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驱力发挥着比兴趣更为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驱力,文章将提出激发学生的自驱力的策略,从而能够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并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最终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关键词:自驱力;学习兴趣;学得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学习自驱力就是学生的学习爱好。在学习的过程中自驱力是教师非常渴望学生能具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自驱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驱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自行寻找学习对策;另一方面自驱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自驱力的形成需要外界给与很多的帮助,才能使学生慢慢的构建这样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视为学生学得好某类课程的先决条件。多数的老师觉得应该是先有兴趣,然后才能学得好。而这个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发现这是一个比较难操作的命题。因为实际上让学生有兴趣这件事其实是比较难达到的,而让学生学得好的这件事是广大老师相对来说能够做到的。
一、学的好、强认可、有兴趣
一般情况下某一门学科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得好,而某一门学科学生非常讨厌、非常不喜欢,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学得不好。比如玩游戏,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玩游戏,主要是因为玩游戏可以带来成就感。如果这款游戏玩不好,屡战屡败,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不到任何的成就感,玩家便不会愿意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面,最后对玩游戏一点兴趣都没有。对学习也是完全一样的,老师可以首先帮助学生能够达成一个学得好的效果,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上,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先让学生能学得好,进而进入到有兴趣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是老师可以花很多时间去钻研的。而对于老师来说,让学生学得会并让学生学得好也不见得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因此课堂里面老师发现学生对于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想办法尽快帮学生达成可见的学习成果。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切小,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而能够让他知晓自己可以把这门学科学好,学生课后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门学科上,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老师希望学生对于这门学科有兴趣,因此老师要在学生有兴趣之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得好这门学科。所以激发学生产生自驱力的一个环节是先让他学得好。
先让学生学得好,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强认可,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当学生在学得好的这个过程中没有外界的介入认同,没有外界让他理解到自己能学好时,久而久之他会怀疑。所以在激发学生自驱力的时候,老师可以正面的、明确的,甚至夸张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好了、学会了。尽量让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听老师下一段阶段的课程。在老师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不断的去强化一种认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可以把这个知识学会甚至是学好的;他自己在学这门知识上确实有潜力存在的。学生在外界不断加固认同的这个环节中也会进入一个自己的良性循环,在自己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的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慢慢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又比如,当学生写作业特别磨蹭的时候,很多的老师会不断地给学生讲道理,甚至会给学生做一些计时器,给他做时间管理的培训,跟他讲时间管理的重要性。然而通常这些策略實施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最简单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学生为什么写作业磨蹭。经过研究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写作业拖沓其实是因为他对于要写的这个作业没有信心能做好,没有在写作业中体会到成就感。因此对老师而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在于帮助学生把要做的作业背后的知识点和作业的题型给他真正的做好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上表达出任何负面情绪。可以先针对作业,或者作业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他能学得好,同时老师不断的在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强认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写好作业并进而学好这门学科的,从而进入到良性循环,进而再进入到有兴趣这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同,学生通过得到外界的认同再来加固自己对的行为,这是一个好的循环。除了写作业以外,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很内向,学生内向的原因多数时候是因为他不确认自己发言的内容是否是对的,而当学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的时候,老师又不断的让他发言,他实际上会越来越讨厌这个老师,进而越来越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要着急向学生发问,先要确认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学明白了。老师可以先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不断的下课堂巡视,发现学生的整个答题状况和答题步骤都是正确的时候,给他一个机会,请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怎么做这个练习的,这个时候学生会充满感恩的来回答问题,他的感恩点第一个是老师把他讲明白了;第二个是老师识别他会了;第三个是老师给了他机会让他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会了。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他看上去越来越不内向,也就意味着说他会越来越善于发言,他会越来越愿意跟老师互动。老师要调动起学生的自驱力前提是学得好、强认可和有兴趣,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需要不断的去探究学生的状态在哪里,应该如何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学得会的这个效率,进而表达老师的强认可让学生进入到良性循环。先确认学生学得好,再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老师的强认可,进而让他进入到学习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慢慢的喜欢这喜欢这门课,有兴趣来学这门课,这是激发自驱力的一种策略。
二、给予方法、认可行为、扩展边界
老师去认可学生的行为,给予方法让学生学明白某个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有任何马虎和不仔细的可能性,然后花一点点时间去拓展他的边界,不浪费学生的潜力。
老师在讲新知识的时候,要不断的去观察学生,不断的去关注学生是不是在听课。老师用课堂引入、课程笔记、操练活动的方式来确保学生听了课,接着老师用关注学生面部表情、课堂练习、互动提问的方式来确保学生听懂了,进而老师让学生上台复述的方式、小组复述的方式、复述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进一步能够把知识点运用起来,然后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展示,通过个体演练、团队展示的方式,甚至是视频交互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这个知识点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学会了。在这样的环节中,老师能确保的是学生针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到位了,这个叫做给予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加大听懂环节,加大技术环节,加大展示环节。做完这个环节以后,老师就可以拓展边界。当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以后,老师可以思考要不要再给学生加量,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实际上是有潜力挑战更高的一个学习级别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通过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够掌握更多知识的程度来确保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达成。让学生不断的去挑战自我,在不断的拓展边界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的去考虑学生在哪个环节不会,他听懂了吗?他掌握了吗?他理解了吗?他记住了吗?他是否可以运用出来,给他机会让他展示了吗?让他意识到自己会了吗?当学生学会这个知识点以后,老师不断的拓展边界,看一看它的饱和度在哪里,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去不断追求卓越。 三、控制情绪、克制评价、优化行为
当老师发现学生确实学不明白的时候,老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效率来克制自己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同时优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因为老师的面部表情、老师的肢体语言,甚至老师的情绪失控,会给学生造成更可怕的打击。经常在课堂上能够听到老师说这样几句话:“这句话我说过多少遍了”,“这个知识点我说过多少遍了”。老师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个知识点说过这么多遍了学生依然不会。老师的教学方法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能夠实现教学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老师讲过了十遍八遍学生都不会,就意味着讲课的效率需要提升。当老师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确保学生是不是在听课,学生有没有听懂课,学生听懂以后有没有给他们设计课堂环节让他们去理解,让他们去记忆,让他们去运用这个知识点。最关键的是有没有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展示他们真的会了这件事情。当缺失了这些环节,就会出现老师讲过多少遍都没有用的问题。因为学生们没有听课,他们不可能听懂课,他们不可能理解,他们也记不住。因此他们运用不出来,他们展示不出来。而当老师的课堂设计没有这些环节的时候,老师就会陷入到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老师讲过了学生没会。但实际上对于老师而言,“讲过了”远远不够。因此当发现老师讲过了很多遍以后学生还是不会的时候,老师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泄情绪、表达不满、表达嫌弃是没有办法纠正学生的行为的。老师不要用负面的标签去评价学生。老师要去引导学生的行为,老师可以拆解教学目标来不断让学生把小目标达成之后,再慢慢的给他加量,再拓展学生的边界去优化他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懂教学方法。
结语
老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学生喜欢、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需要用得体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不是老师对于他的评价不好,不是老师对于他的整个状态不满意,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一个概念:你没有学会没关系,老师可以再教你一遍;你没有说明白,没关系,老师愿意为你再讲一遍;你没有学明白,没关系,老师会用自己私人的时间来再告诉你如何把这个知识掌握。让学生感觉得到老师是爱他的、在乎他的,进而让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老师的课堂上,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要去认可学生的行为,老师给予方法,让学生学明白某个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有任何马虎和不仔细的可能性,最后去拓展学生的边界,不浪费学生的潜力。最后要控制情绪、克制评价,当老师发现学生确实学不明白的时候老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效率,克制自己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同时优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行为。没有一个学生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和欣赏自己的老师。老师表达认可的过程是对学生的一个认可,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欣赏,而有了这种欣赏以后,学生更愿意投入和时间精力在这门学科上。学生不愿意让老师失望,也不愿意让自己失望。
参考文献
[1] 喻夜兰,谭伟,阳会兵,等.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成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2] 闫立顺.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J].赤子,2014,(6).146-146.
[3] 贾旭霞.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06).
[4] 王言根主编.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7):01.
[5] 郭清顺,苏顺开.主编.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M].广州沖山大学出版社,2007(03).
[6] 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
[7] 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作者简介:代梦,女,汉族,硕士,讲师,1980年生于四川成都,主要研究领域:外语学习与教学。
关键词:自驱力;学习兴趣;学得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学习自驱力就是学生的学习爱好。在学习的过程中自驱力是教师非常渴望学生能具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自驱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驱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自行寻找学习对策;另一方面自驱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自驱力的形成需要外界给与很多的帮助,才能使学生慢慢的构建这样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视为学生学得好某类课程的先决条件。多数的老师觉得应该是先有兴趣,然后才能学得好。而这个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发现这是一个比较难操作的命题。因为实际上让学生有兴趣这件事其实是比较难达到的,而让学生学得好的这件事是广大老师相对来说能够做到的。
一、学的好、强认可、有兴趣
一般情况下某一门学科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得好,而某一门学科学生非常讨厌、非常不喜欢,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学得不好。比如玩游戏,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玩游戏,主要是因为玩游戏可以带来成就感。如果这款游戏玩不好,屡战屡败,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不到任何的成就感,玩家便不会愿意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面,最后对玩游戏一点兴趣都没有。对学习也是完全一样的,老师可以首先帮助学生能够达成一个学得好的效果,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上,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先让学生能学得好,进而进入到有兴趣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是老师可以花很多时间去钻研的。而对于老师来说,让学生学得会并让学生学得好也不见得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因此课堂里面老师发现学生对于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想办法尽快帮学生达成可见的学习成果。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切小,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而能够让他知晓自己可以把这门学科学好,学生课后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门学科上,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老师希望学生对于这门学科有兴趣,因此老师要在学生有兴趣之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得好这门学科。所以激发学生产生自驱力的一个环节是先让他学得好。
先让学生学得好,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强认可,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当学生在学得好的这个过程中没有外界的介入认同,没有外界让他理解到自己能学好时,久而久之他会怀疑。所以在激发学生自驱力的时候,老师可以正面的、明确的,甚至夸张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好了、学会了。尽量让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听老师下一段阶段的课程。在老师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不断的去强化一种认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可以把这个知识学会甚至是学好的;他自己在学这门知识上确实有潜力存在的。学生在外界不断加固认同的这个环节中也会进入一个自己的良性循环,在自己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的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慢慢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又比如,当学生写作业特别磨蹭的时候,很多的老师会不断地给学生讲道理,甚至会给学生做一些计时器,给他做时间管理的培训,跟他讲时间管理的重要性。然而通常这些策略實施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最简单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学生为什么写作业磨蹭。经过研究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写作业拖沓其实是因为他对于要写的这个作业没有信心能做好,没有在写作业中体会到成就感。因此对老师而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在于帮助学生把要做的作业背后的知识点和作业的题型给他真正的做好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上表达出任何负面情绪。可以先针对作业,或者作业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他能学得好,同时老师不断的在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强认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写好作业并进而学好这门学科的,从而进入到良性循环,进而再进入到有兴趣这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同,学生通过得到外界的认同再来加固自己对的行为,这是一个好的循环。除了写作业以外,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很内向,学生内向的原因多数时候是因为他不确认自己发言的内容是否是对的,而当学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的时候,老师又不断的让他发言,他实际上会越来越讨厌这个老师,进而越来越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要着急向学生发问,先要确认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学明白了。老师可以先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不断的下课堂巡视,发现学生的整个答题状况和答题步骤都是正确的时候,给他一个机会,请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怎么做这个练习的,这个时候学生会充满感恩的来回答问题,他的感恩点第一个是老师把他讲明白了;第二个是老师识别他会了;第三个是老师给了他机会让他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会了。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他看上去越来越不内向,也就意味着说他会越来越善于发言,他会越来越愿意跟老师互动。老师要调动起学生的自驱力前提是学得好、强认可和有兴趣,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需要不断的去探究学生的状态在哪里,应该如何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学得会的这个效率,进而表达老师的强认可让学生进入到良性循环。先确认学生学得好,再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老师的强认可,进而让他进入到学习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慢慢的喜欢这喜欢这门课,有兴趣来学这门课,这是激发自驱力的一种策略。
二、给予方法、认可行为、扩展边界
老师去认可学生的行为,给予方法让学生学明白某个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有任何马虎和不仔细的可能性,然后花一点点时间去拓展他的边界,不浪费学生的潜力。
老师在讲新知识的时候,要不断的去观察学生,不断的去关注学生是不是在听课。老师用课堂引入、课程笔记、操练活动的方式来确保学生听了课,接着老师用关注学生面部表情、课堂练习、互动提问的方式来确保学生听懂了,进而老师让学生上台复述的方式、小组复述的方式、复述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进一步能够把知识点运用起来,然后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展示,通过个体演练、团队展示的方式,甚至是视频交互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这个知识点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学会了。在这样的环节中,老师能确保的是学生针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到位了,这个叫做给予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加大听懂环节,加大技术环节,加大展示环节。做完这个环节以后,老师就可以拓展边界。当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以后,老师可以思考要不要再给学生加量,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实际上是有潜力挑战更高的一个学习级别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通过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够掌握更多知识的程度来确保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达成。让学生不断的去挑战自我,在不断的拓展边界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的去考虑学生在哪个环节不会,他听懂了吗?他掌握了吗?他理解了吗?他记住了吗?他是否可以运用出来,给他机会让他展示了吗?让他意识到自己会了吗?当学生学会这个知识点以后,老师不断的拓展边界,看一看它的饱和度在哪里,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去不断追求卓越。 三、控制情绪、克制评价、优化行为
当老师发现学生确实学不明白的时候,老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效率来克制自己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同时优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因为老师的面部表情、老师的肢体语言,甚至老师的情绪失控,会给学生造成更可怕的打击。经常在课堂上能够听到老师说这样几句话:“这句话我说过多少遍了”,“这个知识点我说过多少遍了”。老师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个知识点说过这么多遍了学生依然不会。老师的教学方法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能夠实现教学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老师讲过了十遍八遍学生都不会,就意味着讲课的效率需要提升。当老师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确保学生是不是在听课,学生有没有听懂课,学生听懂以后有没有给他们设计课堂环节让他们去理解,让他们去记忆,让他们去运用这个知识点。最关键的是有没有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展示他们真的会了这件事情。当缺失了这些环节,就会出现老师讲过多少遍都没有用的问题。因为学生们没有听课,他们不可能听懂课,他们不可能理解,他们也记不住。因此他们运用不出来,他们展示不出来。而当老师的课堂设计没有这些环节的时候,老师就会陷入到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老师讲过了学生没会。但实际上对于老师而言,“讲过了”远远不够。因此当发现老师讲过了很多遍以后学生还是不会的时候,老师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泄情绪、表达不满、表达嫌弃是没有办法纠正学生的行为的。老师不要用负面的标签去评价学生。老师要去引导学生的行为,老师可以拆解教学目标来不断让学生把小目标达成之后,再慢慢的给他加量,再拓展学生的边界去优化他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懂教学方法。
结语
老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学生喜欢、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需要用得体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不是老师对于他的评价不好,不是老师对于他的整个状态不满意,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一个概念:你没有学会没关系,老师可以再教你一遍;你没有说明白,没关系,老师愿意为你再讲一遍;你没有学明白,没关系,老师会用自己私人的时间来再告诉你如何把这个知识掌握。让学生感觉得到老师是爱他的、在乎他的,进而让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老师的课堂上,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要去认可学生的行为,老师给予方法,让学生学明白某个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有任何马虎和不仔细的可能性,最后去拓展学生的边界,不浪费学生的潜力。最后要控制情绪、克制评价,当老师发现学生确实学不明白的时候老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效率,克制自己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同时优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行为。没有一个学生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和欣赏自己的老师。老师表达认可的过程是对学生的一个认可,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欣赏,而有了这种欣赏以后,学生更愿意投入和时间精力在这门学科上。学生不愿意让老师失望,也不愿意让自己失望。
参考文献
[1] 喻夜兰,谭伟,阳会兵,等.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成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2] 闫立顺.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J].赤子,2014,(6).146-146.
[3] 贾旭霞.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06).
[4] 王言根主编.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7):01.
[5] 郭清顺,苏顺开.主编.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M].广州沖山大学出版社,2007(03).
[6] 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
[7] 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作者简介:代梦,女,汉族,硕士,讲师,1980年生于四川成都,主要研究领域:外语学习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