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问题,而诚信教育成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对当前高职生国家助学贷款现象进行剖析的同时,着重对高职生诚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全面提高诚信度,构建高职生诚信贷款体系。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一、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自从1999年颁布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从实施机制,还是风险防范或者补偿机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完善。但由于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只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贷款拖欠严重、还贷难、银行不愿放贷等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债高峰,而全国借款学生平均违约率超过20%,少数高职院校违约率高达50%。一部分高职生未能履行合同按期还货,国家助学贷款屡遭尴尬。“诚信”就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健全高职生的诚信贷款体系.确保国家助学代款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职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影响贷款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诚信体系不完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诚信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变轨,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金钱至上意识的侵蚀下,一些个人和单位,不讲信用,见利忘义,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不讲诚信。而我国的信用约束体系尚未健全,诚信体系的约束作用尚未体现,那些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攫取了不当利益又未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知行不一,只顾个人眼前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
(二)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推行的现行教育就是一种应试教育,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危害,正尝试着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羁绊,还是把升学率看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由于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忽视学生的品德、品格、修身、礼仪、文明、诚实、守信等德育教育,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学生性格不全,人格有缺陷,在诚实守信方面尤为缺失。
(三)社会作弊现象的“熏陶”。在当今社会,弄虚作假蔚然成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在学术领域,学历造假、论文剽窃、学术成果偷梁换柱的案例不在少数,甚至有的著名专家学者搞学术腐败;在经济领域,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诈偷逃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干部任用中,任人唯亲、走关系走后门,甚至卖官买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社会现象,高职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活教材”,影响是直接的、恶劣的、巨大的。
(四)惩罚措施的缺失。我国关于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和健全。一方面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完备,另一方面执行系统存在漏洞。如对于违约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往往就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贷款银行虽然可以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规定定期以学校为单位在金融诚信系统上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信息,但显得无关痛痒,达不到真正惩处的目的。
(五)个人因素。当代高职生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思想活跃,但缺乏坚定信仰;渴求知识,但缺乏刻苦劲头;要求民主和自由,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渴望温暖和友谊,但缺乏关爱他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应试教育弊端使当代高职生急功近利,不讲诚信。考试舞弊、论文剽窃,就业随意违约,学费恶意不缴,货款恶意拖欠,个人简历伪造等不断发生。
(六)家庭教育因素。当代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亲人的溺爱使子女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家庭教育往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或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子女的品行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子女诚信意识的缺失提供了土壤,埋下了种子。
三、培养助学贷款学生为诚信产品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信用建设。政府要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诚信建设是一种理念的建设,政府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接受其教化,服从其指挥和领导,才能团结一心、谋求建设和发展。政府不讲诚信将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的宏扬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广大民众、特别是给国家助学货款学生造成不良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为民,不能让假话、假数字成为提高政绩的帮凶。我们的政府必须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文化,做诚信的表率。一个诚信政府以身说法才更有说服力。
(二)倡导社会信用建设。提高失信者的成本。社会诚信行为大量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诚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种反诚信文化却相当活跃,比如制假贩假、论文抄袭、成果剽窃、考试舞弊等屡禁不止。在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中造成下恶劣影响和树立起了不诚信的样榜。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国统美德,借鉴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树立诚信榜样,同时建立“户籍体系+身份体系+信用体系”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让所有失信者失去一切,提高失信者的成本,让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三)树立全员育人意识。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把诚信教育贯穿在教学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之中。
(四)建立助学贷款学生诚信评级制度。学校应像企业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一样,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信用进行评级,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评级制度,以此作为学校评先评优、评选助学奖学金、享受社会资助、减免学杂费、办理助学贷款等的依据。建立诚信评级制度可以弘扬诚信,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从而有效地引导高职生树立诚信意识。
(五)以法律治理诚信。大多数贷款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是有一定认识的,只是没有意识到失信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些人感到不诚信反而给他带来诸多好处和甜头。对于无诚信者必须制定相关法规,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产品的创造,不仅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道德规范来约束,更要靠法律来进行治理。如制定《反失信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减少诚实守信行为的代价和成本,坚决不能让背信弃义、欺诈制假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让高职生深切感受到因自己失信而在将来找工作、房贷、车贷、投保乃至子女上学等方面会受到法律的约束,让高职生充分认识到法律是惩处自己失信的尚方宝剑。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一、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自从1999年颁布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从实施机制,还是风险防范或者补偿机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完善。但由于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只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贷款拖欠严重、还贷难、银行不愿放贷等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债高峰,而全国借款学生平均违约率超过20%,少数高职院校违约率高达50%。一部分高职生未能履行合同按期还货,国家助学贷款屡遭尴尬。“诚信”就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健全高职生的诚信贷款体系.确保国家助学代款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职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影响贷款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诚信体系不完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诚信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变轨,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金钱至上意识的侵蚀下,一些个人和单位,不讲信用,见利忘义,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不讲诚信。而我国的信用约束体系尚未健全,诚信体系的约束作用尚未体现,那些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攫取了不当利益又未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知行不一,只顾个人眼前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
(二)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推行的现行教育就是一种应试教育,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危害,正尝试着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羁绊,还是把升学率看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由于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忽视学生的品德、品格、修身、礼仪、文明、诚实、守信等德育教育,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学生性格不全,人格有缺陷,在诚实守信方面尤为缺失。
(三)社会作弊现象的“熏陶”。在当今社会,弄虚作假蔚然成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在学术领域,学历造假、论文剽窃、学术成果偷梁换柱的案例不在少数,甚至有的著名专家学者搞学术腐败;在经济领域,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诈偷逃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干部任用中,任人唯亲、走关系走后门,甚至卖官买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社会现象,高职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活教材”,影响是直接的、恶劣的、巨大的。
(四)惩罚措施的缺失。我国关于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和健全。一方面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完备,另一方面执行系统存在漏洞。如对于违约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往往就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贷款银行虽然可以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规定定期以学校为单位在金融诚信系统上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信息,但显得无关痛痒,达不到真正惩处的目的。
(五)个人因素。当代高职生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思想活跃,但缺乏坚定信仰;渴求知识,但缺乏刻苦劲头;要求民主和自由,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渴望温暖和友谊,但缺乏关爱他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应试教育弊端使当代高职生急功近利,不讲诚信。考试舞弊、论文剽窃,就业随意违约,学费恶意不缴,货款恶意拖欠,个人简历伪造等不断发生。
(六)家庭教育因素。当代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亲人的溺爱使子女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家庭教育往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或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子女的品行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子女诚信意识的缺失提供了土壤,埋下了种子。
三、培养助学贷款学生为诚信产品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信用建设。政府要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诚信建设是一种理念的建设,政府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接受其教化,服从其指挥和领导,才能团结一心、谋求建设和发展。政府不讲诚信将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的宏扬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广大民众、特别是给国家助学货款学生造成不良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为民,不能让假话、假数字成为提高政绩的帮凶。我们的政府必须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文化,做诚信的表率。一个诚信政府以身说法才更有说服力。
(二)倡导社会信用建设。提高失信者的成本。社会诚信行为大量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诚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种反诚信文化却相当活跃,比如制假贩假、论文抄袭、成果剽窃、考试舞弊等屡禁不止。在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中造成下恶劣影响和树立起了不诚信的样榜。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国统美德,借鉴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树立诚信榜样,同时建立“户籍体系+身份体系+信用体系”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让所有失信者失去一切,提高失信者的成本,让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三)树立全员育人意识。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把诚信教育贯穿在教学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之中。
(四)建立助学贷款学生诚信评级制度。学校应像企业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一样,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信用进行评级,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评级制度,以此作为学校评先评优、评选助学奖学金、享受社会资助、减免学杂费、办理助学贷款等的依据。建立诚信评级制度可以弘扬诚信,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从而有效地引导高职生树立诚信意识。
(五)以法律治理诚信。大多数贷款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是有一定认识的,只是没有意识到失信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些人感到不诚信反而给他带来诸多好处和甜头。对于无诚信者必须制定相关法规,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产品的创造,不仅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道德规范来约束,更要靠法律来进行治理。如制定《反失信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减少诚实守信行为的代价和成本,坚决不能让背信弃义、欺诈制假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让高职生深切感受到因自己失信而在将来找工作、房贷、车贷、投保乃至子女上学等方面会受到法律的约束,让高职生充分认识到法律是惩处自己失信的尚方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