理负担重,对中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和分析,做出科学的解释;年轻患者,情感脆弱,经历单纯,对挫折反应强,突发的疾病或伤残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坠入深渊的痛楚,年轻人最关注疾病是否会影响日后的工作、生活,此时护士要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
2.4.6心脏骤停患者
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一些心肺复苏措施会对其他患者造成不良暗示,加重其心理负担,护士应注意到这些患者的心理需求,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给以适当的语言安慰。
3体会
急诊科心理护理是为了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护理学的心理护理教育势在必行【5-6】。通过临床实践进行以上心理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不断钻研业务学习, 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同时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内涵。通过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在抢救前后及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竞元、李伟.吉林医学[M].吉林:吉林医学出版社,2009:4(30):8.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46.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5.
[4] 王俊艳.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4,12(1):889.
[5] 常丽杰.危重患者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100.
[6] 梁伍今.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545.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中药的组成部分,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随着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急诊抢救室是急症危重病人到达医院后最先就诊的地方,多数病情紧急、危重、缺乏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角色转换慢,心理依赖性强【1】。同时这些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急诊抢救室建立了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心理护理模式,使整体护理观念有机地与急诊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急诊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1临床表现
1.1紧张
是患者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
1.2恐惧
是由于患者已被个人证实的与明确来源有关的惧怕感。 表现为惊恐不安、表情呆滞、 木僵, 有的拒绝 配合治疗。
1.3焦虑
是患者的一种模糊不适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动没耐心、发脾气、敏感多疑,对自己的伤病转归担心。
1.4情绪低落
是患者由于车祸、工伤等因素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5绝望
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 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或消极合作。服毒自杀未遂者更暴躁,目光逼人,呐喊不止, 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2护理措施
2.1心理疏导
急诊患者只要有思维意识,多伴有紧张、恐惧、烦躁、焦虑、激动等心理状态【2】。首先尊重与理解病人,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发现患者忧虑的,害怕的、关心的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2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病人交谈时,护士态度要和蔼,服务热情周到,表示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
2.3取得病人家属的合作
急诊病人家属均存在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错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其离开病人,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然后对他们劝慰,说明他们的态度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医生的诊断治疗,使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4】。
2.4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2.4.1对外伤需要清创包扎、止血或手术的病人
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可靠性、意义和预后,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提高疗效。
2.4.2对服药自杀未遂者
洗胃前病人出现暴躁、目光逼人,拒绝洗胃甚至出现不信任的复杂心理,首先我们劝说病人对其家庭、亲人应付的责任,唤起病人生存的意义;再向病人介绍插胃管的目的、方法、 意义及注意事项,病人会很快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4.3意外事件患者
意外事件如火灾、车祸等恶性事故突然发生或亲人猝死,可使遭遇者在瞬间完全丧失心理应付机制,表现为对意外事件极度恐惧或否认,强烈的求生欲。突然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可使其情绪处于高度兴奋或抑制状态,导致行为异常,对于这种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理解和体恤患者,耐心地诱导和抚慰患者,引导其面对现实。
2.4.5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
老年患者突然患病以恐惧、自卑心理多见,且老年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要注意安抚和细心观察,尊重、理解和体谅他们;中年患者具备一知半解的医疗知识,既是家庭的栋梁,又是工作的骨干,一有重病,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常使其增加牵挂和顾虑,心理负担重,对中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和分析,做出科学的解释;年轻患者,情感脆弱,经历单纯,对挫折反应强,突发的疾病或伤残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坠入深渊的痛楚,年轻人最关注疾病是否会影响日后的工作、生活,此时护士要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
2.4.6心脏骤停患者
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一些心肺复苏措施会对其他患者造成不良暗示,加重其心理负担,护士应注意到这些患者的心理需求,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给以适当的语言安慰。
3体会
急诊科心理护理是为了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护理学的心理护理教育势在必行【5-6】。通过临床实践进行以上心理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不断钻研业务学习, 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同时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内涵。通过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在抢救前后及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竞元、李伟.吉林医学[M].吉林:吉林医学出版社,2009:4(30):8.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46.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5.
[4] 王俊艳.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4,12(1):889.
[5] 常丽杰.危重患者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100.
[6] 梁伍今.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