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其对策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我们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建立了消费与收入的函数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一)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一般关系
  1.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
  城乡居民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0和0.82,即增加1元的当期收入,城乡居民当期消费分别增加0.70元和0.82元。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将当期增加收入的更大比例用于消费支出。
  2.当期消费与持久收入
  城乡居民消费对持久性收入的敏感性较强,持久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83,远高于暂时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城乡居民的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的变化。
  
  (二)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
  绝对收入假说认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不同,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
  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分配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成反比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如果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收入集中于消费倾向较低的高收入者手中,则全社会消费倾向就会下降,消费需求也将出现疲软。而从上述分析看出,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总体的消费倾向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对消费的弹性系数远高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对消费的弹性系数,说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较为敏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带来的消费倾向的下降程度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带来的影响。
  从横向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家庭同一年份由低到高不同收入等级的变动,都呈现出随着收入等级的上升,其平均消费倾向趋于降低的态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对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则显示,在各消费项目中,各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随收入等级变化呈现以下特点:食品支出比重呈现随收入等级的上升而下降的态势;衣着先升后降;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基本上与收入等级无关,较为平稳;家庭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及杂项的支出比重都随收入等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居住先降后升。不难看出,最高收入家庭已进入富裕型生活状况,而最低收入户还处于温饱阶段。表明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对不同收入等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显示,在各消费项目中,各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随收入等级变化呈现以下特点:食品、衣着支出比重呈现随收入等级的上升而下降的态势,但其消费的绝对额仍然很大;医疗保健支出比重有上升趋势;家庭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及杂项的支出比重都随收入等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居住比重提高趋势明显。不难看出,最高收入家庭已进入小康甚至相对富裕型生活状况,而最低收入户还处于温饱阶段甚至相对贫困状况。相对城镇居民来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更大。
  
  (三)居民收入和消费关系的一般结论
  1.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消费和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从我国情况看,收入与消费高度相关,根据1980—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其人均消费之间总体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9以上。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是滞后的。1979—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比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低2.8和3.1个百分点。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趋缓态势更对消费的增长形成了制约。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的支付能力,这也是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的直接原因。
  2.居民消费增长速度显著低于收入增长速度,更大大低于居民储蓄增长速度
  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6%和6.2%,而居民储蓄却增长18.9%。而通过对居民收入与消费、储蓄的关系分析得出:暂时性收入比重较大会增强人们边际储蓄倾向。通过估算,我国城市居民持久收入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消费支出平均增长0.8个百分点;其暂时收入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消费支出平均增长只有0.2个百分点。我国目前居民收入中暂时收入部分相对较大,且变动极不稳定,居民偏重于储蓄增加,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提升。
  3.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地区之间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下降,广大中低收入者缺乏有效购买力,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缓慢,是消费率总体偏低的重要原因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为2.6∶1,2005年扩大为3.2∶1,由此使县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为2005年的32.9%,平均每年下降1.2个百分点。
  4.收入不确定性增强导致现期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自199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持久收入曲线一直在其现期消费曲线之上,并且有两者差距逐渐加大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未来经济状况预期不佳影响了消费意愿。
  5.城镇居民消费的收入群体特征
  (1)城镇居民高收入阶层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较低,而储蓄倾向和投资意识较高;(2)城镇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倾向相对稳定,在生存性消费资料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对发展、享受型消费资料需求逐渐增多,将成为我国今后主流的消费群体;(3)城镇低收入阶层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由于其消费倾向较高,消费需求的扩大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呈现如下特点:(1)农村高收入阶层具有城镇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点,应注重提升其消费结构,进一步扩大其消费需求;(2)农村中等收入阶层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消费需求的扩大与收入水平的上升关系密切;(3)农村低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处在较为低级的状态,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今后其消费需求的扩大具有相当的潜力。
  
  二、完善消费与收入分配政策的若干建议
  
  (一)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持久收入
  1.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居民预期的稳定性
  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通过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统筹和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力度。既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同时,要继续深化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2.逐步建立城乡低收入者救助制度
  针对低收入居民的特殊需要和实际困难,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在内的各项特殊需要救助制度。在全面摸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城乡低收入者救助制度的全面发展规划。
  3.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增加用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贫困地区科技水平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机制。要使得扶贫资金由主要转移给地方政府转向主要转移给人口或家庭,使公民直接受惠于国家的援助。逐步建立农业灾害补偿机制和市场风险补偿机制,对农民因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政府提供适当补助。
  
  (二)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1.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
  对不同收入阶层,首先要正确认识其存在的消费差异。对消费差异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不能强求相同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同时,消费政策的制定要考虑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在消费政策上要协调不同收入阶层的利益,减小社会矛盾。
  2.着力改善消费环境
  一是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度,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二是取消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过时文件和各种不合理收费;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高,消费环境差。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水、电、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设施没有形成配套网络体系,农户缺乏现代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条件。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差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村消费需求也跟不上。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和营造农村的消费环境。要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完善供电设施;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厂家和商家在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方便农民消费,以促进农民消费增长。
  3.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推动信用型消费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推动信用型消费,应成为今后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工作重点,一是积极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可考虑由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利用个人档案和组织考察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提供相应信用担保;从义务和利益的关系上建立银行、财政、单位、个人之间的信用框架,完善居民信用评估体系。二是进一步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体系。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进行政策指导。三是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由国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处罚和偿还程序。四是进一步简化居民使用个人信用进行消费信贷时的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手续有利于居民经常使用消费信贷。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
其他文献
一、河流特征的描述  这一类问题应从水系特征及水文特征来描述。水系特征:从流向、长度、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来描述其特征。水文特征:从径流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冰期(凌汛)、水能来描述其特征。  例 读山东省某地区地形图,描述图中M河支流N的水文特征。    答案: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冬季有结冰期;河流含沙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