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基础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建筑基础施工中却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而大部分原因都是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是人为导致的,所以对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是很关键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建筑基础施工的现状,继而探讨了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仅此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策略;分析
现代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原因,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着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反过来会阻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为此,笔者就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進行分析。
1 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在建筑基础施工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管理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能有建筑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影响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信誉,还会为人民群众带来不便,不过目前我国很多的建筑基础施工单位高层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地采用新的策略,以便达到最好的施工质量效果,但是从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管理总体现状来说,这方面还普遍存在这很多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1.1 参建各方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建筑基础施工过程中,参建的各个单位并没有完全按照相关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有些单位刻意不去履行职责,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各方基本上都自己管自己,即使有参建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符合相关法规的现象,其他各单位却不举报,也不管理,任其继续下去,有时这些建设施工单位联合起来,做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这主要就是因为各个参建单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互相不能制约也不能管理。
1.2 建筑基础施工单位验收不积极
这是各建筑基础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工程验收的主体,在建筑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就应该进行阶段性的验收,这样既能掌握施工进度,还能保证施工质量,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即使得解决,并且在下一阶段的工程建设中,就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但是相关建设施工单位却没有这样的积极性,只有等到相关质量监察部门发生了问题,勒令其修整,才能进项修正,这就显得十分被动。对于建设施工单位验收,我国相关法律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只是某些建筑施工单位并不在意,或者根本不了解这些法律。
1.3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某些地方政府,狭隘的认为只要当地企业发展,就能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将所有建筑基础工程项目都交给了当地建设基础施工单位,正是有了某些地方政府的保护,建筑基础施工质量信息根本不能完全做到透明,尤其是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建设,欺瞒政府,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建设,这样不仅影响了该建筑施工单位的形象,最为关键的是有损地方政府的形象。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家也相应的制定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因为贯彻不彻底,再加之,某些建筑建设单位与某些道德素质不高的官员相互勾结,使得国家的这些规定难以实施。
1.4 相关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不对
因为每一个建筑基础施工项目多花费的时间都很长,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多,政府相关部门平时的工作就很多,很难完全对建筑施工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会委托监管部门履行监管的职责,但是因为某些监管部门还是沿用传统的监管方式,也就是指对建设完成的部门进行监管抽查,如果出现不达标的情况,让其进行整改,而对还没建设完成的部分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好对其进行查处。
2 建筑基础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策略
2.1 工程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基础管理思想理论对质量管理起决定性作用
质量意识应是许多单位工作的灵魂,是竞争的实力,是效益的主链,是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合同,以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合同条款以及强制性标准为工作准绳,明确责任制和奖惩办法,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以试验室为主要质量检验和控制手段,服从监理制度,才能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2.2 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建筑工程中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必须具备自身的条件、手段及完备的制度,它是由大量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而成的。具体如下:职工的普及教育:须对全体职工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及有关数理统计方法的学习培训。标准化:这项工作始于标准,终于标准,是质量管理的评判依据和基础,据此指挥实施方案,应始终放在应用的高度上。要根据有关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结合工程特点,拟定施工管理细则(如材料、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结构、屋面防漏、装饰及电路等)报监理工程师认可后,组织各施工队的承包人、技术负责人、质检人员和工班长分别进行学习和考试,以达到标准化的目的。
2.3 检测计量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用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检验产品,经检验合格才能计入完成的工程量。具体实施中,各施工队配有测量组和工地试验室,以便及时提供准确的试验数据,承担每道施工工序的检验任务,并执行监理工程师的抽检和验收,每道工序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信息和资料:进行工程管理必须掌握大量准确齐全的施工现场情况和资料。这些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
2.4 质保体系及其运转形式质量保证体系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因此,必须把施工单位的各部门、各环节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整体,使其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质保体系运转的基本形式是由美国数理统计学家戴明创立的,共有"计划(P)、实施(D)、检验(c)、处理(A)"四个阶段,简称PDCA循环。第一阶段是查问题,找原因,定措施;第二阶段是按计划执行实施;第三阶段是对实施结果进行测试检查;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使问题标准化,遗留的毛病移到下一循环。如此周而复始的运转,从而达到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建筑基础施工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但是只要采取合适的控制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贯彻实施,出现的这些常见的质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些控制措施中,监察单位与政府都要加大力度,不允许出现大方保护主义,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培养相关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样就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林仁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探究[J].科技传播,2010(20).
[2]李涛.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传播,2010(12).
[3]林恳华.浅析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9).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策略;分析
现代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原因,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着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反过来会阻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为此,笔者就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進行分析。
1 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在建筑基础施工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管理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能有建筑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影响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信誉,还会为人民群众带来不便,不过目前我国很多的建筑基础施工单位高层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地采用新的策略,以便达到最好的施工质量效果,但是从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管理总体现状来说,这方面还普遍存在这很多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1.1 参建各方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建筑基础施工过程中,参建的各个单位并没有完全按照相关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有些单位刻意不去履行职责,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各方基本上都自己管自己,即使有参建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符合相关法规的现象,其他各单位却不举报,也不管理,任其继续下去,有时这些建设施工单位联合起来,做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这主要就是因为各个参建单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互相不能制约也不能管理。
1.2 建筑基础施工单位验收不积极
这是各建筑基础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工程验收的主体,在建筑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就应该进行阶段性的验收,这样既能掌握施工进度,还能保证施工质量,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即使得解决,并且在下一阶段的工程建设中,就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但是相关建设施工单位却没有这样的积极性,只有等到相关质量监察部门发生了问题,勒令其修整,才能进项修正,这就显得十分被动。对于建设施工单位验收,我国相关法律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只是某些建筑施工单位并不在意,或者根本不了解这些法律。
1.3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某些地方政府,狭隘的认为只要当地企业发展,就能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将所有建筑基础工程项目都交给了当地建设基础施工单位,正是有了某些地方政府的保护,建筑基础施工质量信息根本不能完全做到透明,尤其是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建设,欺瞒政府,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建设,这样不仅影响了该建筑施工单位的形象,最为关键的是有损地方政府的形象。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家也相应的制定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因为贯彻不彻底,再加之,某些建筑建设单位与某些道德素质不高的官员相互勾结,使得国家的这些规定难以实施。
1.4 相关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不对
因为每一个建筑基础施工项目多花费的时间都很长,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多,政府相关部门平时的工作就很多,很难完全对建筑施工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会委托监管部门履行监管的职责,但是因为某些监管部门还是沿用传统的监管方式,也就是指对建设完成的部门进行监管抽查,如果出现不达标的情况,让其进行整改,而对还没建设完成的部分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好对其进行查处。
2 建筑基础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策略
2.1 工程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基础管理思想理论对质量管理起决定性作用
质量意识应是许多单位工作的灵魂,是竞争的实力,是效益的主链,是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合同,以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合同条款以及强制性标准为工作准绳,明确责任制和奖惩办法,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以试验室为主要质量检验和控制手段,服从监理制度,才能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2.2 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建筑工程中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必须具备自身的条件、手段及完备的制度,它是由大量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而成的。具体如下:职工的普及教育:须对全体职工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及有关数理统计方法的学习培训。标准化:这项工作始于标准,终于标准,是质量管理的评判依据和基础,据此指挥实施方案,应始终放在应用的高度上。要根据有关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结合工程特点,拟定施工管理细则(如材料、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结构、屋面防漏、装饰及电路等)报监理工程师认可后,组织各施工队的承包人、技术负责人、质检人员和工班长分别进行学习和考试,以达到标准化的目的。
2.3 检测计量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用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检验产品,经检验合格才能计入完成的工程量。具体实施中,各施工队配有测量组和工地试验室,以便及时提供准确的试验数据,承担每道施工工序的检验任务,并执行监理工程师的抽检和验收,每道工序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信息和资料:进行工程管理必须掌握大量准确齐全的施工现场情况和资料。这些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
2.4 质保体系及其运转形式质量保证体系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因此,必须把施工单位的各部门、各环节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整体,使其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质保体系运转的基本形式是由美国数理统计学家戴明创立的,共有"计划(P)、实施(D)、检验(c)、处理(A)"四个阶段,简称PDCA循环。第一阶段是查问题,找原因,定措施;第二阶段是按计划执行实施;第三阶段是对实施结果进行测试检查;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使问题标准化,遗留的毛病移到下一循环。如此周而复始的运转,从而达到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建筑基础施工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但是只要采取合适的控制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贯彻实施,出现的这些常见的质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些控制措施中,监察单位与政府都要加大力度,不允许出现大方保护主义,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培养相关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样就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林仁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探究[J].科技传播,2010(20).
[2]李涛.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传播,2010(12).
[3]林恳华.浅析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