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于1958年组建。经过五十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座集陈列展示、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方性历史博物馆。
建馆之初,荆州博物馆栖身于500多平方米的古代建筑开元观内,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1000多平方米。步入荆州博物馆,流连于仿古建筑之前,徜徉于红花绿叶之间,使人赏心悦目;而独具特色的陈列、精彩纷呈的展品,更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建馆以来,荆州博物馆先后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奖励。1993年,该馆被评为“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1995年,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文化的摇篮。这里既有被誉为“南国完璧”的楚都纪南城遗址,又有被称作“地下宝库”的楚国王公贵族墓葬群,珍贵文物屡有出土。
荆州博物馆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一,有一批种类丰富、精彩绝伦的文物资源。馆藏文物13万件,其中不乏顶尖级的文物精品。战国秦汉时期漆木器、简牍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马山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以其品种齐全、工艺精湛而被誉为“丝绸宝库”;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古尸也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而闻名遐迩。其二,有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荆州博物馆现有员工1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5人。既有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专家,也有文物保护与鉴定的人才,还有陈列设计、导游讲解、楚乐演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三,有一个功能完善、面向社会的宣教阵地。荆州博物馆的陈列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有稳定的精品展览、楚乐演奏和专业宣教讲解人员,能很好地发挥宣传教育功能。这里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环境优雅舒适;安防与消防设施完备,能确保文物与游客的安全。因此,也是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业务优势,坚持业务兴馆的方向是荆州博物馆建馆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荆州博物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以考古发掘为龙头,实施全局战略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其研究工作,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它既体现博物馆的科研水平,又为博物馆提供藏品与展品,并直接影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功能的发挥。荆州博物馆始终把考古发掘与研究放在各项业务工作的首位,以此为龙头,带动其它工作的全面开展。
荆州博物馆是最早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先后主持发掘了大批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据不完全统计,荆州博物馆在本市范围内发掘古文化遗址60多处,古墓葬7000多座,其中鸡公山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阴湘城、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天星观一号楚墓、天量观二号楚墓、马山一号楚墓、雨台山、拍马山楚墓群、张家山、高台秦汉墓地、凤凰山168号汉墓等,皆属重大考古发现,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众多的考古发掘,既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获取了大批研究资料,又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在考古发掘中,荆州博物馆始终以高标准要求每一位专业人员,严格履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切实保证考古工作的质量,力争做到考古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收的成果,在荆州境内及三峡工程、襄荆公路等援外考古发掘中,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以认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规范的操作、详细的记录、完备的资料和高超的水平赢得了各级同行的好评。
为了满足现代考古的要求,2001年,荆州博物馆成立了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时,为专业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全站仪等现代化设备,为了保证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考古整理与研究大楼正在建设中。
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衡量田野考古水平的标尺。经过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荆州博物馆已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0多篇,《江陵雨台山楚墓》荣获全国考古报告最高奖项——“夏鼐考古学成果”二等奖。荆州博物馆曾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各类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们还应邀赴加拿大、美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陈列展览为中心,实施精品战略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博物馆面向大众的第一窗口。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但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展室陈旧,展览形式单一,观众对此强烈不满。1998年,荆州博物馆领导班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更新展览、实施精品战略的方案。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他们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多方论证,打破了“通史式”的陈列惯例,改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专题陈列,在7000平方米的展厅中,合理地举办了《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荆州出土简牍文字展》、《传世文物展》、《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汉织绣品展》7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题陈列,全面展示了荆州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璀璨风采。1999年,《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以其鲜明的主题,详实的内容、精彩的展品、新颖的形式荣获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推介中华精品,荆州博物馆还先后多次选调文物赴美国、日本、台湾等地举办外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文物保护为重点,实施科技战略
文物收藏与保护是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之一。荆州博物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物资源,古代漆木器、丝织品、简牍等不易保存的珍贵文物非常多,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是该馆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也是他们不断攻克的难关。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荆州博物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严格管理。在考古发掘中,严格规范程序,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在陈列展览中,运用合理的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确保文物安全;在文物保管中,严格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制度,防盗、防火、防霉、防菌,有效地保护文物。二是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的实验与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荆州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饱水漆木器脱水技术和古代丝织品的保护技术已位居全国前列,并成功地为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市出土的漆木器、简牍进行了脱水保护,取得了显著效果。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委托该馆举办了全国漆木器保护培训班,推广经验,传播技术,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宣传教育为基础,实施基地战略
博物馆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的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荆州博物馆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狠抓基地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更新陈列展品,丰富基地的教育内容;注重宣传讲解质量,提高讲解水平;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美的环境;委派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座,扩大基地范围;与学校共建德育基地,多形式地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措施,荆州博物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很好地发挥了博物馆教育基地的功能。
以塑造队伍为支柱,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博物馆工作的支柱,只有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博事业的发展。荆州博物馆职工中,现有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5人,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近20人,在地市级博物馆中可谓人才济济。然而,近几年来,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荆州博物馆采取了多项措施,从事业上、待遇上、感情上引进人才、关心人才、留住人才。事业上,努力改善工作和研究条件,增加图书资料,配备现代化设施,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同时,通过搞展览、学术交流、到国内外讲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人才的业务水平;待遇上,对新来的大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提供住房,对业务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保证其应得的报酬;感情上,给人才以关心和温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包括住房、配偶及子女的工作问题等等。人才的稳定,为荆州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世纪里,荆州博物馆的广大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走向新的辉煌。
建馆之初,荆州博物馆栖身于500多平方米的古代建筑开元观内,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1000多平方米。步入荆州博物馆,流连于仿古建筑之前,徜徉于红花绿叶之间,使人赏心悦目;而独具特色的陈列、精彩纷呈的展品,更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建馆以来,荆州博物馆先后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奖励。1993年,该馆被评为“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1995年,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文化的摇篮。这里既有被誉为“南国完璧”的楚都纪南城遗址,又有被称作“地下宝库”的楚国王公贵族墓葬群,珍贵文物屡有出土。
荆州博物馆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一,有一批种类丰富、精彩绝伦的文物资源。馆藏文物13万件,其中不乏顶尖级的文物精品。战国秦汉时期漆木器、简牍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马山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以其品种齐全、工艺精湛而被誉为“丝绸宝库”;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古尸也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而闻名遐迩。其二,有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荆州博物馆现有员工1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5人。既有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专家,也有文物保护与鉴定的人才,还有陈列设计、导游讲解、楚乐演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三,有一个功能完善、面向社会的宣教阵地。荆州博物馆的陈列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有稳定的精品展览、楚乐演奏和专业宣教讲解人员,能很好地发挥宣传教育功能。这里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环境优雅舒适;安防与消防设施完备,能确保文物与游客的安全。因此,也是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业务优势,坚持业务兴馆的方向是荆州博物馆建馆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荆州博物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以考古发掘为龙头,实施全局战略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其研究工作,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它既体现博物馆的科研水平,又为博物馆提供藏品与展品,并直接影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功能的发挥。荆州博物馆始终把考古发掘与研究放在各项业务工作的首位,以此为龙头,带动其它工作的全面开展。
荆州博物馆是最早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先后主持发掘了大批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据不完全统计,荆州博物馆在本市范围内发掘古文化遗址60多处,古墓葬7000多座,其中鸡公山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阴湘城、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天星观一号楚墓、天量观二号楚墓、马山一号楚墓、雨台山、拍马山楚墓群、张家山、高台秦汉墓地、凤凰山168号汉墓等,皆属重大考古发现,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众多的考古发掘,既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获取了大批研究资料,又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在考古发掘中,荆州博物馆始终以高标准要求每一位专业人员,严格履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切实保证考古工作的质量,力争做到考古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收的成果,在荆州境内及三峡工程、襄荆公路等援外考古发掘中,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以认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规范的操作、详细的记录、完备的资料和高超的水平赢得了各级同行的好评。
为了满足现代考古的要求,2001年,荆州博物馆成立了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时,为专业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全站仪等现代化设备,为了保证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考古整理与研究大楼正在建设中。
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衡量田野考古水平的标尺。经过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荆州博物馆已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0多篇,《江陵雨台山楚墓》荣获全国考古报告最高奖项——“夏鼐考古学成果”二等奖。荆州博物馆曾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各类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们还应邀赴加拿大、美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陈列展览为中心,实施精品战略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博物馆面向大众的第一窗口。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但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展室陈旧,展览形式单一,观众对此强烈不满。1998年,荆州博物馆领导班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更新展览、实施精品战略的方案。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他们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多方论证,打破了“通史式”的陈列惯例,改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专题陈列,在7000平方米的展厅中,合理地举办了《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荆州出土简牍文字展》、《传世文物展》、《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汉织绣品展》7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题陈列,全面展示了荆州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璀璨风采。1999年,《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以其鲜明的主题,详实的内容、精彩的展品、新颖的形式荣获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推介中华精品,荆州博物馆还先后多次选调文物赴美国、日本、台湾等地举办外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文物保护为重点,实施科技战略
文物收藏与保护是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之一。荆州博物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物资源,古代漆木器、丝织品、简牍等不易保存的珍贵文物非常多,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是该馆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也是他们不断攻克的难关。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荆州博物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严格管理。在考古发掘中,严格规范程序,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在陈列展览中,运用合理的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确保文物安全;在文物保管中,严格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制度,防盗、防火、防霉、防菌,有效地保护文物。二是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的实验与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荆州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饱水漆木器脱水技术和古代丝织品的保护技术已位居全国前列,并成功地为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市出土的漆木器、简牍进行了脱水保护,取得了显著效果。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委托该馆举办了全国漆木器保护培训班,推广经验,传播技术,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宣传教育为基础,实施基地战略
博物馆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的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荆州博物馆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狠抓基地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更新陈列展品,丰富基地的教育内容;注重宣传讲解质量,提高讲解水平;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美的环境;委派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座,扩大基地范围;与学校共建德育基地,多形式地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措施,荆州博物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很好地发挥了博物馆教育基地的功能。
以塑造队伍为支柱,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博物馆工作的支柱,只有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博事业的发展。荆州博物馆职工中,现有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5人,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近20人,在地市级博物馆中可谓人才济济。然而,近几年来,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荆州博物馆采取了多项措施,从事业上、待遇上、感情上引进人才、关心人才、留住人才。事业上,努力改善工作和研究条件,增加图书资料,配备现代化设施,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同时,通过搞展览、学术交流、到国内外讲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人才的业务水平;待遇上,对新来的大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提供住房,对业务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保证其应得的报酬;感情上,给人才以关心和温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包括住房、配偶及子女的工作问题等等。人才的稳定,为荆州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世纪里,荆州博物馆的广大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