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与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考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L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中西部广大农村,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科技文化落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之中。本文通过对西乡县扶贫工作的调查分析,认为贫困地区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依靠政策帮扶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贫困问题;新产业;贫困文化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66-02
  
  
   世界上通用的标准是按人均纯收入来划定贫困线,以此作为衡量贫困的办法。我们把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生存贫困,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维持人的生存的最低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相对贫困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人差别而处于生活底层的那一人群组的生活状况。[1]
  中国政府确定农村绝对贫困线的标准,是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指标。1984年最初确定贫困线为人均纯收入120元,2008年为785元。
  全面把握贫困的意义应该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1、人均纯收入的“数字标准”(官方的);2、作为家庭财富象征的“物质指向”(民间社会的);3、人们心目中的“贫困认知观”。
  一、陕西西乡县的生态环境与贫困状况调查
   (一)西乡县概况
  西乡县地处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全年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东西长94.5公里,南北长54.5公里,总面积3239.6公里,总人口412042人,非农业人口56202人。
  全县有耕地47万亩,林地266万亩,牧地68万亩,经济林20余万亩,粮食以水稻为主,约占总产量的58%。有茶园22万亩,茶叶总产量达4000余吨,所产“午子仙毫”是陕西省名牌产品,西乡县也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著名茶乡”的称号。
  (二)西乡县的贫困现状与原因分析
  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92元。截止2007年底,累计实现脱贫21100户78100人。目前,尚有贫困户12900户46900人贫困人口,其中:未解决温饱11000人,低收入人口35900人。由此可见西乡县的贫困面涉及之广。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县浅山丘陵和高海拔地区等,而在盆地地带的贫困人口比较少。贫困人口分布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缺水严重;土地相对较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等。可见,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源于生态环境的恶劣而导致的“原生性贫困”,因此改变生存环境就成为首选之急。
   (三)红星村的个例分析
  红星村是暑假调查的村庄,这个村庄平均海拔648米,属浅山丘陵地带。为了达到扶贫的目的,政府从别的地方搬迁了25户回族群众,共86人。调查发现这里的回族群众依然贫困。
  红星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庄,全村3个村民小组,348户,农业人口为1240人,实有劳动力836人,回族20户,7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全村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较多,子女入学率100%。全村通电、通水,村里有水泥硬化道路一条,约4.4公里。通讯设施较为完备。拥有村级卫生室1个,无教学点。该村距离镇中心2公里左右,属浅山丘陵地区。全村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6亩,水田1084亩,旱地392亩,森林覆盖率为7700余亩。
  产业结构: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洋芋、大豆)占全村总收入的70%;经济作物(油菜和棉花)占全村总收入的0.09%;畜牧业(牛羊为主)占全村总收入的6%;其他(茶叶、务工、运输等)占全村总收入的10%。劳务输出:已输出劳动力480余人,劳务输出地主要在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工作多以工矿、建筑等行业,打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14%。 
   二、扶贫措施
  1、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
  回族的传统行业,如清真餐饮业、牛羊肉屠宰业、皮毛业、香料业、制药业、瓜果业、经纪业(旧称“牙行”)等,从整体上呈现出商业门路窄、经营规模小等特点,难以依靠这些传统行业解决贫困问题。对这种情况,西乡县政府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茶叶等主导产业。红星村所处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和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适合优质茶叶生长,红星村成为全镇的三个茶叶专业村之一。回族群众发展茶叶种植产业,每年能给家里带来2000—3000元的收入,有效的解决了贫困问题。
  2、政策扶植,惠及贫困群众
  西乡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退耕还林的重要区域。退耕还林政策对西乡县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项目区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大,如果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县内的耕地就会大大减少,粮食产量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当地政府把退耕还林标准放宽到了30°以上的坡耕地。[3] 
  二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粮食和现金补助的兑现,促进了解决项目区民众温饱。陕西省退耕还林政策指出,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该乡负责人指出,该乡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到1亩,而且很多地都属于沙田,不适合水稻的种植,其余产业也几乎没有。这种以农养农的现象解决不了贫困,人们极易去破坏生态环境,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退耕还林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西乡县,已成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途径,参与退耕还林的群众基本上都解决了贫困问题。
  三、余论与探讨
  1、缓解贫困:困境与策略 
  农户个体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每个县都有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村民各自的生活重建理想如果能与本县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活重建项目的效益。西乡县依靠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制定发展茶叶产业,不仅使农户摆脱了贫困,茶叶产业也成为了该乡的支柱产业。
  2、文化与贫困的依赖性 
  文化人类学上所谓的文化,一般指的是某人群共同体“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的文化。所以,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顽强的惯性,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贫困不单是经济上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它指的是生活在贫困状态下的人群所拥有的一套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整合体系。“贫困文化”的形成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一旦形成,便会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代代相传,使整个社会处于对“贫困文化”的依赖性,从而阻碍社会的演化。在目前的西部大开发和反贫困战略中,必须要认识整个的文化体系,打破对“贫困文化”的依赖性,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
  
  参考文献:
  [1]许飞琼.中国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评论,20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1月20号实行.
  [3]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4][美]马文•哈里斯著.张海洋,王曼萍译.文化唯物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拉祜语翻译在民语翻译中起步较晚,其翻译原则和技巧受语言影响,与其他民语翻译既有想通之处,又有其自身特点。汉语词汇的拉祜语翻译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翻译原则;语言差异;翻译技巧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87-02    翻译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
期刊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提升社会公共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特色活动和创新有效的校外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是学校社会实践类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西安高新一中始终坚持“为时创新,人尽其才”的校训,不断创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主题鲜明、实践性、体验性强的课程体系,已经
期刊
本刊讯2018年3月19日上午,陕西省教育厅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开班式暨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  省教育廳党组书记、厅长王建利指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贯彻好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王建利要求,一要强化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干部师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期刊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能够代表中华民族魂魄和气象的壶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县境内;延安拥有中华民族的根,炎黄子孙的“人文初祖”黄帝陵就坐落于延安黄陵县的桥山之巅;延安更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中央在这里奋斗了十三年,毛泽东同志曾总结说,延安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奔赴抗日战场的出发点。党带领人民在延安创造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它“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语)
期刊
摘 要:《荒原蚁丘》在更深沉的维度暴露出极权统治的丑恶面目极其悲剧结局。阿契贝在其长篇小说中通过描述被殖民者温驯的模拟和极权统治下的毁灭,客观地暴露出非洲殖民者被推翻、民族性以及极权统治者疯狂地走向毁灭之路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荒原蚁丘》;温驯的模拟;极权统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97-02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
期刊
3月22日,咸阳市泾阳县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暨第二批名师工作室授牌大会举行。据了解,新组建的教师发展中心旨在建立健全优秀教师发展平台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教育、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引领方面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泾阳县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  “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执行和服务机构,教师发展中心要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与支持。”泾阳县
期刊
记者:马局长,您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期间指出,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在您看来,教育的“内部装修”指哪些工作?  马建炜: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已经到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我们要做好“施工队队长”,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确保上级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对咸阳教育
期刊
一所学校要有育人氛围、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就得有自己独有的学校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学生、老师的“向心力”,也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近年来,咸阳市教育局紧紧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全市中小学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四个方面入手,逐渐打造出一张张叫得响、擦得亮的校园文化建设“金名片”,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
期刊
书声耳畔来,习艺伴寒暑。在陕西咸阳这片厚重而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便尊文重教。如今,穿行在咸阳的深春之间,一所所“彩色”的学校,一群群朝气蓬勃的脸庞映入眼帘。乘着党中央十九大的东风,咸阳教育人坚持不懈、砥砺奋进,咸阳教育面貌日新月异,咸阳贫困家庭枯木逢春。尤其是曾经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仍处在贫困中的咸阳北革命老区和4个国家贫困县,在咸阳市教育局的大力扶贫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春藏
期刊
摘 要: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传统的工作视角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忽视了一种新的视角: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下,关注于挖掘留守儿童优势的优势视角。优势视角认为关注留守儿童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身拥有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抗逆力,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留守学生是留守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留守学生的研究,本文试图将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推
期刊